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是周末,我就一口气看完了。心理学书籍,借用了小说为载体。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那本书我十分喜欢。
八个人,十二次团体心理咨询。如果你喜欢看家长里短,喜欢听别人的故事,喜欢看看不同的人生,或许这本书适合你。里面有大段大段的对话,甚至可以说,这本书是由对话组成的。通过八个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话题,了解人心深处的创伤、孤独、焦虑和亲密关系。比较可惜的是,这本书没有聊的特别深,很多问题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去思考,对于喜欢看直接答案的人,不是很友好。以小说为载体,但流畅性不佳,毕竟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
接下来聊聊这本书给我的一些启发,或者说勾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小组、团体,这两个词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从2012年到现在,我自己一直在带一个小组,那是一个信仰的小组。书里的一些情形,也曾在我们的小组里发生过。
从陌生到熟悉,从怀疑,到建立了一些信任。发生过最激烈的争吵,也有过十分热烈的感动。我们一起哭过,更多的时候是一起笑。在小组里,我们了解彼此的家庭情况,子女情况,情感情况,个人情况,信仰情况。有时候,了解,就是一种医治。
在小组里,我们述说自己的故事,焦虑,伤心,失望,害怕。同样的,我们也倾听别人内心世界。这样的做法是冒险的,因为当我们敞开自己之后,如果对方不善于倾听,或者爱心不够,则容易受到伤害。故此,带领者非常重要,他有保护小组成员,提供一个安全环境的责任。保护对方表达的自由、不表达的自由、倾听的自由、不想听的自由等等。
他者,可以给我们带来爱,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伤害。我们可以爱别人,也可以伤害别人。好的小组,可以带来爱,彼此相爱,和生命的更新。这里说的更新,是指当我们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我们的故事,他人的故事,我们的感受,他人的感受,我们的看法,他人的看法,会互相产生影响,这个影响或许会构造出一个更健康的我们。当然了,前提是,我们所在的小组是健康的。
说一些例子吧。
比如,我结婚的第一年,我觉得婚姻特别难,觉得自己要崩溃了。但是到小组,和大家聊了之后呢,发现大家的经历都差不多。当我发现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好受了很多。此时,别人再给我一些建议,帮助我看见可以怎样面对这种情况,这就形成了积极影响,也可以叫做正面更新。
还比如,我在公司遇到了特难面对的事情,比如难搞的客户、领导,或者同事。我到小组一说,发现大家都差不多,也就好了很多。这个时候,同样也有其他人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到我。
以上两个例子,其中包含了我的倾述、别人的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东西是只有在多者之间才能产生的。而一个小组的信任关系是相互的,如果我们总是不信任别人,别人就很难信任我们。如果我们做出来的表现总是伤害别人,那么这个小组就很难信任我们。总的来说,小组是人的团体,每个人都太不一样,最重要的是真实,然后是尊重。真实的意思是,我们需要做真的自己,这样才能遇见真的心灵更新。尊重,则是为了达成小组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尊重的前提,所有的可能性都不存在。意思是,我们需要尊重对方,我们也需要获得尊重。
今天这个社会的很多心理疾病,是因为孤独产生的,这个孤独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形态。人们花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在自我内心的矛盾里,在自我恐吓中度过。我们焦虑、不安、害怕,没有信心……但我们却很少与人互动。说的直白一点,我们需要走入人群,走进小组,去和真实的人互动。看看别人都是怎么想的,看看别人都是怎么生活的。看看别人怎么奋斗,同时也看看别人如何面对困境。
智慧的人,都会从他人身上,从书籍里,汲取自己需要的生活经验。
人是需要群体互动的,否则上帝创造一个人就行了。我们天生需要他人,我们天生需要与人互动。当然,互动就有可能会有伤害,也会有尴尬的时候。互动本身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我们需要从自我中抽离出来。但是不互动,不和他人产生关系,我们会缺少很多更新的机会。
与其胡思乱想,不如寻找智者的建议,他们或许是你身边的人,或许是一本书。我们都有生活的盲区,我们需要谦卑的看看别人。然后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信仰。
在《忘忧十二夜》里的讨论方式,是一种小组的方式,谈论彼此,谈论亲子关系、恋人关系、婚姻关系、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关系。这种方式可以带来启发和更新,感动和力量。
当一个人的感受被别人了解,这会成为一种力量。倾听是一种医治,不给任何意见,也不论断,单单是听 ,专注的听,就可以带来医治。
对待真理,最好的方式是:谦卑,听见,思考,了解,践行。人生是极其短暂的,最喜乐的事情莫过于“心灵的更新”。
大自然可以带来医治,这是物质的医治;与别人的亲密关系可以带来医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医治;但人心灵最深处的医治,需要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