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加福音23:26-31
讲题: “不要为我哭”
这些被耶稣称为“耶稣撒冷的女子”的妇女们,在耶稣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跟随他,为他即将遭遇的受难而号啕痛哭。
在这之前,耶稣已经被犹太人的祭司阶层定了罪,又被罗马巡抚彼拉多定刑,判他钉十字架的死刑。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拿住耶稣的罪名是他说了僭妄的话,自称犹太人的王,自称神的儿子,还自称能赦免人的罪。
彼拉多从犹太人的手中接受了耶稣,而且在审问耶稣之后,对犹太人说:“我并没有查出他什么罪来,就是希律也是如此。”虽然彼拉多说耶稣没有作该死的事,但彼拉多还是听从了犹太人的怂恿,甘愿自己被犹太民众所胁迫,从而违背了自己作为审判官的公义原则,将义人判了死刑。即使彼拉多用洗手的仪式来表明自己的无辜,但是他在处死耶稣这件事情上仍然无法脱罪。
耶稣被定罪判刑之后,门徒们都离开了他,都逃窜了,不敢靠近耶稣,还不敢承认自己是跟过耶稣的。但有一些妇女却走在跟随耶稣的人群当中。大部分跟随耶稣的人群都是围观的百姓,他们当中很多是要高喊要钉死耶稣的人。在跟随耶稣的人群中,有一些妇女为耶稣号啕痛哭。我们相信,这些妇女曾是跟随过耶稣,服侍过耶稣的人,她们相信耶稣是无罪和无辜的。除非她们相信耶稣是无辜、无罪的,认定耶稣的受刑是受了冤屈的苦楚,否则,她们不会为他的遭遇而如此地悲痛(她们不是小声啜泣,而是号啕痛哭)。
这些为耶稣而痛哭的妇女被耶稣称为“耶路撒冷的女子”。她们是那些常住在耶路撒冷的妇人吗?【太27:55-56】“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之后,有好些妇女在那里,远远地看着,她们是从加利利跟随耶稣来服侍他,内中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所以,很可能这些为耶稣而号啕痛哭的女子,就是那些因为过节而来到耶路撒冷的女子,包括伯大尼的马利亚,抹大拉的马利亚,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马利亚,还有自己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以及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等等。虽然她们并不常住在耶路撒冷本地的女子,但耶稣称她们为“耶路撒冷的女子”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耶路撒冷是圣城,是耶和华在地上的居所锡安的代名词。上帝的选民,在圣经当中有一个代名词叫“锡安的女子”,就是“耶路撒冷的女子”。所以,耶稣称这些妇女们为“耶路撒冷的女子”,这意味着耶稣承认她们是属于神的。这些女子有犹太人的传统信仰,也在向来等候神所应许给她们民族的救主。当耶稣称自己为从天父而来的,是犹太人的王,这些女子就信了他,并且从心里尊敬他、尊他为圣,尊称他为夫子,敬爱他,愿意服侍他。耶稣被定罪、要受十字架的刑罚之后,她们为此而痛哭。有人说,如果耶稣并不是神的儿子,并不是犹太人的王,那么他还自称神的儿子,自称犹太人的王,那么,他要么是一个骗子,要么是一个疯子,人们也没有理由去尊敬和同情一个因为说了僭妄话或胡话、谎话而受刑的骗子或疯子。这些妇女既然为耶稣痛哭,那么这就证明,在她们心里,认定耶稣是完全无辜,无罪,她们信耶稣是神的儿子,是犹太人的王。她们相信耶稣是他们良善的夫子,承受了冤屈的苦害,她们为此而痛哭。
耶稣既不为自己辩屈,更不反抗,而是像一个温顺的待宰羔羊一样,默默被牵到宰杀之地。这样的耶稣,让门徒们的心迷惑了,他们不理解,如果他真是他们的夫子,他们的主,真是他们民族的救主,真是犹太人的王,为什么他面对别人的苦害,显现出来与他的身份不相称的软弱和被动?门徒们的信心迷失了,这加重了他们本性上的怯懦,使他们不敢于公开承认自己是跟过耶稣的,不敢在耶稣受害之后为他收尸,安葬他,更不敢去靠近他的坟墓。但是,在耶稣最软弱,看起来没有丝毫的神圣的能力现出来的时候,仍有一群妇女跟随耶稣。虽然她们不明白耶稣为什么甘愿被害,但仍然从心里尊他为圣,从心里尊敬耶稣,爱慕耶稣,认他为她们的主和夫子。在门徒们都离弃了耶稣的时候,这些女子的眼泪和哭声表明,在耶稣最软弱最孤单的时候,她们的心仍然和耶稣站在一起。
在耶稣被安葬之后,这些妇女们又去靠近他的坟墓,去看他。正因为如此,首先发现耶稣的尸体不见了的正是这些女人。所以,耶稣复活的消息也是这些妇女首先知道的,主愿意首先安慰她们悲伤哀痛的心。
就是这些以单纯的信心信耶稣的女人们,为耶稣走向各各他的十字架而号啕痛哭。耶稣却对她们说:“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因为日子要到,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那时,人要向大山说:‘倒在我们身上!’向小山说:‘遮盖我们!’”
