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94岁高耀洁出版新书,《行医往事》尽呈三十多年医者仁心


94岁高耀洁出版新书,《行医往事》尽呈三十多年医者仁心

高耀洁的“人生最后一本书”。(林世钰 摄)



按:2021年9月,还差两个多月就95周岁的高耀洁先生出版了她自称为“人生最后一本书”的《高耀洁行医往事》。该书追忆了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她在河南医疗一线工作的往事种种,真实呈现了当时中国医疗界的风气,颇有史料价值。此书由美国昆仑出版社出版。感谢所有工作人员和义工的无私付出,让高耀洁先生最后的心愿得以满足。海外读者购书网址为:https://www.blurb.com/b/10869095。

 ——林世钰(《烟雨任平生:高耀洁往年口述》作者,本书编辑)



94岁高耀洁出版新书,《行医往事》尽呈三十多年医者仁心



一生颠沛流离,但求无愧于心

 

高耀洁

 

光阴如闪电般飞逝,往事如烟雾般消失。几十年时光瞬息之间就逝去了。


近十几年来,我忙于防治艾滋病事业,忽略了40年前我在医疗一线工作的往事。特别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医疗工作中那些惊心动魄地抢救危重病人、家属感激不尽的经历,如今还留在记忆里。直至 2017 年,还有几十年前被救活的病人往美国送钱、送食品,接济我的生活。这让我回想起自己几十年前的行医往事。


那时社会守旧,卫生防疫设备落后,民众缺少医疗知识,多数人把疾病拖至危重时才去医院治疗,造成医生抢救重危病人成了家常便饭。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保存记录和收集病例的意识,抢救病人的事情只能想起部分了,这就是本书的内容。


近年来国内医疗界频频出现“医闹”事件,医护人员遭到病人家属伤害,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屡禁不止,事件反而呈增长趋势。这让我回忆起当年良好的医护关系。几十年过去了,往昔救活的病人和家属还没有忘记我,通过各种形式关心我的生活,让我不禁怀念往昔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系。


左思右想,凭着记忆,我找出自己参加抢救的危重病例十几例,有的之前已经在网上发表,获得好评,读者们建议汇编成册,留给后人做纪念。我又想起在当年自办“防艾小报”中的病例,又找出 50 多例,关于妇科病、性病、艾滋病等,编进此书,命名为《高耀洁行医往事》,留给后人阅读。同时纪念往昔岁月良好的医患关系,以答谢诸位的心意。


本书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危重病例。几十年临床工作中的危重病人,此次可以回忆起来的,只有十几例。其中有妇科病,也有产科病,如横位难产、前置胎盘大出血,宫外孕内出血等。一次,一个宫外孕内出血妇女,深度休克,不省人事,陌生人把病人送进医院后走了。人命关天,抢救工作不敢怠慢,必须立即进行手术。不知道病人姓名,无家属签字,住院费用的支付更是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考虑得失,救人要紧,照常进行手术抢救。病人最后得救了,她和家属的感谢之情非笔墨可以形容;另有一例抢救绒毛膜癌病人,手术中保留了子宫,使其可以继续生育,家庭婚姻由此得到保存,家属感激不尽。


第二,妇科病例。妇产科门诊是我日常工作的重点,产科疾病并不多见,一般产前检查完再做常规处理就可以了。但妇科病人较多,而且还出现夫妻之间传染的情况,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处理了不少此类病例。比如有的女性因为滴虫性阴道炎造成不孕症,夫妻关系破裂离婚,生活痛苦难言。40 岁再婚经治疗,40 多岁怀孕生子,家庭幸福。想到自己的医术曾经帮助了很多女性以及她们的家庭,我感到很欣慰。


第三,性传播疾病。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社会上出现暗娼窝子,嫖妓事件不少,导致性病增多。以前性病仅有四种,八十年代后增至十几种,多系不洁性交传染的。本文记载多例,多系作风淫乱引起的性病。我曾见到一个病例,全家三口人都死于梅毒,其中一个是腹中胎儿,让人叹息!还有一位是有地位的老人,丧偶后乱搞两性关系,最后死于性病。之所以记录这些病例,是想警醒世人洁身自好, 不要为了一时痛快而损害自己以及家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第四,艾滋病。大家知道,性病容易引起艾滋病,一些人性生活

