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 1 月, 2025
spot_img

如果死亡不能撼动你的世界…

一、

据微信群消息:

如果死亡不能撼动你的世界...


    28岁,正是年轻有为的年纪,这样死去,实在可惜。每次看到新闻死亡的消息,我都会思考一下,这会是我的死法之一吗?

    大学时代最影响我的书,除了《圣经》以外,就是帕斯卡的《思想录》了。帕斯卡说,“人是一颗会思想的芦苇”,“而人唯一高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就是他知道自己有一死”。对死亡的思考,使人类有了反省精神,从而不断追寻活着的意义,向死而生。

如果死亡不能撼动你的世界...


    我常常想,为什么很多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包括帕斯卡、加尔文等,二十出头就可以成书立说,而我们大部分人到了三四十还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困惑,不知所以。后来我意识到,他们的时代常常面临死亡的威胁,夭折,疾病,瘟疫,战争,随处可在的死亡让他们不断警醒和反思自己的人生。生命的有限提醒他们抓紧一切时间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而现在的年轻人如何看到生命呢?死亡似乎遥不可及。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可以聚餐,可以饮酒,可以娱乐,可以不用担心生命的去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圣经说,“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 4:14 )

    即便我们知道自己会死,那又如何?早晚都有一死,死后没有审判,那就潇洒走一回!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哥林多前书 15:32 )

    我还记得正是在清华的这条河里,我家孩子有一次在桥上看到漂浮着一只死猫尸体,赶紧让我过来看。并且以后每次走在那个小桥上,都会再瞅瞅那只死猫还在不在。小小年纪,他对死亡充满困惑,长大后也许会习以为常,不再过多思考死亡的事情。就像大人们习以为常,无需思考为什么会有死亡,死亡后去向哪里,如何面对死亡等问题。

    然而我们对许多事情习以为常,不代表我们了解。越习以为常,越无法了解。

二、

    热点新闻和死亡事件密不可分。就像前几天得知北大女生因为男友自杀事件。了解前因后果后,一声叹息!

    那位在自我介绍中介绍自己唯一缺点是不会自我介绍的男友,北大学生会干部,处女情结严重,得知女友不是处女后,非常痛苦。加上控制欲旺盛,开始以拍裸照、纹身和堕胎要求女生服从自己。但在外人眼里,这位男生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

    想起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里,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白人因为两只鸡,一怒之下乱棍打死了黑人村长。船长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感慨到,“弗雷斯利文——这就是那个家伙的名字,一个丹麦人——他觉得自己在那笔交易中受了骗,就跑上岸去,用一根棍子使劲打那个村子的村长。哦,我听到这故事的时候,可丝毫也没有感到吃惊,有人还对我说,弗雷斯利文是个十分温和的,在两条腿的动物中从未有过的文明人儿。

    好一个“在两条腿的动物中从未有过的文明人儿”!

如果死亡不能撼动你的世界...

   

    男人为何会被处女情结所困?其实不只是处女情结,我们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道德”洁癖。李敖十年前在北大演讲的时候讲到,郑成功不肯投降,母亲被清朝士兵奸污。无法接受现实的郑成功随后命人将母亲尸体分解,用水冲洗,以求心理上的干净感觉。

    这位北大男生为代表的“道德”洁癖。让我不禁想到圣经里记载的法利赛人,看见罪人就躲的远远的,以表明自己的干净。面对妓女就更不用提了,直接想拿石头打死。这种针对别人的道德洁癖,真是最肮脏的洁癖,没有之一。

    然而真正圣洁之人,他就近并触摸污秽之人,不仅没有沾染污秽,反而清洁他们。我指的是耶稣。这实在是神迹,是颠覆生命的故事,是圣经记载的耶稣触摸大麻风病人的故事。

    不怕沾染污秽的,是烈火;能够清洗污秽的,是活水。而圣经的上帝既是烈火,又是活水。  “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拜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他的大麻风立刻就洁净了。(马太福音 8:2-3 )”

如果死亡不能撼动你的世界...