本来,有生育的、怀了胎的,乳养了婴孩的是有福的,因为神起初造人时对人的祝福就是要他们生养众多,神本是将儿女作为产业赐给人的。只是在灾难来临的日子,那些生儿养女、拖儿带女、正乳养婴孩的,正怀着胎的人,将不容易面对逃难的窘境,而且那些有儿女的,将会因为自己儿女所承受的祸患而伤痛悲苦,心都要被刺透。那些有儿女的人,在极大的灾祸面前,看见自己的儿女受苦的惨景,心中的悲苦要如此之重,以至于那些没有生育和生养儿女的妇人,反被她们看为有福,让她们羡慕。耶稣这话重点是在强调那日的灾难如此之惨烈,所要带给人的痛苦是如此地深重,以至于那些逃难的人,宁肯让大山、小山倒在他们身上来遮盖他们。如果大山小山真的倒在他们身上,他们的结局也只能是死在山下。即使如此,他们也宁肯死在倒在他们身上的大山小山底下,也不愿意经历那日的灾祸所带来的惨痛。所以,【路23:29-30】经文的重点在于强调那日的灾难的可怕和恐怖。
主对“耶路撒冷的女子”所说的那日,到底是哪一日呢?【太24:19】耶稣对门徒们提起他第二次再来之前的征兆时,也提到“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这与——“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在强调那日灾祸的可怕和恐怖。
耶稣在【太24】对末后大灾难的预言,是从公元70年圣殿被罗马人毁掉毁开始讲起的,最终以耶稣第二次再来的情形结束。所以,耶稣讲到末时灾难的时候,往往不是只提某一次灾难的情形,而是把末后所具有的代表性的灾难日子都包括了。
耶稣对“耶路撒冷的女子”所提到的那可怕的日子,从字面意思来看,也应当是指向公元70年圣殿被毁的日子,但又不专指那一日,也指向耶稣第二次再来之前的征兆,就是大灾难的日子。其实,圣经当中所提到的一切可怕灾难与灾祸,最终都要指向地狱刑罚这个真正可怕的灾难——地上一切所有的可怕灾祸,最终都预示着比地上所有可怕灾祸更恐怖的地狱刑罚这个灾祸。
公元70年,罗马人提多将军带领罗马第十军团攻陷了耶路撒冷,烧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圣殿当中大量熔化的黄金流进了圣殿的石头缝里面,罗马军队为了搜刮黄金,就拆毁圣殿,连根基都翻起来,这就应验了耶稣在【太24:2】所说的:“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吗?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在耶路撒冷被围困,圣殿被烧毁的灾难中,有近百万的犹太人被杀害(这是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所估定的数据)。罗马帝国的残暴在但以理书中也有提及。在但以理梦中所见的四兽的异象当中,第四兽所代表的罗马帝国与其它三兽大不相同,因它甚是可怕,极其强壮,大有力量。有大铁牙,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为此,罗马帝国在耶路撒冷对犹太人所实施的暴行就是可以想象的了,犹太人在罗马人的攻陷之下所经历的灾祸有多么可怕就是可以想象的了。
耶稣说:“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干的树将来怎么样呢?”
