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朋友:
新年好!感谢你在过去一年中给予”巴特研究”的关注和支持。转眼间,“巴特研究”已成立四年有余。
为表谢意并作总结,我们以推送浏览量为序,整理出过去四年中”巴特研究“微信公号上最受读者欢迎的10篇文章,与你分享。同时,我们也将各个年度热度较高的文章链接置于文章推送结尾处,方便您与我们共同回顾这一起走过的四年。
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在过去四年里,“巴特研究”已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感谢大家对我们的肯定。我们相信,“巴特研究”会在你们的陪伴与参与中,一同见证我们当下的时代,记录我们当下的感悟,并参与我们当下对将来的想象与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巴特研究”也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以期为读者们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思想刺激!
From:“巴特研究”小编们
01
成 静 | 人写的书怎么会是神的话?
2018-1-7 浏览数:2760 朋友圈:3 点赞:30 留言:3 转载:2
“其实是神的道在世间万象和芸芸众生中的一般启示对特定的人群所领受和传承的神的道的检验。巴特完全否认有所谓在耶稣基督之外的一般启示,难免忽略神在道成肉身的特别启示事件之后的这一层作为;教会实践的历史对人的传承的检验其实也是一种神的拣选。”
02
瞿旭彤|“尼采以后”:我们今天如何做汉语神学?
2019-04-29 浏览数:2741 朋友圈:29 点赞:1 留言:8 转载:2
本文以神学实事与历史处境的张力关系为观察角度,以刘小枫汉语神学提议从“巴特主义”到“尼采主义”的思想转变为具体个案,分析、考察和检省汉语神学对现代思潮的接受与吸纳,今儿初步探讨如何继续开展汉语神学的可能进路。
03
热点 丨 关于“P8博士‘包养门’与社会‘厌女症’”一文巴特婚外情的讨论
2020-08-23 浏览数:2262 朋友圈:6 点赞:3
近来,微信文章《博士“包养门”与社会“厌女症”》引起广泛关注。该文中专门涉及巴特(Karl Barth)与其助手基尔希宝姆(Charlotte Kirschbaum)的非婚姻亲密关系。就此话题,“巴特论坛”微信群展开关于伦理与道德、信仰与教会、生活与神学等方面的热烈讨论。本期“巴特研究”微信公众号将分享各位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
04
曾劭愷|論范泰爾對巴特的評價
2018-12-23 浏览数:2135 朋友圈:11 留言:7
近日,香港天道书楼出版巴特的巨著《教会教义学》第一卷第一分册中译本,引来些许质疑。教会如何理解巴特的神学思想,尤其是巴特对《圣经》的定位,是决定是否出版此部巨著的重要考量。曾劭愷老师在本文中,一方面通过梳理范泰尔与巴特观点的相似性、以及对范泰尔和巴特思想的几点澄清,回应两位资深牧者对巴特的批评;另一方面通过梳理范泰尔对巴特的评价,试图提醒大家,批判要建立在诠释的基础上,诠释巴特思想时,不要落入神学上的“身分政治”,受所属阵营的影响,不去接触巴特的著作,过早对巴特的思想下定论,或处在巴特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不自知。
05
曾劭恺 | 教会教义学推荐
2018-11-11 浏览数:1928 朋友圈:2 点赞:12 留言:6
现在杜克大学神学院任教的一位新约神学教授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每天读两个小时巴特的《教会教义学》,就能由此获得最好的神学教育。在我们看来,他的这一说法并非虚言,因为这本长达九千余页的皇皇巨著,作为一本系统神学的经典作品,不仅在系统神学方面有堪称革命性的思想贡献,而且在圣经神学、教会历史和实践神学用力甚深,睿见迭出,是一本罕见的、集几千年来基督教思想大成的天才之作。今年适逢巴特逝世五十周年,香港天道出版社将于近日出版加拿大多伦多华人王建熙先生从英文转译的巴特《教会教义学》第一卷第一册中译本。这将是汉语基督教学界的盛事,也是继续在汉语思想界推进巴特研究与翻译的重要基础。