混乱,在同性恋人群中颇为多见。中国九十年代艾滋病流行主要是“血祸”引起的,农民因贫穷、无知,被骗去血站卖血,广大农村出现卖血高潮,艾滋病因此传播开来。时日久了,形成了艾滋病高发区,而且死者多是青壮年。留下孤儿无人照管,四处流浪,有的触犯法律,有的温饱问题无法解决,引发疾病,甚至死亡。卖出的血液输给医院的病人,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本书收进一些病例,让读者看到当时中国艾滋病流行的真实情况。


本人从 2020 年开始着手整理这些病例,但因已到耄耋之年, 身患多种疾病,记忆力减退,力不从心。感谢林世钰等多位社会热心人士的无私帮助,使得此书得以结集面世,在此表示感谢!


我来日无多,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本书了。我这一生颠沛流离,充满坎坷和苦难,但我本着自己的良心做人行事,一生无愧于心。希望每个读到这本书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若是如此,我将倍感欣慰。

 

2020 年中秋节写于纽约


94岁高耀洁出版新书,《行医往事》尽呈三十多年医者仁心



勇气与慈悲

 

黎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高耀洁医生完成她最新的这部书稿时,正值新冠病毒肆虐,疫情席卷了纽约,我已经一年多没有见到她了。读着她的书稿,我又一次感受到高医生的勇气和慈悲。在她的行医生涯中,为了每个病人的安康,她夜以继日地工作。即便她现在已经94 岁高龄,蜗居在纽约的公寓里,却依然努力克服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困难,给我们留下了她行医 40 多年的珍贵回忆。彼时,中国依然很贫穷,很多病人,特别是女性,面临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这本书收录了很多离奇的故事:有个女人患了危险的癌症,被一个医院拒收,理由是医院的负责人觉得这种癌症太难治愈。女人绝望地躺在医院门口一辆平板车上。这时,高耀洁刚好经过医院门口,看到这个女病人,她坚持要把这个女病人收进医院治疗。这是医院收治的第一起子宫绒毛膜癌病例,医院里很多人批评高耀洁冒险。但是她不为之所动,而是努力想办法,最终治好了这个病人。


在高医生的行医生涯中,她最关切的就是病人。如果没有高医生挽救她们的生命,很多病人早就撒手人寰了。即使在节假日,她也不得不离开家人,去医院上班。当有些病例看上去毫无诊治的希望,亦或是医院院长担心因患者的死亡而带来负面的数据,而不愿接受该病例的时候,她也依然这样做了。多亏了她的敬业精神,很多母婴的生命得到挽救。她所做的一切不但是为了挽救两条生命,也是为了使一个农民家庭的香火得以延续。她深深关切每个家庭、每个母亲、每个婴儿。甚至七十年后,依然记得每个人的名字、背景、临床情况以及最终的命运。


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高医生的病人以及他们的家庭一直对她表达无尽的感谢,而且忠诚于她。“文革”中,她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她的一个病人的丈夫和孩子去安慰她,并告诉造反派,高医生是个非常好的人,治好了很多人的病。结果,他们遭到惩罚,于烈日炎炎下和高耀洁一起跪在地上。很多年后,他们听说高耀洁退休了,误以为她失业了,他们找到她的家,想要资助她的生活。高耀洁告诉他们,退休和失业不一样,是可以领退休金的。后来,这个病人的孙女选择求学于河北医学院,因为她也想追随高耀洁的脚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妇科医生。


高耀洁于2009 年移居美国后,许多她以前的病人依然托人捎钱以及她爱吃的家乡土特产给她,这些家乡味道在纽约可能买不到。


高耀洁用一种清新的写作风格讲述自己的故事,把我们带入到她曾经工作过的医院的检查室和手术室。我们可以感受到患者以及家人对疾病的恐惧、医务人员抢救病人的紧迫;实验室测试和手术程序,当一个孩子顺利出生、母婴平安时家人和工作人员的喜悦;当这些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孩子,高医生谈及他们时一脸骄傲。


自从高医生从医疗领域退休后,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了解过去变得尤为重要。高医生的回忆录让我们想起了20 世纪 50年代至 80 年代中国医疗的落后状态。有些事情一直没有改变: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妇女继续面临着癌症和怀孕分娩并发症的威胁。


