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最近时不时地想起出现在我生命中一些很感动我的人,丁大卫,这位普通的美国人算是很重要的一位,有时候觉得就像当代的德蕾莎一样。
2008年,我曾有幸以随行记者的身份参与世博恩慈福行动在甘肃东乡的义诊活动,就是那个时候听到了他在东乡的很多轶闻趣事,当年也曾提笔为他写了这篇文章,只是从来没有真正采访过他。
最后一次见他,是2011年感恩节,应美国友人之邀去过感恩节,他还是那样平实亲切地和我们唠着东乡,唠着那些孩子们,不久后就听说他回国了。
如今,他已离开东乡,离开中国,但他带给我的感动却一直回荡在心间,让我在这个日渐被撕裂的时代,时不时地想起他那么努力弥合的样子……
以琳
见过许多人,读过许多人,大多忘记了,但总有些舍不得忘记的人,譬如丁大卫……
华山论剑
东乡族群里的美国人
作者:以琳
一望就是
半生
东乡,是一个族名,也是一个地名,它地处甘肃省中部西南方向,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东,东临洮河,南与广河、和政两县接壤,西接大夏河,与临夏市为界,北隔黄河与永靖县相望。是我国唯一的东乡族自治县。
地名由族名而来。东乡族,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据说形成于14世纪后半叶。关于其族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其主要族源成份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代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军、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守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聚居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祖驾崩,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不料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然强大,其子又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被元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不得不纷纷逃难,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退避聚居的地区。从此,他们与当地汉族、藏族长期共同生活,互相通婚,到14世纪后半叶,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西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另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在东乡,以后形成了东乡族。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
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其基础语言是蒙古阿尔泰语,与13世纪通用的蒙古语非常相似,现在的蒙古语与东乡语有50%可以互通。但是,东乡族没有自己的文字。2001年,韩国语言学家曾经过多年研究,为东乡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现这种东乡族文字逐渐在东乡得到推广。
东乡的神秘除了来自其族源的复杂,还因为他们长期独立于周围居民的分离隔绝状态,也因为这一相对封闭的历史传统和习俗,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一直都是我国各民族中最落后的一个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东乡族是全国成人文盲率最高的民族,达82.63%,文化程度综合均值,只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程度。
丁大卫的
中国传奇
然而如今,这个封闭、落后、贫穷、神秘的东乡族自治县,却成为中国人都知道,甚至地球人都知道的所在,这是因为多年前来到这里并长期留下来的一位美国人——丁大卫。
丁大卫来自美国克里夫兰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全美最大一家轮胎厂的高级行政人员,妈妈做过中学教师,他的少年时代是浪漫而无忧无虑的,每一个周末,都是他们举家郊游,尽情与大自然亲近的美好时光。中学毕业后,丁大卫选择了弗吉尼亚的威廉玛丽大学,他在这所全美第二古老的高等学府接受了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大三时,丁大卫怀着对遥远东方古国的好奇与向往来到中国北京大学留学。在一年的留学生活中,他除了一头扎进复杂的汉语世界里,就是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睁大一双好奇的眼睛,认真地观察中国的社会、中国的人。一年后,他回国拿到了肯塔基州艾斯伯里学院的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在这样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新奇的求学过程中,他对自己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那就是,他发现自己非常适合象母亲一样做一位教师,而且,他的内心对中国孩子有着一种难以自已的激情。就是在这样的激情支配下,他于1994年来到了珠海,在当时珠海的第一家私立小学恩溢国际学校任英语教师。当时的珠海已是开放城市,正吸引着许多内地青年的眼球。在一次英语教师招聘中,细心的丁大卫发现,招聘的5个人中就有4个来自偏远的西北地区。心系孩子的丁大卫当时就意识到,落后的西北地区培养一个人才是多么得不易,然而如今人才却都流向发达地区,贫困的山区孩子们可怎么办呢?于是,他把自己的简历寄到西北的一些学校,又在其中挑选了地处兰州的西北民族学院,因为他觉得,落后的民族地区是最需要教师的地方,这个信念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对进入东乡的选择。
