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如有能力“建设国际学校”,何不优先解决外地打工子女在京上学问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将在引进人才密集地区等重点区域,新建一批国际学校,服务国际人才和引进人才子女就读需求,让更多的国际学校在北京落地生根。


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高校云集,留学生众多。按照官方说法,在京就读外国留学生近11万人次。

同样,作为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北京也是重要的国际学生生源地,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

不仅每年大批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即进入欧美高校,甚至有些孩子中小学期间就被送到国外就读。

一方面,有关方面大张旗鼓,要建设国际学校,使“北京成为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另一方面,北京几年前就开启了城市“瘦身计划”,控制城市人口,清除低端产业,很多民工子弟学校被强行关闭,外地户籍子女在京上学越来越难,大量底层打工人员携家带口,被迫离开北京。

很多人不禁疑问:有能力建设国际学校,为什么不能优先解决外地打工子女在京上学问题?

作为首都,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北京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员来京求学、就业。

大量外地人员进京,使这座古老的城市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但是,北京不仅有旖旎迷人的风景,同样也有逼仄杂乱的城乡结合部。不仅有令人眩晕的中国尊,也有起早贪黑、衣服脏旧的菜贩子。

七八年前,北京尚有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其中有的就设在城区。尽管条件简陋,师资匮乏,但依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打工子女的就学压力,解决了很多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城市调整产业布局,很多人遭遇到了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特别是外地户籍人员,甚至陷入了无法解决的困境。

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外地户籍子女在京上学,需要提供种种手续。有些手续,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的四处奔波,穷尽心思,最后依然功亏一篑,子女无法入学,只好重回故土。

有人十几年前就在北京工作,后在这里购房、创业,韶华青春留在了北京。但因为是外地户籍,子女不能在京参加高考,最后还是被迫离开了北京,回到了久已生疏的出生地。

有的即便是拥有北京户口,但因为未在北京购房,还是集体户口,子女上学,仍然被施加种种限制,虽然最后总算有学可上,可终被折腾得人仰马翻,掉了几层皮。

他们都是我们的手足同胞,他们辛苦工作,合法纳税,可为什么他们的子女不能享受同样的国民权利和社会福利?甚至时时面临被强制驱赶的命运?

国际人才和引进人才需要关注,他们子女的就读需求需要解决,可为何外地户籍打工人员不被关注,他们子女的就读需求无人出面协调解决?以致有些人最后被迫离开这个城市,这个早已成为他们工作、生活的“家”。

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悲哀,又有谁关注?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国际人才和引进人才是需要关注的特殊人群,他们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他们有权享受特殊待遇,享受超国民待遇,他们当然会被另眼相看。

这有点像近年负面新闻迭爆的留学生政策。

近几年,留学生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让很多人很是不满。某些学校为了吸引留学生,设立高额奖学金,不仅为留学生设立独立公寓,还强行要求国内学生为留学生腾退宿舍,有的高校标示游泳池留学生专用,禁止国内大学生进入,有的甚至推行女伴制度。

当国内高考大军如千军万马争抢独木桥般艰难时,今年疫情期间,清华、北大对本科留学生的政策,已经优惠到免试入学。

国内外学生待遇的不平等,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如此做法,怎能不令国人心怀愤怒。更不要说有的外国留学生仅一年奖学金就有10万,可以养活全家了。

当然,不平等的,不仅是大学入学机会和待遇的不平等。

很多人的疑问是,我们既然如此慷慨,可以拿出大笔经费支持、吸引留学生,为什么不可以拿出同样的资金,支持、帮助国内的学生,为自己的同胞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为什么不可以用这笔资金解决打工子女在当地的就读需求?

有人说,大学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不应该由国家承担这笔费用。可近日曝出的一个新闻令人心酸。

在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高官屡次三番重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准拖欠教师工资之时,而贵州大方县自2015年起的5年间拖欠教师工资补贴高达47961万元,挪用上级拨付的教育专项经费34194万元。

而网上曝出的有关重庆某地学生午餐的画面,几乎让人流泪。因为离家太远,来回一次时间太长,路途太过艰难,几百名学生常年都不吃午饭。

这些曝出的新闻,也许只是冰山之一角,很多故事还被厚厚的尘土所遮盖,很多真相还无人揭开。

不可否认,在北京、上海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设有很多国际学校,有很多人的子女在这些学校就读。有些人确实经济条件优越,对家长来说,每年几十万的学费,并不是多大的经济负担。

但同样有很多人,他们虽然经济条件优越,但因为是外地户籍,他们的子女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他们之所以把子女送进国际学校,也是为了绕开在北京不能参加高考的困境,为子女将来出国读书提前做好准备。

他们虽然有钱,毕竟是社会的少数。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他们那样优越的条件,付不起国际学校昂贵的学费,根本没有机会把子女送进国际学校。

公众的问题是,平等的国民基本教育权利如何保障?如何避免基本的国民福利为某一个群体独享?

大家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因为今年高考发生的一件事,让很多人的焦虑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

江苏高考状元白湘菱,因为历史科目成绩不佳,被北大、清华拒收。而另一名高中就读于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一直在国内接受教育的土生土长的福建女孩郑楒婷,却凭借着阿根廷国籍的外籍身份,参加了2020年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本科生入学考试,并顺利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

这似乎是个新时代的荒诞剧,却明白无误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寒窗苦读十年,真的不如一个外籍身份。

据了解,郑楒婷这样的外籍学生并非个案。

人大附中国际班曾经创造过这有一个高考奇迹:全班35名留学生,32人考入清华北大,3人考入人大,名校录取率100%。

但这35个留学生虽然清一色都是中国面孔,却都是外国国籍。在国际班,留学生们说着全球通用的汉语,沟通毫无障碍。

2020年,对于外籍生而言,高考之路,更是顺风顺水。因为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各大高校,都取消了外籍生入学考试,只需面试审核。面试通过,即可轻松入学。同时还可以享受更好的学费减免、奖学金、住宿等比国内学生优厚得多的待遇。

正因如此,为了让孩子避开国内激烈的高考竞争,能上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个更光明的前途,不少家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要给孩子弄个外国国籍。

外籍身份,类似于重点城市的学区房。为了子女进入心仪的重点学校,很多家长不惜天价购买学区房。


同样,为了子女顺利进入985、211之类的重点大学,很多家长也在挖空心思为子女办理外籍身份。

据悉,为了解决国际生入学问题,北京先后出台了《教育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外国学生就读北京市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意见》、《北京地区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

外国学生在北京可以上中小学,对于非京籍外地人员子女就读问题,至今没有见到针对性的具体解决办法。当事人遇到的,多是障碍重重。

我们希望,优待国际生的同时,国内学生也能享受到平等的国民教育权利,不要厚此薄彼。


惟有尊重每一个国民,才能赢得国民尊重。惟有真正善待自己的国民,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