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7 10 月, 2024
spot_img

在还活着的时候写一写死亡


在还活着的时候写一写死亡

近几日,发生了一些事,一个是一位学生自杀,一个是一位老师自杀,懂得自然懂,不懂的看一下新闻就知道了,之所以这样含蓄的说,是因为不能详细的说。


说到死亡,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女人格丽克写到:


我要告诉你件事情:


每天人都在死亡。


而这只是个开头。


我在幼年的时候曾经想到死亡,前几年偶尔也会想到死亡,死亡一切都湮灭了,有人说,死,就像水消失在水里。


我也参加过一些主内的葬礼,或者非基督徒的葬礼,有一次参加葬礼,在没有安葬之前和逝者家属坐在一起,总不能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话该从何说起,一时显得尴尬,大家只能聊一聊今年的雨水,在哪里工作,主人客气的一遍遍的续茶,活着的人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显明着成年人的职责,至于内心当中对死亡的思考都心知肚明的压制在心里。


后来去地里,我望着墓穴,知道过了一会就会被土封住,棺材和肉体都会在黑暗潮湿里腐烂,外面的唢呐声,鞭炮声,人的哭声,都会再也听不见,只有巨大的安静,长久的漆黑陪伴着死去的人,想到这里,我心里也觉得甚是悲凉,倘若我没有信仰,定是恐惧的吃不下饭。


人年轻的时候在日光下随意的奔跑,像教会周边的广场,很多年轻人在打球,在浑汗如雨,沸腾着的是生命,年轻的时候以为世界就是自己读的书里的样子。


广场旁边有几家水泥店,拉水泥的人,每天脸黑黑的,肩膀不知道每天炕了多少,一边是为了生活劳作的父辈,一边是在广场上挥洒时光的年轻一辈。


两种人,在同一个时间,对这同一个世界抱着不同的幻想和憧憬,其实世界,是扛水泥的人眼中的样子。


从古到今,没有改变过的是死亡,除去祭奠仪式的越来越花样多,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我在城市里,我有时悲愤,悲愤的不仅仅是人对物质的留恋和极度的追求,我悲愤的是人们在繁华之中忽略死亡,我曾经写过,我不喜欢娱乐的场所,因为它们华丽的地面遮盖了土壤的本来面目,这样我们更难去思考死亡。


前段时间路过县城比较繁华的地方,有一家在办理丧事,桌子都在大街上,一边是哀哭,一边是街上的车水马龙,这两种情形混合在一起,让我觉得别扭,参加葬礼的人,坐在桌子旁边被街上的男女老少围观,也不能放声大哭,只能一根根的抽烟,唯以沉默来代表哀伤,稍微有一些撕心裂肺,又被大街上的乱哄哄的声音冲淡了。


在农村,我们捧一把土,就会想很多,代表着孕育,

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埋葬,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也代表着无情,鲁迅先生在祥林嫂最后写到:


仁慈黑厚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鲁迅先生希望土地有情感,有仁慈,有深厚的接纳。


同时他也希望,人还有魂灵,他希望人的魂灵有安息之所。


这恐怕是所有人的情感吧,苏轼曾经写到:


明月夜,短松岗,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寥寥数语,把自己对亡妻的思念笔透纸背,今天读来,亦觉得唏嘘不已。


按着鲁迅先生和苏轼先生的理解,他们和亲人从此阴阳两隔,再不能见,人因着这种看见,只能将心血和精力完全寄托于今生的事情上,却很难叩到灵魂和永生之间关系的大门。


人们避讳这种永绝,人们明知死亡一直都在,却不敢以敬畏的心去做讨论,任世俗生活冲淡良心中微小的震动,最后只有在别人死亡时,有一些感想,发一些悲叹,至于自己死的时候,又不知做何感想。


所以鲁迅先生写到,在中国,死几个人是不算什么的,最多作为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同时王羲之提到:死生亦大矣!人们的矛盾认知,一直存在。


这两天阳光明媚,县城倒热闹了很多,不知某处病房里是否有人正在离世撒手人寰,外面的县城还是熙熙攘攘,这样的情景每天在上演,却又被我们追求能见的物质生活所覆盖。


在还活着的时候写一写死亡

里尔克写到: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过度的世俗娱乐生活,使我们不能去思考死亡,使我们不去反省死亡,这是魔鬼喜欢的结果,它不喜欢我们思索永生之道,不喜欢我们意识到人的危机。


大卫曾经提到,即使在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我想大卫是想过死亡以后的黑暗和幽冷的,只是他得的安慰更为明确和有指望。


所以论到睡了的人,神不愿意我们没有指望。


我再一次走在街上的时候,一想起这诸多不信的人,将来都要在黑暗冰冷的土里等候,就有了忧虑。


人可以穿不同的衣服,用来点缀自己,脱去一切,在赤身漏体上大家并没有什么区别,今天,物质极为发达,死亡,也增加了许多悼念的形式,只是脱去这一切,都要面对基本的问题。


人人皆有一死,死后又该怎么办?倘若没有灵魂,我们脑海里的一切寄托和虚空的幻想又有何基本的意义。


盼望更多的人尚未去死荫幽谷之前,在我们去而未返之前,能摸着神的杖神的竿,在我们缺乏的路途中认识从未知晓的主。

所属主题
zhaohewei 静默溪水旁
zhaohewei 静默溪水旁
分享个人读书感想,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