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 11 月, 2024
spot_img

乱世读老子的《道德经》

关于老子的事,我们知道的甚少,他管理过周王室的图书馆。面对周王室的衰弱,他决定归隐山林。就这一点他和孔子确实正好相反,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一个改造社会的人,老子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人。
离开周王室后,老子乘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当时函谷关的负责人尹喜看到“紫气东来”,将老子留下,让他写下了《道德经》后放弃他西行。至于老子最后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道德经》全文五千字左右,分为道篇和德篇。我们很难理解“道”是什么?因为太抽象,老子用“水”来比喻道,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实际上,老子是用水的一些特征,最主要的就是“水往低处流”来比喻“道”,即我们熟悉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换一种表达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干?老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的时代,那时候的诸侯贵族只要有所作为,老百姓就必然遭殃。因此,我们才说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不然的话就变成了消极主义者了。
不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的著作主要是写给王公贵族看的,老百姓想看也看不懂,不是内容复杂,而是大多数人根本不认识字。老子为什么提倡“无为”呢?还是和“道”有关。
《道德经》第五章讲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其实非常公平,这是因为道的缘故,因为道生万物,天地也是由道而来。第二十五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先于天地的就是“道”。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讲的是在天地之前“道”就已经存在,只是人们并不知道先于天地之间的存在叫什么?天地之后有了人,人就称存于天地之先的“道”为“道”。
老子认为,不论是谁都应该准守道。比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老子就认为不应该报仇,更不能坚持十年,这都是违反“道”。所谓的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都不要报,那这不就意味着让坏人逍遥法外了吗?老子认为,坏人违反“道”,“道”会惩罚坏人,而不是我们也跟着违反“道”。更何况仇人有时候不一定是坏人,这句话不是老子说的。
中国人也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善者遵守的就是“道”,恶者则违反“道”。“无为”实际上是不要违反“道”,而不是什么也不做。老子实际上是揭露那些打着“替天行道”旗子,实际上却满足自己私欲的人。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而非像孔子试图恢复周王室的虚名。
“小国寡民”就是民可以自治,不需要别人“有所作为”。别人的“有所作为”都是“胡作非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老子看来,最好的领导是隐藏于下属之中,仅次于的就是下属真心称赞,再次一点就是下属惧怕的领导,最糟糕的就是下属讨厌的领导。隐藏并不是微服私访,而是“无为”。这也能理解老子为何隐居,他在实践自己的思想。
历史上大多数统治者都不喜欢老子的思想,汉武帝之后孔子的思想则非常受欢迎。孔子恢复周礼,也就是恢复周王室的尊荣,其效果正是皇帝所要的。老子不仅希望统治者“无为”,而且没有统治者更好。
老子认为“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今天认为学习可能是最正当的理由,但老子认为打着学习的旗号,反而更容易掩盖人的私欲。统治者学习什么?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都说的非常清楚,不过是驾驭人之术,老子甚至希望“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中国的思想常被称之为“生存哲学”或者“保命思想”,活在乱世,大多数人死的没有价值和意义。老子的思想不是为了仅仅苟且偷生地活着,而是活着为了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儒家的志向固然看起来高,但在老子看来也很空。甚至正是因为很多所谓的抱负,而这些抱负在老子看来可能最不合理。在老子看来改造社会,就等同于破坏自然的法则。
社会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