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按:关于如何教语文,可说的内容极多,但近来实在忙碌,故先写一小文以应同好之需要。至于其它内容,以后会陆续以“语文札记”的形式发表出来,以便在语文教学上的切磋。要读前两次三部分的文章——“教育的限度与权柄来源”、“语文的听说读写”、“语文到底学什么”, 请点“文末阅读”来观看。2024年1月10日下午
四:语文如何教:文言文教学之一得
一般说来,教包括中学以下学生的古诗文,都不称之为“古汉语”,因为这涉及到门槛比较高的专门之学——“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显然过于古奥。所以常用的称呼是“古文”、“古诗文”,更为通称的说法是“文言文”。“文言文”得分成两步说,一步是“文言”是“古代书面语言”,而“文”则是表达与记载文章的通名。这样看来,文言文与现代文,在“文”之上并无差别,差别只在于“文言”与“现代”之异。换言之,“文”作为一种记载文章的通名,那么从文章、文化、文学的层面,均是文言文与白话文(现代文),都必须教的(当然要通过一定的专业知识来挖掘文化层面等内容,文言文所耗的心力多高于白话文),而核心区别在于文言异于白话的表达形式——语言表达(词汇,主要是实词)、语法功能及其构成(句法特征,语法功能特别关涉虚词)、形音义的综合考察(古今异义、音变异读、多音多义、形训与声训等)。简单地说,文言文在于学生对文言的“言”的理解——字词句篇章的基本掌握,即通过这点来让学生理解文章、文化与文学,培养其阅读古书与欣赏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非有一个教文言文的步骤,我觉得从教对对子、诵读及背诵韵文——如从意识形态相对比较淡的韵文入手(但圣道三字经、圣道声律启蒙却非意识形态,看到这里有人或许想争论,想想真正的真理之绝对性就不难明白),应该是个比较简省的法子。但前提是,家长用游戏的方式,来与孩子一起背,家长背上句,孩子背下句,以至于他常感受到这是与自己父母的游戏,而非仅是一种被特意分别出来的学习,一定在学习中大得其乐。也就是说,父母既然觉得孩子学习某种东西是必须的,那么父母与老师,就不应该将自己置于该学习之外,尤其是在低幼阶段。那种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而将自己置身于事外的言传,比身教所带来的影响,果效弱很多,是一个早已被证明的事实。虽然似乎没看到对此有精确的量化研究,但人们的经历,却足以证明此言不虚。
众所周知,孩子记忆成诵的能力,远高于成年人,他们对语言特别是韵律、节奏、声音的敏锐度,也一点不比成年人低。车万育《声律启蒙》(近来有人谓此书为明代祝明所作,但尚未得读相关版本故实和真相)和李渔《笠翁对韵》,自然算是可以拿来学习的。就我目前所见,写给儿童的韵文及对对子的读本,有丁慈矿《给现代孩子的声律启蒙》、《小学对课》(第四版),值得注意。不过我不太同意,他完全用现代普通话的方式,来做平仄押韵的做法。若是如此,也应该在书后专门附古代对联平仄规则(如平水韵,及入声字的变化),以使想进一步了解的读者,能够得窥古人吟诗作对的门径,否则就丧失了连接学习古诗文的魅力了。而且他所用的语料限于常规语言表达,而利用圣经语料编写而成的,有在下写的《圣经声律启蒙》(网络上可以查到第一版),完全用平水韵写成,且每韵部都有相应的古诗作例证,以便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像这样的读物,是可以常常与孩子一起诵读,最终以至背诵的。如此一来,对语感、辞气、韵律、节奏、对偶、修辞等方面的敏锐度则大为加强,于孩子未来进一步学习,无疑是比较好的开端。
韵文后可让孩子继续学习比较浅显的诗歌,最好依旧是押韵的。同时可以学习各种有趣的故事,如圣经故事、中国故事等,特别是在学成语故事时,可以酌情讲解比较有趣的成语本身。而选择成语故事时,有意地选择成语里面包含着一点古意的成语,来给他逐步讲解,而听众最好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和学生。这些带有古意的成语,如春华秋实、汗牛充栋、沉鱼落雁、草菅人命、走马观花、短兵相接、信口开河、形影相吊、时不我待、嗤之以鼻、爱莫能助、光宗耀祖等,都遗留着古文因子,便于摸索出学习的规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此就可以有初始地涉猎,不必专在讲古汉语语法时才开始——如此教来,就让孩子知道学习古代知识,并不是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而是息息相关。既可以帮助他学习文言文,也可以帮助理解现代文(白话文)。我个人认为,学习带有文言遗留的成语,是从现代文过渡到文言文学习的一个有效桥梁,这方面可以在成语研究专家刘洁修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因为他们只是研究成语本身,并没有专门研究成语里的古文遗留——开发出适宜中小学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