我们永远需要忠诚和勇敢的医生——他们受到服务意识的驱使,把病人放在首位。高医生提醒我们:医生的职责是什么。虽然她如今不再在医疗界工作,但通过对这些往事的追忆和书写,高耀洁医生的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在此得以绵延。


在她的漫长一生中,高医生经历了许多事件,其中一些事件和这本书一样具有临床意义。如她以往的著作一样,这些事件是政治性或个人的,她还有更多的故事要讲。我希望高医生能够继续前行,克服年龄和体弱的障碍,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不断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普遍的人性。


2021年4月美国新泽西州


94岁高耀洁出版新书,《行医往事》尽呈三十多年医者仁心



高耀洁:心忧天下,医者仁心

 

翁永凯(爱心基金负责人)


高耀洁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前辈。受邀为她的新作写序,非常感恩她的信任与厚爱。但说实话,我还是忐忑,生怕自己资浅笔拙,词不达意,辜负了老人家的期望。


我与高老师的相识,是在本世纪初艾滋肆虐中原大地的年代。2002 年,我们来自两岸三地的一群旅美学人,在美国首都大华府地区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倾力为中国抗击艾滋奔走呼号。那时我们一边做高层政策倡导,一边在重灾区开展艾滋患者和艾滋孤儿的救助工作,而高老师就是帮助我们在河南艾滋村落地实施救助项目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当时那种历史环境下,她能以孱弱的身躯和微薄之力挺身而出道明真相,那种心忧天下的勇气和担当令人敬佩不已。自那时起,近 20 年间,我们虽不常见面,但心是相通的,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高老师写此书是有感而发。她为今天扭曲的医患关系无比痛心,认为“医闹”是“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是那场无法无天的悲剧毁灭了人性和良知,以致在人们灵魂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而最大的祸源,是一切向钱看的结果。


高老师在新著中娓娓道来,细叙她当年行医时那些有情有义、与患者处成了亲人的良好医患关系案例。无论是对待患者一丝不苟、认真敬业的服务理念和态度,还是为新生儿献血、捐助费用的关爱之情、大爱之心,在她看来都是医者理所应当的本职本份。


医者仁心,我觉得对于真正的良医来说,除了需要具备医学、哲学、艺术、宗教、心理等综合的基础底蕴,更需要有优良的品德和爱的能力、尊重生命和人道主义价值观与悲天悯人之情怀。


高老师今年已是 94 岁高龄。她拖着多病之躯飘零海外。位卑未敢忘忧国,已过耄耋之年却仍笔耕不辍,令人感动和敬佩。当然,每个人身上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和历史的局限,高老师的一些观点和认知存在争议也很正常,这并不影响她的历史功绩和高风亮节,我们不应以此苛求老人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高老师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接下来应该看我们后辈的努力了。


半个世纪前,我也曾作为北京知青在陕北延安下乡插队,当过赤脚医生和接生员,医治过不少病患,接生过老乡们的孩子,受到乡亲们的真诚厚待。那个年代条件艰苦,缺医少药,但我们竭尽全力,心里装着乡亲们的疾苦,一心一意想着为人民服务。每每忆及与老乡们水乳交融的亲情,往事历历在目。那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医患关系紧张”,更没听说过“医闹”。


说到过去的医患关系,人民是有记忆的。那时我们北京知青中有一位著名的赤脚医生孙立哲。当年他在陕北土窑洞里医治好无数病患,在简陋的条件下实施了数千例手术,名震四方,深受百姓的信任和爱戴,连中央派往考察的医学专家们都赞叹不已。“文革”结束时他曾身陷困境,数万名乡亲为他递“万人折”求情。2014 年秋他回到插队的地方,四里八乡成千上万的民众欢欣鼓舞,待他如恩人,自发组织了盛大的狂欢活动,放鞭炮、放烟火、载歌载舞,那种发自真心的、亲如家人般的深厚情谊令人难以忘怀。


细细回想,短短数十年,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


2006 年我离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回国服务,曾参与国家医改和医药卫生等多项政策研究与落地试点工作,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有着深刻感受。我看到了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飞跃、辉煌发展、成绩卓著;也看到了在社会大转型的巨变中,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文化道德层面的塌陷和底层人民所付出的代价与牺牲。