“这些事”,是指可怕的灾祸。“有汁水的树”乃是指耶稣自己,因为他是真葡萄树,他完全无罪,是完全人。“那枯干的树”是指对主不忠心的以色列人。耶稣所指的是,连我这样并不反抗罗马政权,并不求这世上的国,并没有冒犯罗马人的人(罗马人彼拉多不是说查不出他什么罪来吗?),都会在罗马人的手中承受酷刑,更何况到时候,你们以政治起义的方式来对抗、触犯他们,这样的叛变将为你们的民族带来怎样可怕的灾难性后果呢?耶稣虽然被指控自立为王,被指控是背叛凯撒的,但是耶稣明确地说了自己的国不在这地上,他来到人间的目的,并不是要挑衅和废除政治君王凯撒的王位。他并不敌对罗马皇帝,所以,即使在罗马人面前,耶稣也是无可指摘的。连无罪的耶稣在罗马人手中都要惨遭酷刑,那么,更何况那些将来要以政治起义的方式来对抗罗马人的犹太人呢?公元70年左右,犹太人反叛罗马人的结局是,有近一百万人死于罗马人之手。
英国清教徒王子、布道家司布真对这一节经文的解释是:“若无辜的我,成为罪人的替身,这样受苦受辱,而当罪人——枯干的树——落在发烈怒之神的手里又当怎样呢?”当神以罪人的地位看待耶稣时,神并不宽恕他;当神看到一个没有基督的未重生的人时,神也不会轻饶他的。罪人哪!耶稣被仇敌带去,你也必被恶者拉到你的归宿。耶稣被神离弃,而他只不过是罪人的替身被离弃,你的情形更当怎样呢?……耶稣顶替我们站在罪人的位置,神并没有怜恤顾惜。若我们没有穿上耶稣公义的白袍,神也不会放过我们。喔,罪人们,耶稣被仇敌带到各各他山,置祂于死地,我们这些罪人也命定下到地狱火湖。耶稣本是无辜,只是替世人顶罪,也不得宽免刑罚,何况本为有罪的人类,更是死有余辜。”
耶稣要“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他哭,要为自己和自己儿女哭。为自己哭,也不是单为自己哭,而是也要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同胞,为自己所在的这弯曲悖谬的世代而哭。为自己的儿女哭,也不是单为与你有近亲血缘关系的儿女而苦,也包括了要为自己的后人,为将来的世代、你们民族的后来人所要承受的祸患而哭。
耶稣这话,也是对所有“锡安女子”,对所有犹太人,对所有属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说的。他不要我们为他在十字架所承受的痛苦而哭,而要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世代、国家、民族、同胞),为自己的儿女(后来人,以及那将来的世代)将要面临的祸患(尤其是死亡和地狱的深坑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祸患)而哭。
当我们思想耶稣的受难,能够使耶稣内心得安慰的,并不是我们为他当日所受的痛苦而哀痛流泪。他并不需要我们去同情、怜悯他当时所受的苦,而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到他为何要走向十字架的苦难。他要我们认识到,他受苦是为了我们,为了对付我们的罪。他要把我们这些罪人从死亡的深坑之中(这是我们生命真正意义上的灾祸)救出来,他要我们的生命因他的受苦与受死而得益处(脱离生命真正意义上的灾祸,就是地狱的刑罚),他也愿意以这种舍己舍命的方式来服侍我们。虽然他当初面对十字架,曾经软弱,感到痛苦、孤单和无助,但是他并不需要我们为他当时所所受的苦而哭泣,并不需要有人因为他当时所受的苦就来同情和怜悯他,他不要我们表现得,就好像当时的他在我们眼中就是一个完全的弱者,需要我们的同情和眼泪来安慰他,加添他内心的力量一样,就好像他死去之后并没有复活一样。他不需要这个。他所希望的是,我们能够真正认识他是谁,认识到他为何受苦,受害,受死,他要人明白,他受苦是为担当我们的罪,以及他甘愿为我们舍命,是因为他爱我们。
