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 2 月, 2025
spot_img

杨太太|一个没有重男轻女的社会是怎样的

——养水仙是我家过春节的小传统

写公众号以来,有一些留言的逻辑我一直不能理解,比如《让老婆多次怀孕约等于家暴?》一文,就是记录了我看到那些留言的震惊。
直到最近,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这位读者朋友和我分享了很多她从小经历的父母重男轻女的经历,她问了我很多问题,我才明白过来,很多我在文章下面看到的“奇怪的留言”,“过激的反应”可能就是源于那些读者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她们对不正常的事情习以为常,看正常的事情反而就看不懂了。
我出生长大在上海,上海是一个高度尊重女性的城市。我回忆童年,我们上海就是没有重男轻女啊——所以就想谈谈,我自己所经历的,一个没有重男轻女的正常社会是怎样的。

进入正题以前,先说说,为什么上海人喜欢女儿。
简单来说,在上海,养儿子的经济压力巨大。
在上海嫁娶的风俗里,彩礼倒是象征性的,一般男方出多少,女方父母都会还礼回去的——我们不太讲究这些。
但是呢,在上海的风俗里,一般男方家里出房子,女方家里出装修家电,条件好的女方家庭还会陪嫁一辆车。其实在以前,房子和装修是差不多价钱的,但是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上海的房价涨得让人瞠目结舌,买房子和装修要支付的钱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等级的。
然而风俗还是在这里,在传统观念里,在上海如果男方父母没有给儿子准备房子,这个男生就很难娶老婆。
所以在上海,大家把女儿叫“招商银行”,儿子叫“建设银行”,意思就是,如果生了儿子,你就是得搞建设:理论上来说,生一个儿子你就要准备一套房,生两个儿子就要准备两套房。我有个朋友生了两个儿子,天天羡慕我们家里女儿多。
我也和她说:“哎呀,这些都是旧风俗了,以后你儿子有出息,你没有准备婚房也没事的。”
她白了我一眼:“那怎么行,那我肯定要被女方家里看不起的,人家背后要指着我骂的,这家父母怎么这么没有责任心的,生了儿子了也不给他准备婚房——我做不出来的呀。”
我记得我遇见过一个上海的差头司机(沪语,出租车司机),他说他开出租车已经几十年了,以前开出租车是一个很好的行当,赚钱很多的,那时候他就攒了一小笔钱以后就开始琢磨怎么花钱。有一天晚上,他半夜醒来,忽然有个灵感。他把他老婆从梦中叫醒:“老婆,我们把给儿子买个房吧,以后他结婚需要的。”他老婆很震惊:“我们儿子不是只有八岁吗?”他说:“哎呀,儿子总归要长大的,我们先买吧。”
后来他儿子的朋友同学无不羡慕,都觉得他这个做爸爸的实在是太有远见太明智了。他后来开出租车也没有什么经济压力了——因为儿子的婚房已经准备好了。

在上海,养儿子的父母压力山大,但是养女儿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上海,养女儿的父母,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说,充满了“松弛感”——因为没什么大件需要准备的,就是好吃好喝富养女儿就好了。
对了,上海很流行富养女儿,一方面因为大家就是喜欢女儿,也喜欢把小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另外一方面也有一种说法,女儿如果穷养,那长大以后万一恋爱脑一犯,很容易就被人给“骗”走了。
在这种风气下,上海小姑娘确实也是普遍有点“作”——但是看你怎么看这个词,你也可以把“作”替换成“精致”、“注重生活品质”。我认识的上海男性,大部分也很吃这一套,很多上海男性的择偶标准就是要上海小姑娘。

给我写信的读者朋友告诉我:“因为身处的环境,好像结婚,也无法逃脱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身边大多数人还是有必须生男孩,或者有儿子就是比女儿好这种思想。
不不不,在上海不是这样的。上海人没有觉得儿子比女儿更好。
在上海,大家生了女儿和生了儿子是一样开心的。我大肚子的时候和其他孕妈妈聊天,有人会更想要儿子,有人会更喜欢女儿——但是真的说起来,我认识的大部分上海人都想生女儿。
上海人完全没有那种“嫁去了婆家,就是婆家的人,和娘家没关系了”的观点。结婚以后,夫妻俩组成小家庭,对双方父母都是一视同仁的。比如如果出去旅游,买了点当地特产回来送给父母,那肯定是婆家一份,娘家一份的。
而且即便一视同仁,女儿还是比儿子更细腻的。
先生往往对父母的需求木知木觉,很多时候反而都是太太提醒:“哎,侬要帮那姆妈买点啥啥了哦!”所以上海人会觉得,女儿更贴心,有个女儿老了有人照顾。
——反而是养了儿子,总是多少有点“娶了老婆忘了娘”的倾向,儿子的孝顺程度,主要还得看媳妇觉悟——那还不如一开始就养女儿。

