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9 9 月, 2024
spot_img

基督化教育的悲剧:林语堂先生背后的成长教训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福建龙溪(今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发明家…..著作等身,蜚声海外,是了不起的历史名人,拥有辉煌的人生简历:

圣约翰大学英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南洋大学首位校长。最后定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他的作品和成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这里就不赘述了。本文主要介绍林先生的信仰历程、成长要点,让我们学习反思基督徒的家庭教育或基督化教育

1、童年的快乐

他童年喜欢山水,所以《百度百科》定义他为新道家是合理的,他认为童年福建的山水影响了他的人格,一般地方的学生是求官,他读书的目的是性情使然,他说这是故乡的山水影响。

他从小喜欢美食,他说我生来便是一个伊璧仇鲁派的信徒(享乐主义者),吃好味道的东西最能给我以无上的快乐”。

吃饭为何要感谢上帝呢?他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农夫的汗水,上帝不过如同皇帝一样,管理天下而已。

【评】我从《传记》中没有读到林语堂跟随父母有什么宣教经验,探访关怀的足迹。我个人很赞成父母带着儿女出去传福音,因为主耶稣也是如此带门徒训练的。

虽然我们做得很少,很亏欠:不能让咱们的孩子回忆童年的时候,只有吃喝玩乐,没有宣教的痕迹。

2、父亲对他的影响

1872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卢玖伯牧师到福建的平和宣教,坂仔人林阮仙、赖盛仔等人,在文峰柴头埔接受之后,回到家乡传福音,并成立坂仔基督教会。林语堂的父亲,即林至诚,漳州平和县坂仔礼拜堂的首任牧师。

1900年,林志诚创办了教会的免费学校铭新小学,吸纳信徒学习文化。应当说,这所学校为处于封闭地区的坂仔人们学习基督教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场所

父亲是当时前进的先锋,他是一个梦想者,敏锐,富有想象力,幽默,并且永不休止。他传授给他的孩子是一切信的及近代的东西,培养他们对被称为‘新学’的西方知识的强烈兴趣”,他母亲则相反,不教导什么,反而是孩子们编造故事,作弄的对象

我们每天晚上上床前都要做家庭祷告”“父亲是一个十分好动的人”夏天乘凉,会到农夫聚集的地方传道。他常建教堂,是一个牧师,有许多外国人做好友。会给孩子们庭训,讲解儒家的经典《诗经》。

“我们家有一眼井,屋后有菜园”“父亲摇铃召集儿女们与此,各人派定古诗诵读,父亲自己为教师”

他教我们念诗,念经书,古文,还有普通的对对子,父亲轻易地把经典意思讲解出来,大家都很佩服他”。

在晚上,我们大家轮流读圣经,转过身去,跪在凳子上,各自祷告。有的时候我弟弟会睡着,大姐就会骂他‘魔鬼撒旦’,或‘魔鬼撒旦的儿子’。我们弟兄姐妹不许吵架,理由是每个人都要‘友好和善’

【评】我个人赞成父亲首先是带儿女敬拜神,建立家庭祭坛,应该是“释经式分享”,这样帮助孩子们熟悉圣经,运用经文到生活中,其次是“教义学习”,这是神学培训,最后才是诗词歌赋等社会文化的教导。

这种价值观的顺序,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追求:什么是首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作为乡村基督教的牧师,林牧师月薪16-20元,相当于富贵人家仆人的工资或厨师的工资。作为九个儿女的父亲,这点收入是很少的,但我相信神的仆人求上帝的国和义,生活不会缺乏。

林语堂的姐姐很喜欢读书,成绩也好,但林爸爸收入有限,供儿子上大学,可以;供给女儿,不行

【评】如果我们养育儿女都是为上帝的话,无论男女都一样,儿女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谁计较他人送的礼物吗?男女平等的本质,不在于男女的功效和社会价值,而在于造男女的神。

如果是为自己,为光宗耀祖,老了是和儿子主,肯定会偏爱儿子,这是利益取舍的问题。

就像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所说信心宣教原则(faith mission principle):“上帝的工作如果照上帝的吩咐去做,绝对不会缺少上帝的供应。上帝一定会供应我们一切所需要的,我操练这种信心生活,十来年了,神是信实的。反过来,神喜悦的事情,一定给我们开路,不会缺钱的。

林至诚牧师常常为农民排忧解难,一次路见不平,更与抽税的人几乎打起来了。林语堂回忆他爸爸的讲道:基督徒虽在世受逼害,神也会帮助我们财运亨通,子嗣繁多。当年宣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范礼文(Rew.W.L Warnshuis)其父往来。

父亲决心要我们进圣约翰大学,因为那时全中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他要他的儿子获得最好的东西,甚至梦想到英国之剑桥、牛津和德国之柏林诸大学……

这是做父亲的常情,把最好的东西给儿女,问题是什么是“最好”呢?

