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6 12 月, 2024
spot_img

萧三匝:谁都别想说服谁!

萧三匝:谁都别想说服谁!
近些年来,我越来越感到,人是不能被说服的。
我也说过,一切讲座、文章、书籍本质上都不为说服人,只为寻找到可能理解但暂未理解的人,而且能否拥有理解力是天定的。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行动隔着深深的鸿沟,勇气从来不来自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启蒙者梦想叫醒装睡的人,注定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迷梦。启蒙者自己就处在梦中,他们有什么资格和能力叫醒他人?那么我为什么还写文章呢?我写文章首先是为了探究如何才能活成一个真正的人,其次是为了找人罢了。
不少朋友认为,我的这个看法太悲观了,或者太偏激了,他们以为我只是在发泄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我想说,绝非如此,这与悲观和偏激无关。悲观和偏激都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我陈述的是一种眼见的事实。同时,我也认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一种高高在上、爹味太重的前现代思维。
下面我就来具体讲讲我的理由。遗憾的是,我不得不用理性论证的方法,但正如我在下面将谈到的,理性论证本身就不完全靠得住。
1.认识的局限。人天生就是一种有局限的存在,人的天性本就背离真理,这就注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认识、掌握整全的真理。那么,启蒙者凭什么启蒙别人呢?简单说,你说得就对吗?什么是“对”?标准是你定的吗?
有人说,启蒙者并非向人灌输理性,所谓启蒙,不过是唤醒人的理性。那么我想请问,你凭什么能够唤醒别人的理性?更重要的是,人缺乏理性吗?谁没理性呢?就算你能唤醒别人的理性,又如何呢?你的目的到底是希望唤醒别人的理性还是希望改变别人的行动?如果你的目的其实是后者,理性就能改变人的行动吗?作为启蒙者,你改变你自己的行动了吗?
2.理性的局限。在上述语境中,启蒙者已经暗含了理性就是真理,或者理性是认识真理、改变行动最重要、最有效的路径,这本身就是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虚妄。事实上,人通过理性计算,往往决定安于现状而非改变现状,否则就不存在秦晖教授指出的那种司空见惯的“搭便车”心理了。
严格意义上讲,真理源自自上而下的浇灌,而非人自下而上的追求。你相信真理,真理就会改变你的行动。从俗而言,人认识真理至少靠灵性、情感、理性三条路径,理性不仅不是认识真理的唯一路径,而且不是认识真理最重要路径,认识真理更多依靠的是灵性和情感,而且人做决定也往往不依靠理性。人做决定依靠情感的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所谓冲动消费,冲动消费诉诸的不就是人的情感吗?人谈恋爱、孝敬父母难道是诉诸理性?
不能以为这样的举例说明不了问题,事实上,人的大多数行为都不完全依靠理性,或者说人的行为往往是灵性、情感、理性同时作用的结果。问题在于,你试图说服人,而你的办法仅仅是理性说理,这可能吗?现实生活中,别人在理性上认可了你的说法,但行动上依然故我的例子还少吗?想想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喋喋不休地说理的结果吧。
3.预设的局限。人是观念动物,观念指引行动。任何人都会有一个观念体系(无论是否健全、正确),观念体系源自人的信仰、阅历、知识储备。任何人的任何论说都是基于自己的观念体系的判断。当你不了解别人的观念体系的时候,就不可能真正明白他为什么那样判断。但对任何言说者而言,都不可能在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段讲话、任何一本著作中毫无遗漏的介绍清楚自己的观念体系,因为任何载体的承载力都有限。对我来说,有价值的文章一定是一针见血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面面俱到,“既要……又要……还要……”等于什么都没说,即便不错,也是废话。
换言之,任何人在说理时都存在一个隐而不显的预设,这个预设源自言说者对他的受众的判断。比如,我预设我的读者知道什么是利维坦、政体、主体、实在、存在、WTO、M2等等,我就不用解释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而是直接从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开始推理,这就会导致不了解这些概念的定义的读者理解不了我在说什么。
最近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我在微博上说“刘震云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小说家,没有之一,是唯一”。有网友就批评我:“你这没有论证的评论有什么用?希望看到你对刘震云小说的深入评论。”他不知道我读过刘震云的所有小说,也不知道我曾写了好几篇分析刘震云小说的文章。我只能回复他,请他订阅我公众号“匝说”,公号历史记录里有我对刘震云细致的评论。
4.表达的局限。文字是表意的工具,但文字却不能准确表达人的思想,因为文字的作用是有限的,有限的文字不能表达无限的思想。文字不能准确表达人的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
(1)某一文化传统里没有对应的词汇表达外来思想文化的相关观念。比如,中国先秦思想里没有佛教所谓“空”的观念,所以中国人在最初翻译佛经的时候,就只能用道家的“无”来翻译“空”,但显然,“空”并不是“无”,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指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当条件不在存在的时候,一切事物都将不再存在。再如,保罗为了让希腊文化背景下的人理解什么是上帝,用了希腊词汇“逻各斯”,翻译成汉语就是“道”,但显然,上帝不是“逻各斯”,也不是“道”。
(2)修辞的局限。修辞是为了帮助人从具象理解抽象,从经验理解超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修辞是有用的。比如,夸张能加强人的印象,比喻能引导人离开文字去体悟言外之意。但修辞的作用又是有限的,比如,有些人就能把夸张理解成事实,有些人就不能理解作者比喻的指向到底是什么。而且通过修辞进行说理,有时候的效果却适得其反。比如,近些年来我越来越感到讽刺不仅不能用来说理,而且会引得受众的反感,无助于赢得别人的认同。我为什么不喜欢《围城》?因为它通篇都在抖机灵,都在显示作者的高明和其他人都很愚蠢。孔雀开屏固然漂亮,但从背后看,看到的却是孔雀自己那丑陋的屁股。