学习文言文要分几步来看,首先是那些古今词义乃至读音变化都比较小的,不必花精力去教,即便只教小孩子,这都不是重点。其次那些一般人觉得很难懂的地方,可以借助专家或者字词典工具书,细查便可以逐步解决。虽然这样的细查探究,也并不容易,但远比那些你自以为懂,其实并没弄懂的内容,来得更为踏实。也就是说,学文言文,多数人的大半精力,都消耗在无用功里——来自于你以今律古,按今天的意思来理解,似乎在句子中还说得通,但其实是错的地方,你很容易忽略。这往往是学习文言文,最容易产生困难的地方,也是许多人栽跟斗之处。因为真正的困难是,你产生了困难你还不知道,或许终身在这点上糊涂。此种糊涂的习性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容易丧失求真精神,成为在知识上被胡适所说的“差不多先生”所困扰,却不自知的浅表之人。
就像一些成语里留下的文言文遗意,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大规模较深学习文言文之前打下基础一样,在学习现代汉语词汇的同时,有意在文言文的选择上,将具有同样语词的文言文章、段落、语句,引入同一个单元,使他们深知古今词义的差异,应该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方便以后读古书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至于率尔操觚地做出遽然的断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明显的一个差别就是,古汉语特别是中古以前的古汉语,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这二者的区别,可以作为一个教现代汉语到文言文的切入口。举例来说,不能把古代的“妻子”这两个单音节词,当作现代“妻子”这个双音节词来看待,否则会闹出许多笑话。下面专就此点,随列几个例子,以见一斑。
1:“乾坤有信如符契,草木无知但发生”(欧阳修《春帖子词.皇帝阁》);“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创1:11)。以上二例是萌发、滋长,而不是现代汉语“发生”的普遍意义——出现、产生。因为两个“发生”,前者是两个单音节词,相当于词组或短语,而今天的“发生”是一个不可分开的双音节词。
2:“敷衍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耶和华发明了他的救恩”(诗98:2)。此二“发明”均为阐发、彰明,不是今天的“发明”在使用频率上最多的意义——“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3:“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神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2:24)。以上二例的“解释”乃解开、释放、解脱,非今天常用的“解释”之“分析说明”之意。
4:“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礼记.月令》;“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2:7)以上二例之“生气”意为“使万物生长发育之气”,与“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125首)之“生气”,还稍有差异,后者为“活力、生命力”。但无论如何与我们日常所说的“生气”之“因不合意而不愉快、不快乐”,是很有差异的。如“雅各向拉结生气说:‘叫你不能生育的是神,我岂能代替他作主呢?’”(创30:2)就此因不合拉结之意,拉结向雅各生气。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所以在基督里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腓2:1),以上二例分别是“交互相通”、“彼此交谈沟通”,不是今日“交通”之为“运输手段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6:“王荆公以《春秋》为断烂朝报,不列六经;程伊川以《资治通鉴》玩物丧志,禁人勿习,讲理学者偏僻,往往如此。”(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讲理学者偏僻》;“耶和华的使者对他说:‘你为何这三次打你的驴呢?我出来敌挡你,因为你所行的在我面前偏僻。’”(民22:32—33),以上二例均为偏颇、不公正、见识浅陋之意。与今天所说的“偏僻”为“冷僻,不常见”的说法,并不相同。
当然要教与学文言文,要注意的地方还有不少,只有以后有闲时再逐一以“语文札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与诸位同好,得切磋之益,于我得学习之助。
2024年1月10日上午匆匆草就,同日下午初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