因为人所尊贵的是神看为可憎恶的。”( 16:15

3、当时的基督教教育?

林语堂中学教育学习,在一所教会学校完成的:

我在厦门寻源书院所受的中学教育是免费的,照我所知,在那里历年的膳费也是免缴的,我欠教会学校一笔债,而教会学校(在厦门)也欠我一笔债,即是不准我看中国戏剧。因为我在基督教的童年时代,站在戏台下或听盲人唱梁山伯祝英台恋爱故事,乃是一种罪孽

按照林语堂被要求毕业成为牧师的要求,我们可以推测林语堂的大学费用有当地教会的支持,这也是圣约翰大学教会子弟的普遍缴费情况,只是当时的监督考核他之后,认为这位毕业生不适合做牧师。

我是在基督教的保护壳中长大的,圣约翰大学是那个壳的骨架”。“它意味着接受西方,对西方的显微镜及西方的外科手术尤其赞赏。它赞成女子受教育及反对立妾制度及缠足,保持明显而坚决的态度。它意味着赞同教育,普及民主观念,且以‘能说英语’为主,较佳教养的态度。它同时意味文字罗马拼音化及废除中国字的知识,有时且废除一切对中国民间传说、文学,及戏剧的知识,至少在厦门是如此的”。

作为基督教学生,不但要和中国的哲学绝缘,同时也要和中国的民间传说绝缘”。不准“听那些漳州盲人游吟歌手所唱的美丽故事”……

林语堂回忆,我甚至在童年就已经知道约书亚的角声曾吹倒了耶利哥城,当我知道善良的寡妇因发现丈夫被征筑长城而死,流的眼泪融化了一段长城时,我十分愤怒。我被骗去了民族遗产”。“使中国基督徒在某一方面有被剥夺国籍的感觉”“自逐于中国社会之外”。

17岁,我到了上海,从此我与英文的关系永不断绝,而与所有的中文基础便告无缘了”。

基督化教育的悲剧:林语堂先生背后的成长教训

圣约翰大学培养了几位中国大使:“颜惠庆,施肇基、顾维钧”,是当时学习英文最好的大学,美国圣公会创办的,当时候有“东方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的美誉。

今天我们熟悉的名人:王正廷、邹韬奋、宋子文、荣毅仁、丁光训等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当时的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均同意接收圣约翰的学生入学,耶鲁大学甚至同意免试招收。

虽然它是教会学校,但宣教目的退居为次了,教育不仅是手段,还是目的。担任了五十二年的校长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1864—1947),初衷是“宣教高于一切”,后来改为“全人救赎”:“不但拯救灵魂,还要消除贫困,疾病和愚昧,不能拯救一部分忽略另外一部分”。

于是,就形成了“面包加黄油”的教育方式,通商口岸的富家子弟趋之若鹜,学校为何要纯英语教育呢?一方面维持社会威望和西方差会对学校的控制,一方面全盘西化国外的高等教育,包括礼仪服饰!

因此,大多数的学生的秘密使命是培植为成功的买办,来做上海大亨们的助手”,今天叫着外贸专业人才。

学生如此,老师呢?圣约翰神学院毕业生钟可托和沈子高在校长的一封信中说:“没有一个教员私下关心过我们的宗教生活”,历史老师宓亨利(HF Mac Nair)写信说:那里的所谓基督徒不参加晨祷,教堂里留给教师们的座位空空的,老师们宁可睡懒觉,也不愿意领圣餐

圣约翰大学也有中文课,林语堂回忆:“在我后来的基督教信仰上,造成了很大的反动”“这位中国老师是一位老秀才,戴着一副大眼镜,体重至少有八十磅”,主要是讲授民法课,一百多页书教一学期,但是就是学生连续几年考试不及格,也不影响大学文凭,这种情况,到1930年才有好转。”

进入圣约翰大学之后,林语堂将中文和中国历史彻底抛弃了,爱上英文,丢开毛笔用自来水笔写字,他后来回忆说,父亲以他写的汉字为耻。

在进入圣约翰大学念书之前,林语堂是预备进入教会做牧师的,圣约翰大学藏书之中有三分之一是神学书籍,在这种神学研究气氛中,林语堂自己说:

耶稣是童女所生和他肉体升天这两款是我首先放弃的,我的教授们是很开朗的,他们自己也不信这些教条,至少也以为是成为问题的。

其实,他们的校长卜舫济也不相信圣经无误,正如今天西方许多基督教学校,不过常常隐藏自己的观点,他在给乐灵生(Frank Joseph Rawlinson,1871—1937)的一封信说:“必须放弃诸如《圣经》字字出自神启以及其他形式的无谬误论的站不住脚的立场”!

