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看完《银河补习班》,我想聊聊公立教育

看完《银河补习班》,我想聊聊公立教育

题图 银河补习班剧照

这周带孩子去看了《银河补习班》,讲的是一个被冤入狱七年的父亲,出狱后力挽狂澜,将初一的儿子在一个学期内从班级倒数第一整到年级前十,并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故事

不同的人评判角度不同,我看电影主要是娱乐,所以觉得故事还讲得挺完整,叙事节奏紧凑,穿插的笑点不冷场,从好看的角度来说可以打八分。而理老师比较注重影片的逻辑性,就觉得片子说教意味浓,故事破绽多,对于公立教育的批判隔靴搔痒。当然我们家八岁的女儿感觉超好看,满分十分,她能打一百分(因为她是大团圆结局爱好者,很天真的小姑娘),四岁的妹妹则一直吵吵要回家。

千人千面,我就不更多剧透评论影片了,推荐大家自己去看,有感动有思考。

看完影片之后,我突然有感动聊聊关于公立教育。不是作为指点迷津的专家,而是作为迷津中的亲历者——毕竟我是在公立教育体系成长的,孩子读了两年公立小学(三年级准备转学到私立),丈夫又在公立学校当高中老师,很多朋友也会问我相关的问题。

本文仅仅是自己目前对于教育理解的一个记录,难免偏颇,也欢迎不同的意见探讨。

我乃至我的父母都是公立教育+高考制度的受益者。

我的父母因为这一体系得以从农村出来成为医务工作者(他们全程享受几乎免费甚至有补贴的教育),而我也因为这一体系作为一个小城镇普通工薪阶层的孩子,得以享受中国最好的公立大学教育(以极低的价格)。

利益相关,我非常感恩中国有公立教育体系,有高考制度。

就像我经常说的一样,中国的现行制度并不完善,但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先说好的方面,我认为中国的公立教育虽然广受诟病,但从社会角度而言,这种教育体系有效率且兼顾公平;从教育结果而言,公立教育在技能(尤其是理科)教育方面甚至是出色的,为中国的建设快速培养了大量合格甚至优秀的工作者。

大家经常攻击的是公立教育的“标准化”,就是将教育做成了流水线,而人成为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化产品。

但是却同时忽略了公立教育最大的优势恰恰是“标准化”,在有限的财政投入和极低师生比的前提下,要快速完成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标准化教育是效率最高并且最容易推广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村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得到的是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学大纲,甚至同样的考卷。

因为我有很多的表弟表妹都在农村和小城镇长大,所以我能看到这对于广大的社会底层而言是非常难得的公平——如果你能适应这一规则并在其中胜出,你几乎可以免费享受最好的公立初中、公立高中甚至大学资源——无论你的家庭背景如何,是男是女,有没有支付能力。而即使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一规则的孩子,也能受到基本的数学、语文训练,能写作阅读能计算,具备基本的技能学习和社会生存能力。要知道,他们的父母辈很多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

公立教育确实有种种弊病,但对于大多数中国的普通人而言,它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经济而有效的受教育方式。至少在未来数十年之内,仍然会是中国最主流的教育模式,尤其对于社会中底层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所以当我的丈夫投身公立基础教育的时候,我是非常支持的,因为我知道这样他能运用自己所学影响最多人。

歌功颂德完了,再说说我所看到的公立教育的弊病,这也确实是我们最终决定给女儿转学到民办小学的原因。

我的大女儿今年八岁,在武汉某区重点公立小学读完一、二年级。

就学业成绩来看,我很满足。她刚上小学时完全不识字,仅仅两年时间已经可以在家和我们一起通读圣经(少数字需要提示)。写作方面,能写400字左右的短文周记,字认真工整,还通顺有趣。数学算是她的优势学科,课外爸爸带她和院子里的同龄小朋友自学奥数(就是上自习自己看书做题,然后爸爸答疑),她经常做题做得不愿意下课,在学校数学小测时,不时能得100+10(附加题)。她还说她长大了要当个小学数学老师:)

说到这显得我好像在秀娃,但其实她在她们班级里是普通孩子,最多算是乖巧,绝对不算出色。小学二年级期末考试,她语文99,数学96,但要知道她们班的平均分是语文98,数学95,还有不少的双百分!

