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杨娟:《把信写给林小夏》后记:生活是最好的寄信人

杨娟:《把信写给林小夏》后记:生活是最好的寄信人


文/ 杨娟(儿童文学作家、上海赫德双语国际学校语文教师、阿福童阅读爱心大使)


我从来没有想过写小说

刚认识作家、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老师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应该去写作。你应该去讲一个故事,讲一个你真心喜悦的故事。”我一派天真地拒绝了:“我才不要写故事,我要活出一个故事。”

 

五月的一个夜晚,我坐在阳台上,初夏的风吹来。一只受了伤了的白鸽突然闯进了我的阳台,它右腿受伤了。我端来了水和面包去喂它。它不敢靠近。半夜我担心它,又醒来。来到阳台,它已经睡着了。我摸着它,就再也无法入睡。打开手机,看到朋友转来的一个视频。点开,看着看着,泪眼婆娑。

 

视频很短,讲的是一个爸爸在地震后过去了很久之后,才终于有勇气回到了家,在一片废墟中找到了女儿的笔记本。他的大手一遍一遍地抚摸着笔记本,嘴里喃喃道:女儿,我回来了。

记忆的闸门由此打开。

 

2008年,绵阳八一帐篷小学。我那时还读大三,拎着个行李就直接去了帐篷小学。当时还坐绿皮火车,坐了整整三天三夜才到绵阳。坐在火车上,才突然有些后怕。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也不知道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就只有一个初心,去看看,去做点事情。抱着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我想尽我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可是,我却发现,我错了。

 

我遇到的每一个孩子都深深地触痛了我。我总想做点什么,总想告诉他们,别再伤心了,地震已经过去。我想把他们拉出来。在故事里,晓玲老师用爱的名义伤害了小北的自尊,我也用同样的事情伤害过了另外一个失去右腿的孩子。

 

幸好,我遇到了马玲老师。她告诉我,理解比爱更为重要。真正的帮助,不是要把别人拉出来,而是进入到他的世界,倾听他、理解他、和他一同经历。她是我最钦佩的人之一。她对于孩子的理解,对于教育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她喜欢读儿童文学,她唤醒了我对于儿童文学和歌的热爱。

 

我开始努力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听他们说话,陪他们,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读诗歌、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多挫败的时刻:我不知道怎么上课,有时候甚至一走入课堂,看着孩子们,却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我还总是觉得孤独。我一个人睡在冰冷的帐篷里,听着雨声,时常会想,一场地震就可以夺走那么多人的生命,那么我每天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我还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经历过两位重要亲人的离世。我仍然惧怕死亡,更不知道如何安慰身边的学生。亲爱的孩子们,成长不是只有你们才面对的课题。成长是每一个人都要走的旅程。

 

和我搭班的叶老师家在绵阳北川,我到现在还记得。她失去了女儿。她常常给我看她女儿的照片。“我女儿很美,她只有十四岁。”说着,她的眼泪就会流下来。她人很好,常常给我带腊肠吃。周末,老师们都会回去,只有我一个志愿者和几个没人接的孩子。她便会邀请我去她家,给我做回锅肉吃。虽说是家,只不过是她在绵阳租的房子。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的丈夫。

 

“我无法原谅他。如果他当时去救女儿,说不定女儿还活着。”她说这话的时候,背过脸,我只看到她的肩膀在抖。我不知道说什么,就走过去抱住她。她在我怀里哭得像个孩子。直到后来我有了女儿后,我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痛。生活中有无数个“如果”,我们常常以为,“如果”我们作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事实会不会不一样。正是这种“愧疚”把我们紧紧地捆缚在痛苦中。

在我离开帐篷小学两年后,也是在火车上,我收到她的短信:我有了一个孩子。我反复念着这句话,笑了,可不知道为什么,眼里却含着泪。故事里的 “若兰姨妈”的身上,有她的一些影子。

 

故事里的“孙浩”,也有原型,是我时时担心的一个孩子。与其说,是我陪伴了他,不如说是他陪伴了我。在和他相处的日子,我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因为我拥有需要保护的人。就像故事里的小夏,我也是一个害羞、自卑的人。在写小夏为了帮助孙浩找到爸爸,鼓起勇气去一个人一个人去问,我是一边写,一边哭,一边笑。我知道,这对于别人可能很简单的一件事,对于小夏,却是迈出了一大步。后来的小夏,用信安慰了小北,创办了校刊。她在别人面前看起来越来越自信了。可是,小夏知道,她的恐惧仍在。她只是接纳了自己的恐惧,拥抱它,为了爱的人继续前行。

 

在我走的时候,孙浩站在大门口送我。我都走了很远,一回头,他还在。“姐姐,你还会回来吗?”“过完年,我还会回来。”我向他保证。他放心地笑了。可是第二学期,因为毕业考试,我却没能履行诺言。虽然后来我又有机会去绵阳,去找过他,但没找到。

 

再次离开帐篷小学时,我走下青石阶,回头望,久久地望着晨光之下安睡的学校。我原是想帮助他们,没想到,我在这里找到了我自己。鸽子突然咕咕咕地叫着,把我从记忆里拉回来。它用一只腿跳过来喝水。我摸了一下它,它居然没有躲,喝了水之后就在我身边睡着了。等它睡熟,我也去睡了。

 

梦里,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写吧,写写我们的故事。

早晨醒来,我急急地去看鸽子,它已经飞走了。除了窗台上的一片羽毛,什么都没留下。可是要写一个故事的愿望,却种子一样种在了我的心里。于是,我写下这个故事。正如小夏用书信疗愈了别人,也疗愈了自己。我也用故事重塑了记忆,也重塑了自己。

 

生活不是一个好的寄信人。它常常没有耐心,寄给你一封封你不愿意收到的信,有时候它甚至连信纸都撕得稀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一场又一场的“地震”,可能是最爱的人离开,可能是失去最好的朋友,可能是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是和父母大吵一架,亦或是考试失败……

 

这些或大或小的“地震”,把我们从舒适区带出来,把我们孤单地抛入一个新的环境。可是,这也许是新的故事的开端,我们借此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生活、接纳伤痛。接纳是前行的力量。有些伤口和裂隙会存在于人心里一辈子。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希望继续前行,但是创伤仍在。创伤也许愈合不了,那就让它留在心里,提醒我们: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天都弥足珍贵。

 

在不停地告别中,那些真正走进我们生命的人,从来没有真正离开。


杨娟 2019年12月18日于上海


杨娟:《把信写给林小夏》后记:生活是最好的寄信人

阿福童阅读爱心大使:杨娟和女儿


杨娟作品:《青春恰自来》:


杨娟:《把信写给林小夏》后记:生活是最好的寄信人


所有打赏用于给贫困地区孩子捐赠《把信写给林小夏》、《青春恰自来》(作者杨娟签名)。

所属主题
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阿信,独立学者,私学教师,以研究中国私学教育传统及译介外国传教士传记为治学方向,有一个4岁的女儿,陪伴女儿阅读和成长,在国内开展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 欢迎来信交流育儿、读书体会。有信必回。[email protected] 公号:阿信微言(ashing1989)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