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没有痛苦比得上孤寂之痛

没有痛苦比得上孤寂之痛
图/PINTREST
Daily Reading Minutes
– 05-《褥子团契 》

与人联结,活在社群中,是我们被造时就刻在DNA里的。没有这些联结,我们就会被孤独、空虚包裹着。
我们一直近若比邻,不过却都因孤寂而死。——史怀哲
//
褥子团契(纸质书p23)中写到人类的孤单——没有痛苦比得上孤寂之痛。这几个字引起了我的共鸣。
孤独感,我写过很多次。多年前jh一位姐妹看了我的文字后对我说,她看了我的文字,觉得我有一种孤独感。
她的话一出口时,我仿佛被她触摸到了一般,如此奇妙。到现在还记得,她的声音比较低,甚至有点害羞。但在我眼里,她美极了。
曾经有过很多年,因为服侍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我个人的特别情况,一直处于极其孤寂的情境下。
总而言之,社交/娱乐/服侍/生活/居住都重合在一个点上。或许是我曾经有过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这更让我意识到,如此境况会带来生活的不平衡,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等等。
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我无力改变什么,也无力倡导什么(虽然我曾经在S-H-EN学讨论课中提到对服侍人员的mu 养和辅导工作)。身边几乎都是特殊的老年群体,尤其是作为一个服侍人员,更被他们寄予了全方面的“期待”,所以,我更多是作为一个“被期待者”,一个提供服务的角色生活着。
我的社会角色如此单一,唯有从“老爹”那里支取力量,但从人那里的,精神一度如此匮乏。也正因为这些经历(很感恩),我学到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功课。
它们让我从知识层面和个人体验层面都意识到社群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有意义的联结的必要性。
//
可能有些人会说,只要有了“老爹”就够了(这话某种情况下是对的)。好像,我们即使脱离了常识性的社会支持和社群关系,只要有了“老爹”,我们就一定活力十足,充满力量和信心,不知疲惫,没有失落感,毫不孤独。
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人与人真正意义上的联结的重要性,也就是社群的重要性。
孤寂感真的可以杀死人。奥伯格说:“没有痛苦比得上孤寂之痛”。我深以为然。
不过即使如此,我也走过来了,哈L路Y(这句话我必须要说),赞美他,我充满了无限的感恩。就像死死拽住Z的衣服,死死的拽住,不放手,有一天,你才发现你已经走了很远,而且,毫发无损。
我的心一度被孤寂和匮乏感包裹。用一位S-H-EN学班同学的话说,我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只会咬咬牙坚持,但,我依然感恩。
感恩那段岁月,也很感恩曾经遇到过的许多人,感恩我从中领悟到的一切。或许是玻璃渣子里找糖吃,一点点甜都极为动人,更何况这种甜,还带着“老爹”的祝福。
//
奥伯格写了《芝加哥日报》专栏作家保罗在报纸上的一份告白:我是孤单的。她说这份孤寂使他忧伤。她和《丑小鸭》中的那只丑小鸭获得了认同——飞来飞去,寻找一群能够让它有归属感的生物。
看到这里时,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仿佛从中也看到了我自己,虽然我平时不一定想起丑小鸭,但是当她提到丑小鸭的寻求时,我居然也有了某种认同感。
有意思的是,她写的文章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来信告诉她,他们以为只有自己被孤寂感吞噬了,原来其他人也是如此啊。
//
在不记名的调查数据中,更多的人会承认自己是孤寂的。但是一般情况下,许多人不太愿意承认孤寂/孤单的,因为这会让人们联想到失败、脆弱,人们羞于承认这一地那。
如果被问起,他们会说自己喜欢独立,自己可以搞定一切,自己过的很不错,但人内心对社群/归属感的需求是从S-H-EN而来的啊,是刻在DNA里的需求呀。
每每想到这一点,我便十分自信地确认,许多人不是没有体验过孤寂感,只是,没有说出口罢了。就像特蕾莎修女说的孤寂是现代社会的麻风病没有人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他们患了麻风病。
你看,总是有人一针见血。既然,归属感是老爹刻在我们DNA的需求,一定也会有良方吧。

– the End –

文 @宣灵苏 / 人在江湖,手不持剑

公众号:宣灵苏

备号:宣灵苏的杂货铺

小红书号:552495204

没有痛苦比得上孤寂之痛

宣灵苏人在江湖,手不持剑。

下方是本平台二维码,点击即可关注。文章为原创,除标明,音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所属主题
宣灵苏
宣灵苏
人在江湖,手不持剑!这里是宣灵苏有关生活、信仰、个人成长的分享和感悟。 —————— 公号:宣灵苏 微信号: Xlingsu777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