东乡
我来了
东乡进入丁大卫的视野是在2000年,通过考察得到东乡为全国文盲率最高民族的消息后,这一年,丁大卫成为了一名东乡族自治县基础教育助学义工。两年后的2002年6月,丁大卫做出了一个让全体同事惊讶无比地决定:辞去民院教职,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东乡的基础教育中。就这样,他以助学义工的身份把自己完全地奉献给了东乡的孩子们,直到2004年,他被当地教育部门正式聘用,终于把自己扎根在了中国最落后的省份中最落后的山区,完成了在世人看来一落千丈的“穷进”。
如果这种“穷进”是他对事业的执着,那么他在待遇问题上太过反常的行为又让人们一致地评价其为“怪人”。
丁大卫到西北民院就职时,校方给他开出的工资是1200元,丁大卫到处打听当地的工资水平,知道了1200元的待遇要高于一般教师,便极不高兴地找到校方要求降低工资待遇。学校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怪的事,坚决不同意,但丁大卫的态度却十分坚决,当校方降到1000元时,这个怪人还是不依,他觉得4位数仍然太高,没办法,最后降到了950元。就在人们对他的行为无法理解时,他在珠海时的一桩逸事就不胫而走了:他曾因为看到民工住在又闷又热的工棚里和校方发生争执,硬是搬出了带空调的房间。更傻的是,他为办起英语角,引诱其它高校的外籍教师,不惜掏出微薄的工资请大家吃晚餐。据说,这是丁大卫在兰州生活中的最大一笔支出。
乍看上去,丁大卫这个人似乎对金钱满不在乎,但进入东乡后的丁大卫却完全不同。
随着丁大卫这些让人感动又让人不可思议的行为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香港凤凰卫视和央视实话实说栏目都先后请他坐客节目,他也被人们冠以“活雷锋”、“白求恩”的美名,人们的爱心也在他的带动和感染下爆发出来。这几年以来,全国各地给他的捐款总数已经超过了10万元,关于这些钱的支出情况,丁大卫有一本精细入微的收支账目,并且一式三份,一份给教育局,一份给捐款人,一份留给自己。在工资微薄、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丁大卫不曾把一分一厘用在自己身上,他脚上那双永远都破破烂烂的鞋子不知曾让多少人心疼。丁大卫对金钱,就是这样既慷慨又吝啬,而他对东乡这片土地的热爱又时不时地溢于言表,“我们东乡”这个词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
一个
纯净的人
世人的眼中,丁大卫是个怪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无法用现世普遍的价值体系去衡量,他的动力、他的目标、他的追求、他活着的意义在世人眼中完全变得模糊而不可捉摸。但生活在东乡的丁大卫,同时还生活在另一群人中间,那就是他每个礼拜天必去的兰州山字石教堂。在东乡,他是深爱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孩子的教师,在教堂,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这里,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是怪人,大家眼中的丁大卫是一个和他们一样蒙神大爱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丁大卫做到了他们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这里的人们不会追问丁大卫为什么会去做这些,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来自天国的大爱。他们思考的是丁大卫为何能做到这些,因为他们想知道上帝如何加给他力量。
和一般的美国人一样,丁大卫很单纯,他对东乡的孩子们有一种单纯的爱,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单纯的爱,对他的上帝同样有一种单纯的爱,正是这种单纯的爱成就了他单纯的、执着的、开放的心态,使他在这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活出了一种最单纯的生命形态:人,不分民族种族;地域,不分富庶贫瘠;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全世界在他的视野之中都有一席之地,全人类的文化在他的胸怀之间都可以碰撞融合。他的讲坛是全人类最美的文学;他的生命是一扇通向永恒的美门。我们可以透过他,看见天堂的颜色,听见天堂的歌声。
丁大卫,从美国走向东乡的丁大卫,他是感人的,同时也让我们自惭形秽,因为我们对他精神世界的无知;因为我们活出基督鲜活生命而缺失的单纯的爱。有篇文章说得好:坐在那张小床上的他,好象拥有整个世界。
THANK YOU
以琳,原名王湛,字文渊。1970年4月生人。居湖南岳阳洞庭湖畔,捉花间几个音符,翻湖上半页闲书。
华山论剑,原名孙超雄。1959年生人。乃旅居维也纳一介布衣。顶,在似谢非谢之际,诗,夹半文半白之间。
声明
本栏目所发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已委托维权骑士全网维权。如未经授权用作它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精彩回顾
Wind / Rainy
无风波自拍
Zipai
有雨伞同吟
Tong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