多年来,中国经济飞跃发展,进步斐然,虽然在向现代化和市场化大步挺进,但其实骨子里、血脉中的基因并没有真正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和体制依然在旧的大框架中运行。因此,要想在中国今天的国情下完全走西方市场经济的套路,显然行不通。而在这艰难痛苦的转型期产生的无数社会问题中,以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尤为突出。


从国际上看,任何医院都需要营收来维持运营发展,但若像现今国内医院,变成需要以营利为目的,追逐利益导向,那医院的性质就变了,会带来无穷后患。即便是当今发达国家,也鲜见这种畸形的医疗发展模式,而频繁发生的“医闹”事故更是令人匪夷所思!这只能说我们学偏了、走偏了!成熟市场经济下的医疗体制,是经过长期孕育和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相应的社会配套系统、法制保障、医保支付体系、以及公民的健康文化素养等,而中国更需要时间来探索出一条符合内在发展规律的新路径。


我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定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亦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世界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性和连贯性,任何超越历史阶段的“发展”,都只是揠苗助长,会适得其反,不可能成功。新中国建立 70 多年了,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面系统的推进。


中国经不起大折腾,世界也经不起中国大动荡,所以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想点实实在在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努力践行。要我说,让民众都过上好日子才是硬道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为需要的是社会道德的进步、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与精神层面的提升,否则中国和中华民族不可能真正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请给中国一段发展时间吧,让它顺其自然,一步一步稳稳地向前走。我深信,以中国人的智慧,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2021年4月2日


94岁高耀洁出版新书,《行医往事》尽呈三十多年医者仁心

 

94岁高耀洁出版新书,《行医往事》尽呈三十多年医者仁心



济普罗于悬壶,悲血殇于水火

 

高燕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高耀洁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观照出当今两个举世无双的问题:一是买血卖血导致的艾滋村和污血案;二是空前恶化的医患矛盾。


读高耀洁的行医往事,有一种感觉:伴随着早春的风扑面而来,唤醒久违的感动,总有余温在心头。她以九十四岁高龄伏案,记录三分之一世纪的行医往事,书中凝聚的诸多个案,宛如一颗颗珍珠,带着前艾滋时代特有的天然纹路,闪烁着璀璨而洁白的天使之光。一个个“马淑娥”“韩荆州”从往事中复活,走到人们跟前,带着高氏慈悲所孕育出的一代仁济天福,将人们的某种希翼暂且寄托。


于现实,斯情斯景与当今医患危机形成截然相反的巨大观照系。“文革”前,淳朴的难产患者三代报恩、医护待病人如亲人、仁医献血救婴儿、医院挂账救命的不凡场景,恍如隔世——哦,原来世上还曾有这种事!连作者都不免感叹,“幸亏”人生病在当时,若“生逢今日,可能就没那么好的结局了”。


“文革”中,人性扭曲,仁心遭难,医患关系首遭摧残。“文革”后,医疗界拔乱反正,仍给医患关系带来十余年的尚好时光,然而在她九十年代退休前救治的最后医案中,人们不难看出医患关系的分水岭。大医院对病死率的绩效考核,导致将重症患者拒之门外, 高耀洁收治时亦承受压力。之后,缺德的绩效考核将患难推给了患者,医院产业化“公私合营”乏善可陈,医患矛盾一发而不可收拾, 良医再多也无力回天。高耀洁在书中发问:谁说医患关系一定是现在这样的?


于医界,斯情斯景展现了医者仁心济世的至高标杆,并注释其成长之路。高教授走出了一代仁医之路,每一步都靠自己艰难迈出,每一点真才实学的获得都用体能的消耗来打磨。


一年下乡医疗队的磨砺,让她练就非凡的实战医技,为日后急救中临危不乱打下坚实根基,难怪在场学生直叹她“像战场上的指挥官”。而她对学理孜孜不倦的思考,让其如虎添翼。1967 年那个张春月医案,让她苦思两年不得其解,直到北京进修请教名医后才豁然开朗,而该医案则由宋鸿钊教授传开,让她开始蜚声同行。


1982 年,她带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医疗系本科生临床实习时,师生就抢救韩荆州母子进行当场问答,问者有心,答者用心,着实精彩。理论结合实践,其造诣之高,不培育出下一代仁医都难。


