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这本书,很喜欢。
最早读这本书是二十多年前了。信主后,感触更深,每次翻阅某些段落,思潮翻滚。
作者霍桑的家族也有残忍的宗教压迫的故事,流淌着清教徒血液的他深为祖先这段暴行历史感到羞愧。他在写完这部书后才感到释怀和豁达。
已婚的海丝特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渐生情愫,偷吃禁果,并怀孕生下了女儿。她接受了严厉的审判。从她走出监牢的那一刻,胸前就佩戴着象征耻辱的红字A。她抱着婴儿站在刑台示众,审问她的人,就是丁梅斯代尔。
与此同时,一个相貌奇特的男人正隐藏在人群中,那就是她的丈夫齐灵窝斯,这个被仇恨燃烧成 魔鬼 的男人将会像阴魂不散的幽灵搅动着他们的生活。
随着信仰阅历丰富后,再看其中一些心理描写,会有更复杂的体验。书中的人物和情感,浓缩成现实的影子。它对人类社会、心理领域和道德经验都进行了很真实的刻画。
海丝特从牢房里走出来时,围观的人群,让我想起了那个犯奸淫罪的女人以及围观人群的众生相,也让我想起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某些片段。你总能悲哀地发现,历史从来没变过。蠢蠢欲动的围观女人们,对这件公认的“丑事”,她们口中的“荡妇/下流烂货”的判决令人不寒而栗。
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为了证明自己比他人道德更高尚,他们不惜向“不道德”的人扔出石头。尤其还是,女人们对于另一个女人的残忍与恶意。
海丝特被推到了道德的审判台上,她们嘴上说的是清规戒律道德教条,实际上,心中却盛满了嫉妒与恶毒。正应了那句话:“你对我百般的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余的你”。
丁梅斯代尔M师始终戴着两副面具,一个真实却丑陋,一个高尚却虚伪。一副面对自己,一副面对公众,两个面具间的拉扯差点将他撕裂。
23章《红字的显露》,每次读到这里,五脏六腑被搅在一起般的揪心,他终于不再逃避,而是选择了真正的出路——来到公 义与慈爱的老爹面前,并公开地承认一切。
很喜欢这里面的象征和隐喻。狱门前的红玫瑰,海丝特不同心理状态下佩戴红字A。在内容方面,霍桑深刻地触及到了生命层面的东西,涉及到了爱、罪、宽恕等主题,至于他在书中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欢迎讨论。
几年前就在朋友圈推过这本书,不少人向我要书名。
看了后,有些人或许会更沮丧—发现自己并没有这种幸运;有些人或许会很向往—希望自己可以身在其中。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团- -契啊。
大家都是刺猬,需要接受一个现实:有冲突很正常,但如何相互取暖,面对身上的刺?这里会提到。
比如:生气发怒并不是可怕的一件事,关键是怎么用好的方式表达怒气。
比如:除了老爹,人与人的关系极为重要。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除了老爹”,好像其他关系都不重要一样。
在这个团契里,也会有批判、攻击,却因着真诚、接纳、同理心与面对冲突,真实的fellowship关系得以维系,并且因着饶恕、感恩等更加稳固。
还有一点很重要,团契不只是美好的人际关系,是有一个模板的:三一真神的关系。老爹要透过我们,邀请所有愿意的人来经历这合 一 的美好。
真好,先从我们自己开始吧。
近期看的这本书,屡次落泪。
王计兵的语言是简单质朴的,但特别能击中人心。尤其是写对父母的追忆(或许是父母年老),写别离、写生存状态,写困境。
这个外卖诗人,写出了触动人心的诗作,不是因为精湛技巧,而是因为质朴。
/
父亲夜里的咳嗽远比白天有力得多
仿佛是另一台打桩机
一下,一下,一下
把一个人,钉入了黑夜
/
所有的钉子
不是死于尖锐
而是在漫长的等待中
被想念锈蚀
我们都有软弱的一面
坚定的一面
仍有什么让我想哭
我以为是墙扶着我
其实是我们彼此扶着
/
事情总会好起来
没有更坏就是在好起来
/
一朵花,要被珍惜过
再枯萎
(这一句,还是能调动一点小惆怅)
哈,亨利.克劳德的书读了不少。算是“自我成长和心灵提升”的行动指南。
我也比较喜欢他的《过犹不及》,正是他发现和创立了”界线“这个概念。
缺乏界线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身体和情绪上遭受虐待,容许自己一再被人控制,甚至被伤害。
“没有多少事,比见到一个有爱心的人因不当的界线而不断受人虐待更令人心碎的了。”
我蛮喜欢他开始的切入,或许与我的神学背景有关系,从律法和恩典的关系入手,它们缺一不可,如果过于侧重一面会导致什么严重的问题?在关系中也一样。
作者提出,一个真正成熟的生命必须经历改变的四种能力:与人相连,与人分离,分辨善恶,长大成人。每一种能力都有分析和探讨。告诉我们不具备这些能力的症状和原因,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这些能力。
如果你被忧虑、孤单、关系破裂、怨恨以及自己的软弱等等折磨,或者关系中有诸多苦恼,来看看这本书吧。
– the End –
文 @宣灵苏 / 人在江湖,手不持剑
公众号:宣灵苏
备号:宣灵苏的杂货铺
宣灵苏:人在江湖,手不持剑。
下方是本平台二维码,点击即可关注。文章为原创,除标明,音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