在上海,不太流行那种“女性要自强”的说法,上海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和女儿说:“你喜欢就好;你过得开心最重要。”
结婚以后,因为男女就是平等的,所以在上海,做全职太太也不会抬不起头来。上海小姑娘做太太大多也仍然很注重自己的兴趣培养,生活品质。大部分上海男性也都很有觉悟,即便上班回家,也会给太太带束花,陪陪孩子,做点家务。
我从小到大,没有人很刻意和我说“男女平等”,因为男女就是平等的。在这种风气下,大家反而更注重性别差异化的培养,男生就是要有男人味道,女生就是甜甜的嗲嗲的——那种觉得上海男人娘娘腔的基本是胡说八道,上海男小歪三观正的多。
有一些北方人污名化上海男性,是因为上海男性会做饭的很多——貌似在北方一些地区,男性做饭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但是在上海,男性会做饭,绝对是在婚恋市场上的加分项。从某种角度来说,上海先生愿意做饭,比如杨先生做饭就做得很好,也是因为愿意体恤太太,希望太太可以轻松一点。
大部分上海家庭在结婚以后,都是太太管钱。这倒也不是怕先生出轨,主要是女性心思缜密,性格上更合适做这件事。我认识很多家庭,都是先生自愿把大部分收入都交给太太打理,太太投资得当,日子越过越好,先生的经济压力也轻省一些。

我在上海从来没有遇见过“扶弟魔”——主要我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也没有弟弟——这种故事我都是看电视得知的,生活中一次也没听说过。
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身边哪家人重男轻女,资源偏向儿子,让儿子上好学校,女儿就不用读大学的事。
可以说,这些电视上貌似很常见的故事,在上海都是闻所未闻。
在上海,如果一家人真的是重男轻女,那基本上是要被邻里、同事、亲朋好友统统看不起的。虽然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但是我可以想象,这种人家如果存在,基本要被千夫所指,而且这家的儿子以后估计也很难娶媳妇——谁愿意把女儿嫁到这种人家去吃苦。
那个给我写信的读者问我:“你父母会认为自己生了女儿就是’吃亏’、’倒贴’吗?
这个问题直接吓到了我。答案是,不,完全不会。
我爸妈宝贝我宝贝得不得了。甚至往上一代,我外公宝贝我妈妈都宝贝得不得了。他给我妈妈起名带个“珠”字,意思就是“这是我的掌上明珠”。我妈妈说她小时候每个学期外公都是给她买新书包的,但是她哥就没有,因为我舅舅读书没她好,他就只能用她用剩下的旧书包。

我很少在上海听到“入赘”的事情。我个人觉得“入赘”没啥好的,我个人也不会要求我女婿入赘——主要是社会对赘婿偏见很大,为什么平白无故地给自己家庭经营增加十级难度呢?
在上海,即便不入赘,很多小夫妻也是选择和丈人丈母娘一起住的——选择和丈人丈母娘一起居住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外婆照顾孩子更方便,有的是因为外公外婆家的房子的学区更好,诸如此类,等等等等。总之,如果真的想要和女方父母一起住,不需要入赘也可以一起住啊。
我身边要求生两个孩子,一个跟男方姓,一个跟女方姓的,也不太多见。我能想到的几例,都不是上海人。我自己的孩子都是跟杨先生姓的,我觉得挺好的。特别到了米国以后,孩子都是一个姓,大家就知道你们是一家人——在这里,如果一家人两个姓,那几乎全部都是再婚家庭。我和我的孩子不是一个姓,都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每次去看病,医生都要问我:“你不是孩子们的血缘上的妈妈”……
简单来说,因为本来就没什么男女不平等的观念,所以孩子跟谁姓这件事,就不在我的考虑范围里,也完全没有任何困扰我。

最后,这位读者朋友问我:“在如今这个时代,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怎样教导自己的儿女呢?
我的回答是:“我觉得就正常对待孩子就好了。你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他们自然也不会有的。

所属主题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四宝妈妈,刑事律师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