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柏苗:杨汉先《苗族述略》文本研究初论

一、杨汉先与《杨汉先文集》一书


一、杨汉先与他的学术


阿卯Ahmao)著名的学者杨汉先先生(1913-1998),乃阿卯最早传道人之一的杨雅各的儿子。他成长于石门坎,在此地受初级教育,后学成于四川成都华西大学,主修社会学,辅修教育学。杨汉先在成都读高中以及大学时,曾两度因“家庭经济拮据”的原因而中途退学。所幸,1938年7月的毕业生中,他也名列其中,完成了大学的学业,重返家乡。

在如此困难之中,杨汉先以及其他阿卯学生,依然坚持学业,只要有机会,就紧紧抓住。在学校,努力学习、读书,如杨汉先这样的贫苦苗家的孩子,到了后来,无不成为当地有名的人物,更是在某一领域内,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杨汉先先生毕业后,先后在贵阳大夏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等任职,并写出了奠定其在苗学研究中之一地位的学术论文,如《大花苗移入乌撒传说考》、《大花苗的氏族》、《苗族述略》、《大花苗名称来源》、《大花苗歌谣种类》等的学术论文,其学术价值至今犹在。改革开放后,杨汉先先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史料以及回忆,撰写了《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威宁苗族地区传教始末》、《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两文,成为我们今日研究川滇黔边阿卯基督教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杨汉先文集》初探


2016年,李文汉先生编的《杨汉先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搜集了杨汉先的13篇文章(不包括附录),并对一些文章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地准确,这有利于研究者使用。

这些汇入此书的文章,基本上都曾被收入本地相关民族书籍上,详情见于下表:


文章名称

来源

时间

1

苗族述略

《民族年间参考资料》第20集

1983年

2

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

《苗族研究论丛》

1988年

3

大花苗移入乌撒传说考

《民族年间参考资料》第20集

1983年

4

大花苗的氏族

《金陵齐鲁华西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汇刊》

1943年

5

威宁苗族的婚姻家庭情况

此文系以存世刻印稿印


6

大花苗名称来源

《民族年间参考资料》第20集

1983年

7

大花苗歌谣种类

《民族年间参考资料》第20集

1983年

8

威宁花苗歌乐杂谈

《民族年间参考资料》第20集

1983年

9

乌蛮统治阶级的内婚及其没落

《西南民族研究论文集》

1991年

10

黔西苗族调查报告

《贵州苗族考》及从“五之堂”所收藏的杨氏手稿直接整理

2009年

11

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威宁苗族地区传教始末

《贵州文史资料选辑汇编》第7期


12

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

《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4集


13

回顾我的历程

《贵州文史资料选辑汇编·苗族》

1986年第2期

(该表根据《杨汉先》文集初步整理)


《杨汉先文集》一书的一些论文,是在原来已经发表的文章上进行编辑修订而来。如杨汉先发表于民国时期期刊的论文,由于难以找到,在很长的时间内,大家都只能从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编的《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等上看到;而研究所在编辑这些文章时,没有标注出他们参考的“原文”来自何处。所以,《杨汉先文集》一书大部分民国时写就的文章,就只能在这些没有出处的文章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现仅就《杨汉先文集》一书收入的第一篇论文《苗族述略》的一点来说明以上提到的《杨汉先文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杨汉先先生学术起步之作——《苗族述略》


1933年9月,杨汉先从华西协和中学升入华西协和大学,就读社会学系,1938年7月毕业,其毕业论文名叫《川南七十一户苗族调查报告》,李文汉先生对此文没有寻到表示:“我们通过函询,指派专人到华西大学档案馆查找,但均未找到,实为遗憾。”(《杨汉先文集》后记)。

1938年,杨汉先上交了自己的毕业论文给留系工作的一位女同学,并被这位女同学称赞:“你的论文我看过了,不错,这样的论文系里是最少的,我已交给沈主任了”。(杨汉先《回顾我的历程》)

如李文汉先生所说,没有找到这篇论文,“实为遗憾”。不能目睹这篇论文,对于我来说,也有些许可惜。


一、《苗族述略》原版


杨汉先在大学未毕业前,就已经写过了一篇研究苗族的论文,并且在当时的期刊上发表了出来。这篇文章,就是《苗族述略》一文,1937年发表于《新亚细亚》第13卷第3期(43-57页)上。