为什么这么高?在每次期末期中考试之前,女儿都会有大量的复习卷子要做,通过重复训练和纠错来保证正确率。甚至有一个月的时间开展类似于高中的一轮、二轮复习。

重复训练多少消磨她的学习兴趣,就像《银河补习班》中说的:知识就像馒头,蒸一次好吃,蒸许多次就难吃了。

过于注重标准化考试成绩以至于消磨孩子对于知识本身的兴趣,是我们看到公立教育的弊病之一。很多孩子最终没有升学,通常都不是经济原因,而是因为厌学。

而另一个弊端,是通识教育的缺乏。前面说过,在技能教育方面,公立教育是出色的,但是在“通识教育”(也称“自由教育”)方面,是缺失甚至是空白的。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的公立教育当中更多宣导的是服从和集体主义,不会讨论关于政治制度的类型及合理性,不鼓励独立思考和思辨精神,不会关心人活着的终极意义,没有公民社会——但恰恰是这些看起来和应试毫不相关的问题,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称职的父/母亲,一个健全的公民。”

而我们转学去的私立小学,采用小班制,有更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禁止课外培优,不为了追求应试做许多重复训练,校本课程都更有深度和广度,非常重视中西方人文传统的传承。女儿去试读了三天,也非常喜欢他们的课程。

虽然花费不菲,我也知道就学业成绩的最终结果而言,不一定比留在现有的公立更好。但是想到她每天上学可以更有期待,我们仍然愿意尝试。

也正是因为公立教育的种种弊端,我身边有许多朋友都会纠结要不要HS(homeschool在家教育:就是父母中的一方不上班,孩子也不上学自己在家教育孩子),共学(几个家庭共同在家教育,采用同样的教材,比如ACE、BJU),还有教会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

但其实即使是没有给孩子找到合适的私校之前,我们也没有纠结过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夫妻的一致看见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远大过于学校教育

我们计算过:从时间上来看,走读的孩子每天在学校8个小时,是24个小时的三分之一,清醒时间的二分之一。而一年当中去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孩子实际上在学校的时间不足200天。

所以即使除去睡眠时间,按照清醒时间计算,孩子在家的时间三倍于在学校的时间。算上睡眠时间的话,孩子在家的时间五倍于在学校的时间。

从影响力来看,公立班级通常都是一个班级30-60人,也就是一个老师对应数十个学生,老师其实没有办法了解和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

而在家,师生比则变成了1:1,甚至2:1,没有谁比生身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

对于孩子(尤其是初中之前的孩子),无论是教育时间还是教师影响力,家庭而非学校才是教育的主战场。

事实上,《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他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魅力,在同一个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上学,同一个孩子,仅仅因为家长的变化,就能带来孩子的巨大不同。影片的速成虽然很有夸张的成分,但在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层面,这其实毫不夸张。

学校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不同,给他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父母可以。

学校不能告诉孩子学习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父母可以。

学校不能提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父母可以。

学校不能提供意识形态和信仰类的教育,父母可以。

学校不能教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称职的父/母亲,一个健全的公民,父母可以。

并且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是课堂上的灌输与说教,而是真实的生活和每一个生活中的选择——这恰恰是最为鲜活也最为有效的教育。

公立教育在通识教育层面的短板,完全可以在家庭教育层面补足。

但很多家长的本末倒置在于,花了许多心思和纠结在择校上面,却忽视了五倍于学校时间,师生比1:1的这个珍贵的亲子课堂。

任何教育的问题,本质都是社会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

前段时间刷屏的“不配有梦想”的海淀妈妈和顺义妈妈,看似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她们带着孩子奔走于全北京或者全地球的各种课外班,为了给孩子搏一个清北或者常青藤的前程。但是她们恰恰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公立教育最擅长的“技能教育”上,又用课外时间强化了“重复训练”这一公立教育的弊端。如果社会是功利的,你怎么能指望教育不功利?

清北和常青藤的录取几率都是万分之五左右,如果人生只是为了在学业竞争中胜出,这样的人生未免失败率太高了。

我是公立体系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就一直以清北为目标,但短暂喜悦之后是更加迷茫的空虚。

只是我很幸运,正是在那段时间,我开始上党课、选修各种哲学、宗教的课、去教会,泡图书馆,比较各种人类曾经找到的答案,去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我在公立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并非拿到了学位,而是自己完成了自己的“通识教育”——知道我应该为何而活。

《银河补习班》中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对我的家庭来说,我们很庆幸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不是实现某个职业梦想,而是成为上帝当初创造人应有的样式。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并不是把孩子送到哈佛,而是希望她一生都知道自己应该为何而活,拥有和上帝和他人美好的关系,过有永恒意义的人生。

在我看来,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HS——学校教育的形式并不重要,家庭教育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而父母在要求孩子之前,是不是可以先问自己: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全文完|


相关文章阅读:

我所读过最美的书

学区房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小万工

基督徒建筑师

所属主题
小万工
小万工
有信有望有爱 公号名:小万工 (xwglovegod)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