所以,在耶稣受难的纪念日,如果我们真需要为了一点什么而痛哭的话,那么,我们最应该痛哭的,是为我们的同胞亲人,为我们的儿女还在罪的捆绑和辖制当中,还在被罪所伤害的危险处境。如果我们真的因为耶稣的受难而难过,忍不住悲伤的眼泪的话,那么,我们就更应该从心里恨恶那个让耶稣不得不走向十字架的根源——我们罪。如果耶稣的受难真的触动了我们的心,那么我们就应该(更)爱他,愿意为他而活而死,愿意凡事讨祂的喜悦。
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是为了救赎我们,是为了改变我们的生命(从恋慕罪、甘愿在罪中打转,转变为,恨恶罪,渴望脱离罪,爱慕圣洁)。如果我们回想耶稣为我们受难时的场景而忍不住揪心流泪,但另一方面又并不为自己的罪而忧伤痛悔,并不渴望脱离罪、胜过罪,那么,我们为耶稣所受的痛苦所流下的不忍心、好像很同情他的这种眼泪,就根本没有意义,这样的眼泪也不会成为耶稣内心的满足,也不会被祂看为宝贵。
我们因为耶稣为我们受苦而流下的眼泪,不能成为我们在神面前,在人面前自表虔诚的工具。
如果我们真的一想到耶稣为我们受难就忍不住眼泪,这眼泪也应该是神的爱触动了你的心的一个记号。神为我们舍命所显明的爱如果真的触动了我们的心,那么,我们就应该愿意脱离自己的罪,愿意胜过罪,就有一颗爱慕圣洁的心。所以,我们不要以自己为耶稣所受之苦所哭了,来表明我们有多爱神,而要恨恶罪、爱慕圣洁、愿意讨神的喜悦、不计一切代价去顺服神、去遵行神的旨意,以这样的决心和生命追求来表明我们爱神的心。
所以,耶稣要我们不要把目光的焦点专注在他当日所受的痛苦之上,而要专注在他为什么为我们受苦,以及他的受苦为我们成就了什么,专注在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生命态度来回应了他为我们所成就的。他要我们去从心里预备未来的所无法避免的“那日”的灾祸——这灾祸,并不单指我们在地上活着时所无法避免的肉身苦难,更指向我们生命最终的结局落在上帝的公义刑罚当中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灾祸。实际上,福音书上所提到的一切可怕的灾祸降临之日,最终都指向了审判之日,不信之人所要面临的地狱刑罚。地上一切灾祸最终都是地狱刑罚(这个真正可怕的灾祸)的一个预表而已。
如果连那肉身所遭遇的灾祸,都能够使一个人在面对自己受苦的儿女时,禁不住悲叹,还不如没有儿女。那么,当神早已警告了的,真正可怕的地狱刑罚真的落在我们所爱的儿女身上的时候,我们的心要承受何等的煎熬和折磨呢?那时候,我们岂不是更要悲叹:还不如没有儿女了吗?如果我们所生养的儿女,最终的生命结局是去承受地狱的烈火,是面对地狱的刑罚,那么,对我们来说,就真的还不如没有生过他们了。
所以,当我们去思想耶稣的受难的时候,若一定要为了什么而哀哭的话,那么,我们就为自己的同胞,为自己的儿女和子孙后代还没有信主,还没有活在耶稣宝血的遮盖之下,而是活在大能者圣洁的愤怒之下,为此而哭泣吧。为我们的家人,为我们的亲人,为我们的国家民族,为我们这弯曲悖谬的世代拒绝耶稣而哭,为那些活在上帝圣洁的愤怒之下却不在耶稣面前来寻求庇护的人所面临的可怕危险而哭,为他们活在若不悔改就要灭亡的可怕处境而哭,为自己信得不够虔诚,不够爱主而哭,为自己的儿女子孙不信耶稣,拒绝耶稣,将他所流的宝血当作平常,不愿抓住这宝贵的救恩而哭,为他们如果至死都忽略了这么伟大的救恩将必不能逃罪而哭。我们的眼泪应当是为自己的罪而忧伤痛悔,也是向着神所发出来的恳切祈祷,求主拯救我们所爱的人的生命,我们的哀哭是藉着祷告,去摇动神的手,祈求祂拯救更多失丧的灵魂……
我们的眼泪也不为那些爱耶稣的人曾经所受的苦而流。当我们看到历世历代那些为主而死的殉道士,为他们在这世上所受的苦而哭泣的时候,我们不是要为他们曾经所受的苦而哭,而是要为我们不像他们完全地舍己跟随主,不像他们那样义无反顾地完全为主而活,不像他们那样不管自己是生是死,总愿基督在自己身上显大而苦,为自己不像他们那样完全弃绝了这个世界,一心盼望去承受神的国而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