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国民政府1941年西南考察团拟设石门坎儿童保育分院计划

拟设石门坎儿童保育分院计划


1936年春杨森注意到石门坎后,国民政府对于石门坎的调查和治理便成为一个边疆民族防范的重点之一。进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教育部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便提出过在石门坎建立一个儿童保育分院,对此计划,在之后便无疾而终。虽然国民政府没有成功在石门坎建立起儿童保育分院,但是考察政府拟在石门坎建立儿童保育分院的,对于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对石门坎的关注具有特别的意义。

要想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拟在石门坎设立儿童保育分院之事,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还有什么是儿童保育院这一概念。

一、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成立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面抗战时期,日军的铁骑踏遍了中国东部地域。日本侵略直至上海乃至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西迁,最终迁往了重庆。日军在中国的破坏,使得多地产生了许多的难童。也为了抗击日军的侵略,许多中国人走上前线,留下了孩子在家里,造成了当时的“留守儿童”。基于多重历史环境,中国难童在社会中的处境艰难。

为了收拢难童,以便于管理和教育中国的儿童,所以,在1938年3月10日,全国各界人士在武汉汉口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其中妇女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



顽石与窄门

       1938年5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及部分负责人合影

第一排左起:黄卓群、吕晓道、陈纪彝、沈兹九、徐镜平、钱用和、陈逸云。

第二排左起:张蔼真、安娥、庄静、宋美龄、李德全、谢蓝郁、杨崇瑞、吴贻芳。

第三排左起:孟庆树、刘清扬、唐国桢、沈慧莲、曹孟君、郭秀仪、史良、邓颖超。


战时保育会成立初即规定保育的对象有五类:一、抗战将士遗族;二、战区孤儿;三、士兵及壮丁子女;四、参加救亡工作人员子女;五、一般战区及后方儿童。2

1938年4月至1939年10月,保育会便已成立了15个分会,48个保育院,收容难童2万余名。据统计,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分别在全国成了了50余所保育院,培养了3万余民难童。

1939年制定的《儿童保育会儿童教育实施办法大纲》规划了难童教育方针:一、增强儿童抗战民族意识,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意识;二、培养儿童抗战建国的能力,特别是建国时的技术能力;三、养成儿童健康的体魄。

这一大纲“以政治教育为基础,进行技术教育、艺术教育及语言文字教育”。3

中国抗战儿童保育会的成立,在八年的全面抗战过程中,在保护中国儿童做了巨大的贡献。保育会主力是当时共产党人,但也有许多社会人士的参与,可谓是全民救助。


顽石与窄门

顽石与窄门

二、石门坎儿童保育分院的拟设

1941年,国民政府拟在石门坎设立儿童保育分院,为此,教育部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对于石门坎儿童保育分院进行了设计规划。    

1941年的《教育部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关于改进西南各省边疆教育总建议书》甲的第十六大点“调整边教行政机构”的第十点上建议“筹议设儿童保育院或孤儿院与边地。4其后考察团在有关于石门坎调查的部分提出应在石门坎建立“儿童保育分院”的主张。

考察团设计规划如下:

(一)房舍:拟利用传教士在石门坎所建之教会房屋作为儿童保育分院的本体,不足可以再建一些茅舍。教会房舍如不可免费使用,可进行租赁。

(二)交通:循沪昆公路至威宁,到威宁后循威昭公路至得胜坡昭通,最后再到石门坎。得胜坡至石门坎两日路程。难童自重庆运输至石门坎。

(三)治安:在治安管理方面,石门坎本来就很缺少管理的政府人员。1935年白敦厚等人驻扎于石门坎后,没有带来什么维护治安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发展党员和进行“民族同化”政策上。1938年3月5日外籍牧师高志华在“长房子”被土匪通刀杀死后,引起了威宁政府的警觉,这才派了一对武装人员来到石门坎维护治安问题。

(四)教养:保育院所需要的资金,拟由部方负担,负责人也拟由热心边疆教育人员担任。

(五)汇兑:资金的周转等问题,拟从昭通富滇银行分行处理。

(六)环境卫生:考察团对于石门坎的成就有目共睹,在环境卫生方面,肯定了石门坎的成就,没有担忧。

(七)管理及教育方针:建议在儿童矛盾问题上要注意;教育方针上,特别鼓励其冒险服务之精神,养成其勤苦耐劳之习惯,教之以亲爱精诚,间之以汉苗汉夷同源之说,对于宗教之态度应敬而远之,教科书应特别叙出自然现象及疾病根源,儒家之积极现实态度及三民主义之理想。在教育方针上,考察团所提出的跟1939年的儿童教育大纲的要求一致。由于石门坎是苗族集聚之地,所以对于教育上的“同源”问题,特别的提出来。这是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一体”的意识所决定的。尤其是抗日战争以来,为了共同抗敌,国民政府更是在教育上特别注意要宣传民族一体的决心。对于基督教在石门坎的作用,国民政府一直有一个错误的看法,那便是以为基督教类似迷信,具有蛊惑苗民的作用,忽略了基督教的客观事实:基督教本身就具有科学。柏格理等传教士在石门坎每遇到疾病之时,采用的便是西方的医药进行救治,国民政府对此似乎没有看到。其实,并非国民政府视基督教为“迷信”,而是担心基督教在苗族群体中造成民族一体的裂痕。所以,政府便自然而然要与教会争夺民众的支持。

(八)难童出路:考察团建议在石门坎发展手工业、杂货业及农业副手,以帮助难童在此地得以有谋生手段。对于土地问题,他们担心的便是此地本来就地少人多,没有多余的土地给予难童,故此不建议分土地给难童,以免造成更大的矛盾。所以建议发展手工业等。

(九)财政之开源:考察团拟让当地的彝族安土司对儿童保育院进行一部分的资金捐助,如不可行,便以强行征用方式让安土司捐助。

考察团建议在石门坎建立儿童保育分院的目的是:一、保儿童安全;二、推行国语;三、便于汉苗通婚;四、先在石门坎设立,如果可行,便打算推广到云南腾龙十土司区。

从其目的来看,国民政府拟在石门坎设立儿童保育分院,不外乎在石门坎进行国语教育,促进边地对中央政府的认同;设立保育院,外地人口进入石门坎,促进政府所实行的“民族同化”政策。其目的之一,难童到此地后,有利于进行汉苗通婚,促使难童在此地生活长大后,能娶此地苗民女子,实践政府的政策。可见,考察团的这一建议设立保育院,也不能脱离其“民族同化”政策的方针。

这一建立石门坎儿童保育分院的计划在之后并没有得到实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保育会资金短缺,不能支持更多的保育院的运行。第二,考察团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同意,此后,便没有在石门坎设立的可能了。第三,对于在石门坎设立儿童保育院,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可能成功的事。因为石门坎处于偏远之地,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本身就是落后,除了固有的农业外,手工业等很难发展起来。石门坎所取得的成就,其中要归属与教会以及苗族自身的艰苦努力。如果保育院成立在此处,没有资金的长远支持,未必能支撑下去。


注释

1. 1938120日,《妇女生活》杂志刊载了《战时儿童保育会缘起》一文,文后附录了发起人28人的签名,后来签名达到184人。其中邓颖超等共产党妇女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来社会各界加入,宋美龄等人也成为保育会其中成员。

 2.丁戎:《国内抗战期间难童救助研究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2.

3. 同注2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答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54.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