我见过一张照片,一位艾滋患儿到她家求医,因一时找不到体温计,她便用头部触诊,为患儿测体温。我读过一个案例,她当年在家属不在场的情况下,竟押上工资抢救宫外孕昏迷病人一命,担当起医者对患者的性命相托。试想想,假如那患儿误诊了,产妇没救活,高耀洁教授会被家属打杀吗?答案应该是:不会。因为她对患者始终有颗仁心。那如今为何有医生分明没有误诊误治,却被患者家属找麻烦了呢?值得深思


于未来,斯情斯景所呈现的仁慈文化,终将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教授以悲天悯人安身立命,仁心济世为布施的主道场。任何妨碍其命道的东西,都突破了她的底线,她定会跟你急,跟你没完,势不两立甚至不共戴天。眼看着弱女子马淑娥一命将葬送在其父手中,她怒发冲冠,天天到省妇联告状,搞得人家以为是她亲戚,才帮忙把马淑娥从父亲手里拽回医院。为了让李秀华住院,她不惜跟新任院长、新任护士长产生争执。同理,当地不让她进村救助艾滋患者,她矢志不渝死磕到底。最后,当为边远地区学生邮寄募捐来的过期杂志受阻,所有悲天悯人之路都被人堵死后,她以82岁高龄流落他乡, 甘当史上最年长的流亡者。这一切,与慈悲立命一脉相承。


94岁高耀洁出版新书,《行医往事》尽呈三十多年医者仁心


哪里可以实现仁济,身心就安放在哪里,生命就充满价值、光辉与活力。她不在乎抗灾医疗队的改造标签、病房抢救的日夜辛劳、救助艾滋患者的屡屡受挫,在常人望而生畏的苦行医、救命劳模、患难与共之地,一定意义上是她转移尘世苦楚、分散现实悲怆、让慈悲生生不息的精神喘息地,仿佛成了她圆满自我、汲取前进动力而活出人生意义的另一片绿洲。


她为普罗大众而生,为普度众生而来。家不是她的避风塘。她自认做不了一个好母亲,却成了千万个家庭的“慈母”。悲天悯人,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是过程,像捡起大水漂来的女婴那样的天作之美,像救助韩荆州那样的别有意。只要还能继续帮助别人,她从不在乎什么结局。


一个在“文革”中屡遭磨难自杀未遂,整天在急救病房的忙碌中驱离悲痛,在守护病患生命的慈悲中酝酿善良,在转移痛苦中安放良知的老人,在这本书中留下片刻回首,可供读者抚今追昔。


一个因长期节衣缩食粗茶淡饭而营养不良、患有多种疾病的老人,此刻已站不起来。中医说她的气已经很短很弱之际,却在此书中给世人留下了足以温存斯世的心灵栖息地。


一位居异国、靠低保维持生活的世纪精神贵族,那个鲁西南大户的幸存长女,那个光绪皇帝的老师徐幼之先生过继的外孙女,“若是个男的必大有出息”的仁医,流落异国,明知必客死他乡却不愁骨灰洒不进黄河长江,回不了故里的赤子,仿佛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在残垣断壁的废墟里,在苍寒枯凉的背景下,用这本书为我们栽下最后一棵小树,留下最后一片古道风情,以绿色滋润故人心地。


她的身体虽很羸弱,慈悲和仁心却如星星点灯,仍将照耀着世人。只要属于她的那颗星没有陨落,就像那个除了自己,谁也除不尽的奇数,她在人世间就是一个谁也物化不了的社会奇点。当一个个这样的奇点如释迦牟尼眼中无穷无尽的恒河流沙般,布满一望无际的浩瀚寰宇,有一种慈悲终将让时空永恒。


高氏仁慈,济普罗于悬壶,悲血殇于水火。

 

 2021 年 3 月 19 日于上海

                                 

94岁高耀洁出版新书,《行医往事》尽呈三十多年医者仁心


高耀洁简介:1927年12月19日出生于山东曹县,195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系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妇科肿瘤病专家。1996年发现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病例,遂投身防艾事业,被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2009年移居美国,定居纽约至今。曾获“全球女性领袖奖”、“拉蒙.麦格塞塞公共服务奖”等国际奖项。2007年,国家天文联合会将38980号小行星命名为“高耀洁”。先后出版《我的防艾路》《高洁的灵魂》《高耀洁忆往昔》等30多本著作。

所属主题
一苇杭之渡彼岸
一苇杭之渡彼岸
用媒体人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用妈妈的心肠分享教育心得,用旅行者的心情体验旅途趣味。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