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回公婆那过年,没有社恐,倒有些意外的见识。
除夕那天上午,我和老公睡完懒觉起床,看到婆婆准备了一桌子菜,那阵势简直是按照晚餐标准做的。
我们正吃着,婆婆发话了:“ 刚才我跟你嫂子也讲了,今明两天你们都不要给你妈、你姥姥,还有你舅、你姐这些娘家人打电话,也别打视频、发微信”。
对于这段极其迷惑的发言,我一开始都没听懂,愣了一会才了解她说的是什么。老公担心婆婆继续发表意见瞪着眼说:“都什么年代了”。
当时我没给出任何回应,但心里已经震惊的炸了几个响雷。
…
这段话启发了我很多的思考,从以后不能和婆婆一起住,到女性的社会地位。我也似乎明白了,为啥姥姥和舅妈会老死不相往来。
在2022年的北京,婆婆的那句话飘荡在30多平米的出租屋里,像极了思想意识版的北京折叠。
中午回酒店午睡,老公开玩笑跟我说:“别听她的,咱们偷偷给家里人打电话。”
我直摇头,这是故意跟婆婆对着干。我的态度是:不刻意。有电话我肯定会接,该打的时候我也一定会堂堂正正的打。
老公没有跟我解释,为什么从老家出来二十多年,在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首都,在多元化的大都市。父母的思想,竟然没有半点与之融合的迹象。
他只是觉得,如果父母自己开心满足,这样过一辈子也不错。
我无法认可。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年纪、身份和地位,人都是要持续成长的。不是说“我脾气就这样” 或者说“他就是那样的人” ,事情就能蒙混过关。
探讨无果,老公安抚我睡觉,还说等醒来回到家里,肯定能看到婆婆给我买的拖鞋。我一点也不信,跟他押了200块钱的赌注。
我输了,下午一进门就看到一双粉嫩嫩的拖鞋。婆婆真的好细心,看我一直没换鞋,趁着下午出去买了一双。
后来的几天,我观察婆婆。非常确信她的心肠是热情、真挚和善良的。
每天的每一顿饭,她都不糊弄,整的特别丰盛;洗碗也坚决不让我们插手,因为家里人多,亲戚也不少,从早到晚需要做十多个人的饭,她自己根本吃不上几口;晚上她发现我不自在,知道我出去玩太累了,也会赶我们回酒店,还特地强调,她知道那个滋味。
有一天出去玩,嫂子被哥哥欺负,婆婆咬牙切齿的要教训儿子。回家路上,她引导我们陪嫂子坐一辆车,她和公公去替儿媳妇打抱不平。
当这些被爱的瞬间不断浮现,再回想起婆婆除夕早晨的那段发言,虽然不可理喻,但她真的没有恶意。
我感到有些东西,似乎被遮盖了。
这种微妙的变化,让我开始享受和公婆一家人聊天,输出观点,也吸收理解他们的观点。有一天聊到11点多还意犹未尽。
/
再另起一行聊聊公公。
假期里的一天,公公送我们去做核酸,路上他再次提到已经提了无数次的话题:希望儿子毕业之后能回北京发展。他还加了一句,在北京好找关系….
“爸,您辛苦培养儿子读书,到头来就是为了找关系?读到这个地步,自己还没本事找到工作,这是上的什么学呢?要我看根本不用找人,反而要让人来找他。关键是,托人找关系的人情,咱们不用还吗?”
这事过后的几天,我和老公正巧看到《圆桌派》有一期节目谈到了“熟人:中国式人际关系“。下面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蒋方舟:我觉得人情是个很微妙的事情。我小时候看一本笔记小说,讲到有一个人到同乡家做客,他曾经帮过他同乡一个大忙,所以他就觉得自己很心安理得。
他晚上听到,那个同乡跟他老婆说,这人曾经帮过我一个大忙。他老婆说,你这样做,还得上这个人情吗?同乡说还不上,他老婆说,那你再加码、再这样做呢?还是还不上。他老婆说,那就只能把他杀了。
然后这人听到后连夜就跑了。
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你也不能帮人家一个大忙,人家觉得还不上,反而造成很大的一个负担。
窦文涛:干脆去了这个眼中钉。
蒋方舟:我的一个朋友他就形容挺好,就说帮忙这件事,分“利息”和“本金”。你相互帮点小忙,动的是利息,有借有还,钱生钱。但你如果动了这个大的本金,你帮人家忙也好,你被帮也好,都要考虑到你能不能承担这个后果,你有可能就被干掉了。
马未都:我们今天确实是一个人情社会。你没有这个路子,很多事就死活都办不成。最后突然你找到一个人,很简单就把这个事办了。
所以你就被迫相信「熟人社会」。过去那种生人之间的信任丢得一干二净。
我能稍微理解公公的一点是,他们背井离乡,亲戚好友间必须抱成一团,互相照应。在我的想象中,这种纽带关系双方都必须小心翼翼,互相讨好。很虚幻也很疲惫。但这是我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方式,所以很难客观的谈论。
平常不见面的日子里,公公发微信给我,说的依然是同样的事情。
尽管我已经非常坦诚的告诉他,我们家做主的人是丈夫,建议他直接和儿子沟通,但这对公公来说,只是借口。他不相信婚姻里男人能当得了女人的家。
我很无奈,可无法讨厌公公或者将他拒之千里。因为他和婆婆一样,有更多美好的一面。他勤劳、幽默、喜欢变魔术,经常讲笑话逗我们开心,也真的很疼孩子。
每次回程,公公都主动送行。我因为特别不愿意麻烦任何人,坚决不让他送,但他总是比我更加坚决。
大年初三要离开的那天,公公一早就出去买了烤鸭、零食,还把酒和茶叶一起放进车里,让我带给爸妈;我们过年给公婆的钱,也不知在什么时候,被悄悄塞回了包里,还附加了住酒店的房费。
和公婆一起去高铁站的路上,我能感受到气氛中深深的不舍。也忽然通透了为啥他们想让儿子回北京。
/
那天进站后,我们重新整理行李箱。老公的眼泪一下子就喷出来了,我慌张的站起来,看见他手里拿的压在零食底下的小票,满满当当,全是公婆给我们买的东西。
时隔几天,我问起老公这次回家的收获。他说和以前的感觉特别不一样,更多的发现了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
我也很庆幸这短暂的相处,让我能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公婆,能理解他们说的那些原本令我反感的话。我甚至期待也许能和公婆一起生活,给他们买一套宽敞舒适的大房子,带他们去体验世界的另一面。
当然,我们之间可能还是会有未知的,无法调和的界限。但无论如何,父母牺牲了自己的享乐,让孩子可以站在更高的视野去成长、去体验、去突破。
我想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学习和重复这样的人生,也不是反对这样的观念,不是憎恶某种情感的绑架。
而是给父母更好的机会、环境和资源,帮助他们突破自己的视野,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看见不同世界的璀璨。
老公读后感:很真挚、又流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