06
巴特研究Barth-Studien微信公众号开场白
2017-10-26 浏览数:1294 朋友圈:4 点赞:83
本号致力于传播、推介和反思德语学界和英语学界的巴特研究。在德语和英语学界,巴特研究并非日薄西山,而是方兴未艾,特别是关于早期巴特、巴特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关联、巴特教会教义学的各项主题、及其政治神学和文化神学等本号开设者特别关注的话题,不断有杰出学者推陈出新,贡献出细致且深入的精彩研究与解释。
077
洪亮|《教會教義學》第一卷(上冊)推薦文
2019-01-20 浏览数:1641 朋友圈:11 点赞:3
打開《教會教義學》的恰當模式不是劍拔弩張的“新正統” 批判,更不是躍躍欲試的“巴特主義”自我標簽;在尚未學會如何欣賞這部巨著之前,讀者需要的是無預設的心平氣和以及反覆扣擊的耐心。
08
瞿旭彤 | 比自由神学更自由
2018-01-19 浏览数:1625 朋友圈:3 点赞:9 留言:2 转载:2
以笛卡尔为标志,人类中心论(Anthropozentrik)取代了上帝中心论(Theozentrik),确定性不再寄予上帝而是寄予人,这一哥白尼式转折反映在神学上则表现为“人类学转向”,即,从人的此在出发来讨论上帝与世界,是一种从自我的确定性推到上帝的确定性的近代路径。与此相反,巴特神学强调,神学必须不断回到神学的实事本身,神学是一门科学,必须始终不断地由上帝这一对象来加以检验与批判。实际上,巴特回归了以认识对象为主体的古典进路,并由此展示了与自由神学迥乎不同的立场。可见,巴特神学是一种谦卑、自由、批判与自我批评的神学。从其开明自由的神学立场与态度而言,确乎比自由神学更为自由。此外,巴特神学在什么意义上称得上笛卡尔-康德之后的思想、而且又在哪些方面与以认识对象为主体的古典进路存在区别。
09
洪亮|论巴特《罗马书释义(第二版)》“神学百科全书性”
2019-06-17 浏览数:1593 朋友圈:3 转载:1
近年来,学者们针对卡尔·巴特《罗马书释义(第二版)》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聚焦于这部经典之作的神学百科全书性。在洪老师看来,巴特既批判倚重史学的释经学,又批判臣服于现代价值的系统神学、以及侧重策略与技术的实践神学。如此种种,导致福音神学教育陷入一种总体性的危机。与之相对, 巴特在《罗马书释义(第二版)》中展现出一种以神学家面对上帝时的生存奠基为定向的神学百科全书性,这意味着《圣经》所见证的、作为生命意义的基督复活要成为释经的目标、教义的基础、以及实践的聚焦。对数字化时代的神学人类学与终末论探索而言,巴特近百年前的这一批判性思考所蕴含的复调特征、透视主义和终末导向仍具有巨大价值和启发意义。
10
李晋 马丽|黑暗中的微声:一战中的卡尔·巴特
2018-09-30 浏览数:1578 朋友圈:4 点赞:14
当“绝望”成为一个时期的标志,当曾经的师者友人成为战争的同谋,当神学成为政治的附庸,真理被悬置、信仰成为牺牲的粉饰,神学是否还有未来?神学出路何在?知识分子的独立与良知如何坚守?这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巴特所面临的困境。如今104年过去了,我们不该忘记在一战绝境中踽踽独行的巴特,在黑暗中发出坚定呼声:聆听上帝的道!
#2020年热度文章回顾#
# 热点 丨 关于“P8博士‘包养门’与社会‘厌女症’”一文巴特婚外情的讨论
# 洪亮丨面向终末的生命 :卡尔·巴特与爱德华·图爱森早期著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15-1923)
# 周小龙 | 神学的任务:圣言或自然?——反思巴特与布鲁纳的“自然神学”争论
#2019年热度文章回顾#
# 洪亮|论卡尔·巴特《罗马书释义(第二版)》(1922)的 “神学百科全书性”
#2018年热度文章回顾#
# 瞿旭彤 | 比自由神学更自由:试从巴特对神学实事性和科学性的探讨看其神学与自由神学的差异
#2017年热度文章回顾#
# 瞿旭彤 | 返本开新:为什么和如何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一)
关注我们
巴特研究 Barth-Stud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