基督化教育的悲剧:林语堂先生背后的成长教训

(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卜舫济)

林至诚在林语堂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叫林语堂去讲道,他讲道的题目是把圣经当做文学读”,认为耶和华的观念是进化的,从前是部落的神,现在是万民独一的神!——我无法想象林至诚当时听道的表情。

对于名望如日升天的圣约翰大学,学生中流传着一些话,我抄录如下:

“文凭到手,宗教变狗”;

“出了学堂,出了教堂”;

“礼拜为耶稣而受苦,圣诞因基督而享乐”。

1906-1926年二十年之间,圣约翰大学一共有1448名学生,只有194人受洗,平均每年不到10人,这受洗的194人多少人真信耶稣,只有上帝知道了。

圣约翰大学毕业之后,林语堂以福禄特尔(Voltaire,今天翻译为“伏尔泰”)为崇拜对象。在进入清华大学授课之时,虽然在校内担任一个主日学老师工作。这个时候的林语堂:

不相信东方三博士来见耶稣和天使们,半夜在天上欢唱等”,以为是“荒谬传说”。

受大学同事刘大钧先生的影响,林语堂彻底和上帝决裂:人不需要上帝,世界的持续也不需要上帝,只需要“我们做好人”“做善人就好”

林语堂认识了三位朋友:胡适,陈独秀,其次辜鸿铭,辜鸿铭的英语、德语和拉丁语都好,更厉害的是此人极力地推崇中国儒家文化,藐视西方人,极大了影响了当时只是英语好的林语堂。

对于充满邪恶、腐败和贫穷的异教社会,林语堂的感受是“有欢愉和满足”感。而且辜鸿铭还是厦门人,是林语堂的福建老乡,游历过世界,在德国获得了哲学博士,中英文无懈可击。

他影响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

真正的基督徒是因为爱好圣洁及基督教里面的一切可爱的东西自然成为基督徒的,那些因为害怕地狱之火而做基督徒的,是伪善的基督徒

这是德国新派的思想,即文化基督教的宣言,作为精通德语的辜鸿铭当然知道,也影响了林语堂。即凭好行为得救,因爱称义,即社会福音派。

4、林语堂家庭教育和追求

前面讲述了林爸爸要把最好的东西给林语堂,送他上圣约翰大学念书。而林语堂的姐姐不能上大学,不得已嫁人了。

在婚礼前的一天,这位姐姐掏出四毛钱对林语堂说:和乐,你要去上大学了。不要糟蹋了这个好机会,要做一个好人,做个有用人的,做一个有名气的人,这是姐姐的愿望

【评】我年龄越大,越不喜欢人们正式场合所讲的话,很喜欢和人私交,听他们私下的交流,那个时候的追求,才可能是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荣耀神”很多时候,是一种宗教交往时的礼貌用语。

林语堂圣约翰大学毕业之后,到清华任教,取得公派留学名额,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他成名的梦想实现了!

林语堂自从到了北京,在中国文化中心的地方,到旧书市场搜寻自己认为的宝物,和人们谈论古籍抄本,开始恶补中国语文和宗教思想

林语堂四十岁的时候,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学古今文章”,他朋友对他的评论说:“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正如当下的英语学校毕业生,英文比中国人好,中文比英美人好。

他认为,自己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精华,这一切宗教,缺乏基督教的爱,他认为信仰以爱为中心,回忆过去来福建宣教的西方宣教士,最宝贵的人,是许多有爱心的男男女女。甚至有人过了五十年,在美国再次遇见林语堂的时候,还能直接称呼他的乳名

晚年的林语堂,重新回答了父亲的教会!他妻子在床头读圣经,无论在什么地方,都热心参加教会的侍奉。而他呢?在座位上局促不安”。

因为,林语堂无法接受一个愤怒的声音宣讲一个愤怒的上帝的刑罚”。

他认为:“耶稣自己从没有提及罪而只是宽恕它,我记得他似乎没有定过任何人的罪,甚至加略人犹大。犹大事实上是从十字架上被赦免了”。

他完全不接受加尔文的教训,包括人的全然败坏,对自由意志的否定,对塞尔维特的火刑。

林语堂想要的信仰是耶稣建立他没有信条,只有他在使徒中所创造的以爱的伟大力量为基础的教会

他就是,王明道等人斥责的“不信派”!

