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会很在乎别人的想法,在乎的程度远超过想象。
我们在乎和别人谈话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在乎家里的孩子读什么学校,在乎交往的对象具备什么条件,在乎要不要告诉某某人他(她)让我很受伤,在乎应该从事什么工作。
我们一受赞美就欢天喜地,一被批评就唉声叹气。
真正的自由,来自于知道自己是被爱的,是够好的,不需要别人对我们刮目相看。
史考特·帕克用一个例子说明这种现象。他说在十五岁那一年,他和一位高中同学约好要见面。事后他回想道:
我忽然意识到,从见到好友的那一刻起,整整十分钟,我只想到自己。碰面之前的那两、三分钟,我满脑子想的就是待会要向他炫耀什么,要怎样才能让他对我刮目相看。碰面后的头五分钟,我表面上专心听他说话,心里却在盘算要怎么接话。我两只眼睛紧盯着他,其实是为了看清楚他听到我回答后会有什么表情。分道扬镳后的头两、三分钟,我一直在懊恼刚才少说了几句话,不然他一定会觉得我很厉害。从头到尾,我根本没把他放在心上。
作者详细描述一个十五岁孩子心里真正的想法。要知道,这样的戏码会持续上演到二十岁、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甚至是九十岁。我们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这种不健康的心态,让我们一辈子都陷在伪装的泥沼,无法自拔。
——彼得·史卡吉罗《情感健康的门徒》↙
wdbook.app/dp/6715083198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