1937年发表的《苗族述略》一文,杨汉先先生署名为“愈兄”。

《杨汉先文集》里的《苗族述略》一文参考的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的《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0集(1983年),想来是没有找到1937年发表的原文。

《杨汉先文集》(2016年)里的《苗族述略》一文对1983年版的《苗族述略》进行了很多的修订和编辑,使得此文更加行文流畅和准确。尤其李文汉等人对该文里涉及到的滇东北次方言苗语(老苗文)的修订,还原了一部分原文的内容,纠正了1983年版《苗族述略》的许多错误。

但是,2016年版的修订,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因为编者等人并没有看到杨汉先1937年发表的原文,所以不足之处亦在所难免。

比如有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长江”与“黄河”的老苗文翻译问题;

第二、不论八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编订的《苗族述略》一文,都缺失了原文一些内容,显得不完整;

第三、后人传抄写下的两文与原文在许多字词上有差异。

这里,挑第一个出来说说就行。这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两个版本比较研究


一、2016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杨汉先文集》里《苗族述略》一文有段这样说:

顽石与窄门

(相关涉及到老苗文的文字,由于技术原因,不能如汉字一样显示出来,所以特以截图方式贴在此处。下同)


二、1937年《新亚细亚》上的《苗族述略》一文原文这样写到:

顽石与窄门

至于《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0集里的《苗族述略》文本,本就是《杨汉先文集》里《苗族述略》一文的参考底本,两者相差不大,所以对此不再赘述。

1937年原文与2016年版本的比较来看,两者有很大的出入。

1937年原文写到:要说苗族是曾经一度住过中原,这是无可否认的。

2016年版写到:要说苗族是曾经一度住过长江中域,这是无可否认的。

    原文为“住过中原”,而2016年版写成“住过长江中域”,不同之处从此开始。

顽石与窄门

顽石与窄门

顽石与窄门

在众多苗学研究者的研究中,基本大家都认同苗族原本“最初”是来源于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绝非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古时黄帝炎帝与蚩尤互相征战之地,在中原地区,蚩尤战败后才跨过黄河,到长江流域一带,再到如今的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后来因各种原因遍布东南亚以及欧美国家。


三、结语


1937年发表在《新亚细亚》期刊上的《苗族述略》一文,是杨汉先先生学术起始论文,他从阿卯自身历史来追溯苗族起源于“中原地区”,以自己严格的调查与研究,写出了一篇篇到如今仍有分量的文章。

《杨汉先文集》里的13篇文章,几乎囊括了杨汉先本人一生主要的学术成就,但也有所欠缺。一是《杨汉先文集》在参考杨汉先民国时期就完成的论文时,并没有“刨根问底”,继而寻找发表在民国时期期刊的“原文”,故而造成《杨汉先文集》收入的论文不得不依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出现的“文本”,而这些“文本”本来就“残缺不全”,甚至有许多错误之处,所以,就导致了《杨汉先文集》里的文章也“照本宣科”出现许多错误。比如《苗族述略》一文,原文就与《杨汉先文集》里收入的论文有差异,这差异,导致我们对杨汉先先生原本的研究产生“错觉”,不明其原意。

二是《杨汉先文集》除了没有找到(想必可能再也找不到)杨汉先的毕业论文《川南七十一户苗族调查报告》一文,还缺失了其他的文章。据我目前所得到的,至少杨汉先所写的论文,还有《论解决苗夷问题》(《边政导报》1948年第13-16期,34-38页)、《西南几种宗族的婚姻范围》(《边政公论》1944年第3卷第6期,49-52页)、《乌蒙小考》(《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3年第3卷第1-4期,128-134)、《龙里苗夷民族杂记》(《贵州民意》1949年第5卷第4-5期,21-22页)这四篇论文。而这四篇,都没有被“发现”而编入《杨汉先文集》中。如《论解决苗夷问题》一文,其实秦和平的《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一书曾经引用过。

有关于这四篇未曾与大家照面的杨汉先先生的文章,此处不再论及,期待下次再论。

以上,为不完全的思考与写作。敬请指正!


顽石与窄门

(云南花苗妇女之盛装:《画图时报》1934年)


关于“愈兄”,请点击这里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