基督化教育的悲剧:林语堂先生背后的成长教训

5、林语堂对自己信仰的总结

1)反对绝对真理

世上所有宗教都差不多这样,特别是基督教,它已经硬化,放入箱里,敷上防腐剂,不容许任何讨论”,他认为这种“装在箱子里的拯救”,是信仰上加上过重的负担,就是“教条及灵性上的独断主义”,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法国妇人和她的姊妹争论中说:“除了我自己以外,我没遇见过一个经常是对的人”。

像林先生这样的教徒,我在网上和生活中见过许多,“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理解”,即便相互矛盾也无所谓。因为他们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基督教是一切宗教之一,主耶稣是宗庙的神像之一,现代天主教教宗或葛培理等人,认为:

基督耶稣的救恩是人类救恩的最高峰,其他宗教或好人,有上帝隐秘的救赎。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4:12 ),照林先生的标准,这是典型的独断了。

独断主义,又称呼“绝对主义”,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在网易的公开课中多次嘲笑这种精神。

2)对圣经的解释

林先生小时候生活在风景如画的乡村,喜欢登山,成年以后,想起圣经的话语:“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我开始相信,一个人如果不能体会把脚趾放进湿草中的快感,他是无法真正认识上帝的

我很奇怪这种“奇怪”的圣经理解,这经文最先出现在《以赛亚书52:7 ,然后被《罗马书》10:15节引用: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只要是刚入门的基督徒,读过一遍圣经的人,都不会把这经文当做登山活动的注脚。

他为何这么认识圣经呢?因为他不相信圣经是上帝的启示作品:

有一次在假期回家,我在教会登堂讲道,称应当将旧约《圣经》当做各式文学读,如《约伯记》是犹大戏剧,《列王记》是犹大历史,《雅歌》是情歌,而《创世记》和《出埃及记》是很好的,有趣的犹太神话和传说——这宣教辞把我父亲吓得惊惶无措”。

3)对自己的描绘

我素来喜欢顺从自己的本能,所谓任意而行,尤喜自行决定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不是。有心的人可以读《圣经·创世记》第三章,明白什么是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

他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异教徒,其实内心却是个基督徒”“与男性朋友相处,爱说脏话,对女人则极其正流”。

喜欢法国的脱衣舞”,喜欢在床上抽烟。以道家老庄之门徒自诩

我从来没有救少女出风尘,也没有劝异教徒归向主耶稣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犯罪这件事”。

我以为我像别人同样有道德,我还以为上帝若爱我能如我母亲爱我一半,他也不会把我送进地狱去。我这样的人若不上上天堂,这个地球不遭殃才怪”。

基督化教育的悲剧:林语堂先生背后的成长教训

6、后辈感言

对于林语堂取得的文化成就,我不知道我这一辈子能否做到,因为我不在乎、也不稀罕,谁羡慕、谁跟随。

但论到基督教教育,论到我孩子们的未来,我读完他的传记之后,心理非常沉痛,我问女儿,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问了三遍,她的回答是:“荣耀神,服侍人”。

如果我能选择孩子们的未来,求上帝怜悯我,我宁愿他们是:爱主的贩夫走卒,只懂中文,熟悉中文圣经,热心传福音,参与教会建设,而不是像林语堂这样的学贯中西的文化大使,一辈子悖离上帝的教训。

但愿他临死的时候,像十字架上的强盗突然悔改了,非常戏剧化,这只有上帝知道了,我最媚俗,也不敢称之为弟兄或基督徒。

资料来源:

1、林语堂 著,谢绮霞、工爻、张振玉 译: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自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从异教徒到基督徒》(2016年9月

2、徐以骅 著: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3、百度百科:“林语堂”词条、“林至诚”词条,大陆人编写的,定义他为“新道家”;

4、维基百科:“林语堂”词条,定义为“中华民国国民”“基督徒”;

——————————

文章注释:


1、百度百科:“林语堂”词条

2、百度百科:“林语堂”词条。

3、 林语堂 ,谢绮霞、工爻、张振玉 译: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自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84-185

4、 百度百科词条:林至诚

5、林语堂 ,谢绮霞、工爻、张振玉 译: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自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3

6、同上,227

7、 同上,229

 8、百度百科:戴德生词条

9、同上,190

10、同上,192

11、徐以骅 著: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25-129

12、 林语堂 ,谢绮霞、工爻、张振玉 译: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自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8

 13、徐以骅 ,谢绮霞、工爻、张振玉 译: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30

 14、同上,20

15、这封信,来自1921614日,《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18,页55,转引自徐以骅 著: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36.

16、徐以骅 著: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37-138.

17、徐以骅 著: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40.

18、林语堂 ,谢绮霞、工爻、张振玉 译: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自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00-201

 19、同上,39

20、 同上,229

 21、同上,207

 22、同上,173

23、 同上,175

 24、同上,178

 25、同上,9-10页。

26、 同上,12

 27、同上,195

28、 同上,210

29、 同上,217-219

30、 同上,221

————————

更多的交流,欢迎加个人微信:

基督化教育的悲剧:林语堂先生背后的成长教训

觉得文章对自己有启发,想支持作者的文字工作:

基督化教育的悲剧:林语堂先生背后的成长教训

所属主题
肖遥 文以载c道
肖遥 文以载c道
以道育人,以家事主,愿祂的国强大,愿祂的义广传! 公号:文以载c道 微信号:jiduhuajiaoyu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