(3)所指、能指的局限。即便一句话加了标点符号和语气助词,受众也未必明白你的所指是什么。比如,前几天我在某个微信群发了一段话:“一切切切不可一刀切”和“切切不可一切一刀切”哪个对?就被一个朋友误解为我在玩文字游戏,但我的本意是引发大家对逻辑问题的思考,显然,“一切切切不可一刀切”是违反逻辑的,因为这句话本身体现的正是作者所反对的“一刀切”思想。
5.常识的局限。说理一般包括三个部分:论据、论证、论点。我们先来看论据。一般人认为,论据就是常识、事实。但这个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从最浅的角度看,我们可以问,常识从何而来?常识是不是就是对的?你所认可的常识对别人来说是不是常识?即便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常识,就一定是对的吗?比如,在古典时代,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都认为这是常识,但后来哥白尼体系推翻了这个常识,证明这个常识偏偏是错的。的确,我们这个社会经常出现违背常识的现象,我们可以批评这些现象,但作为有思考力的学者而言,止于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止于常识的人,可以是很好的宣传家,但根本不是学者。
事实就是常识吗?但我们如果细分就会发现,事实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性事实,一种其实是观念性事实,而后者未必那么“常识”。经验性事实以观察为基础,观念性事实依赖于人接受的观念进行判断。什么叫观念性事实?比如对有些人而言,神的存在就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但对另一些人而言,这却不是一个事实,所以我们可以说,它对一些人而言是一个观念性事实。相信事实是因为事实是真实的,但观念性事实难道就不真实吗?
6.论证方法的局限。从论据到论点需要论证,论证一般通过两种方法:一是归纳法,二是演绎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局限。
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即使你所有的前提条件和证据都是正确的,也仍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通过归纳法,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问题是,如果哪一天我们发现了一只黑色的天鹅,我们关于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结论就错了。现在我问你,你怎么保证不可能出现一只黑色的天鹅呢?
演绎法的问题在于,演绎的所有条件必须为真,而这样的“真”往往靠不住,因其如此,演绎的结果也就靠不住。
无论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相信的都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正如休谟所揭示的那样,因果关系往往靠不住,我们很容易把时间上的前后关系理解成因果关系。
传统的论证目的是为了证实,正是因为从论据到论证会存在太多问题,所以波普尔发动了认识论革命。在波普尔看来,科学应该强调的是证伪而不是证实;一个成功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即使反复通过对明确而夸张的预言进行验证来反驳这个理论,它也仍然站得住脚。
7.论点的辩证性。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所有的论点都是有前提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论点就是不成立的。比如,经济学成立的预设条件是,人都是理性自利的动物,因为人的行为不全依靠理性,所以经济学不能包打天下。另一方面更重要,也很少有人认识到,那就是:即便某个推理的论据或论证都是错的,也不能证明论点就一定是错的。可能的情况是:换成匹配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论点其实是成立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分论点错未必能证明主论点错,道理与上同。比如我说,张三很聪明,他理解力、记忆力、情商都很好,你可以举例说你昨天告诉张三的一件事他就忘了,所以他记忆力并不好,但你不能由此证明他并不聪明。
8.社会科学的局限。启蒙运动以来,由于高举人的理性,科学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潮,以至于有人认为,人可以像发现自然科学的规律一样,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是典型的“理性的自负”,其实质是把人的地位降低到普通动物和工具的层面,以至于认为人可以将人和由人构成的社会当成客观的物体一样研究。但显然,人不仅是物质,人更是一个精神的存在。
人能客观地研究自然,因为自然是外在于人的客体,但人根本做不到客观研究人类本身,因为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对象的一员,梦想把人和社会客观化,就如同梦想人能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荒诞不经。
因此,我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所谓社会科学根本不能叫科学,至少不是自然科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社会科学不过是人的假说,可以叫社会学说、社会学问,不能叫社会科学。如果非要叫社会科学,也必须认识到,此科学非彼科学,它在本质上不过是一种自圆其说的意见而已。当然,我也不是说这样的学说没有意义。
由上述8点论证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人是不能被说服的,谁都别想说服谁;2.人更是不能通过说服改变行动的。
那么,希望何在?我的答案也很简单:真理自有大能,唯有真理能唤醒人,唯有真理能改变人;人不需要找真理,真理自然会找人。作为写作者,关键是尽量呈现真理,以及真理的处境化运用。所谓好文章,就是真理浓度高的文章。
那么,什么是真理?很可能我所说的真理与你所理解的真理根本不是一回事。你所说的很可能只是人间道理,而我所说的真理遵循下面的公式:真理=道路=生命。它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所讲的真理,而且唯有这样的“真理”,才能带给人“自由”。
如果你还没明白我说的是什么,那么请你阅读我公号“匝说”里的其它文章。我相信,会明白的,终究会明白;不会明白的,注定不会明白。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