    不过,以我对自己和人性的了解,大部分时候,故事里的那个恶人之所以不是我们,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个条件而已。给我们机会,一样丑态百出,形态毕露。如果这位女生不出事,或许她的男友还可以隐藏更久。借助黑暗之心,人性之恶一直在蠢蠢欲动,并试图隐藏。

    上周我们查经,读到圣经说,“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马太福音 10:26)”。

    毛姆的小说《面纱》里,主人公瓦尔特深爱的美丽妻子凯蒂搞外遇,给他带了绿帽子。丈夫痛苦不堪。但他是少有的品德高尚之人。他给了妻子选择:要么妻子的情人愿意和原配离婚,并娶她为妻,他单独离开,不再干涉。要么妻子跟他一起去一个瘟疫爆发的地方,因为他是一名微生物家,他希望在那里有所作为。结果妻子的情人只是玩玩而已,所以她只好选择跟丈夫一起去瘟疫之地。但小说的深刻性在于,作者不是在刻画一个道德楷模(尽管在别人眼里他是)。其实这位丈夫不能宽恕妻子背叛他的现实,但他不想直接杀死妻子,而是带妻子瘟疫之地希望借瘟疫杀死妻子。最终他在得知妻子怀上情人孩子的情况下,一边背负杀害妻子的动机之罪,一边背负妻子的背叛之罪,选择了主动感染瘟疫而死亡,因为他即无法原谅自己,又无法原谅妻子。而妻子在这场赴瘟疫之地的过程中,一方面面对身边之人的死亡,一方面接触修道院院长,终于得到了自由,了悟活下去的真谛——付出爱。

       如果妻子只面对死亡,就只有痛苦和麻木而已。因为她看不到死亡的出路。幸运的是,在瘟疫之地服侍的修道院院长启发了她。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如此。想象一下只有死亡,没有上帝之爱和耶稣基督救赎的世界!

     面对人生,世人唯一能确定的是,每个人都会死亡。但在此之上,基督徒还能确定的是,必死的生命可以得到拯救并且复活。如果这样的认识不能撼动你的世界,说明我们依然停留对死亡认识的世俗小学水平,依然看不到死亡的出路。依然只有痛苦、绝望和事不关己、习以为常的麻木感。

如果死亡不能撼动你的世界...


三、

    一位11岁中国男孩在现场向巴菲特提问:“你说过你越老对人性有更多的了解,你能不能讲讲你学到了什么。。。”

    巴菲特回答说,一个人随着年纪增加,其他方面都会衰退,但在了解人性方面却一直更加深刻。这不是通过读书就能知道的,而是随着阅历增加才能明白,人类行为是多么的极端。

    巴菲特的朋友芒格补充道,只要看看每天的新闻,就知道人类行为是多么极端了。

    莫言在日本有一个演讲《哪些人是有罪的》,直指人性之恶。

    不断洞悉人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变得成熟和智慧的标志之一。如果看不到人性之恶,就看不到上帝的救赎。但如果只看到人性之恶,就只有绝望,自我麻木,或者自我欺骗。

    莫言在演讲里说,“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

    然而不管是文学,是哲学,是儒道释等,甚至摩西的律法,他们只是一面镜子,充其量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罪和结局,却不能除去我们的罪,救我们脱离必死的结局。 这就如同洗脸时,除去我们脸上污垢的,不是那面镜子,而是我们脸上的清水。唯一能够清洁我们罪恶的,不是一系列文化知识和宗教律法等显明罪恶的体系,而是临到我们身上的上帝之子耶稣基督的恩典。

    “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 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如今却蒙 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马书 3:20-24)”


所属主题
心意更新而变化
心意更新而变化
人若要扩展心灵,最好是研究基督。他舍身十字架以及三位一体神的荣耀真理。只要人对“神”这个伟大的课题做出真诚,热切和不断的探究,人的思想将得以扩到最阔,人的心灵将得以全面提升。这是做其他事情所得不到的。 ——司布真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