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类比思维,特别着迷。因为我发觉它是实现创新不可缺少的技能。
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我找到一堂相关的直播课,上面说可以免费索取回放。所以我顺藤摸瓜,加了作者的微信。
为表诚意,我特地说明愿意为知识付费。不过他回复,只给正式学员提供。
“如何成为正式学员?”
“很贵的”
“你不合适”
“好的,谢谢”
接着他就把我给删了。
天哪!实在是大无语。
/
这位高人听说很厉害,有信仰,有一套原创的三视角理论。简单来说,是售卖智慧的人。
其中他解读创造力时提到:创新的基因是人格的真善美,创新的路径是从处境利他开始。
这个观点很吸引我。但几句话的切磋中,我不但没感受到真善美的流动,反而只能看见自大与傲慢,连礼貌都没有。
难道智慧的增长,最终会将我们心底的柔软、善意和尊重都挤的无处栖身吗?
肯定不是。
如此叩人心扉的词汇,很遗憾没落到爱和谦卑的土壤里。
/
丈夫听我分享这事,查了作者的背景,是位博导。他口中很贵的课,网上能看到的大概在2-6千左右,终身学员的价格就不得而知了。
我后来想,我的枕边人每天只顾埋头做实验,却从未觉察自己很厉害,实在是宝贵。
我们之间的学历差距,那可不是一两层台阶,那是一条腿都迈不过来。但他从认识我的那天,就总释放出我比他更聪明、更有智慧的信号,来抚平这种落差。
他导师刚知道我俩谈恋爱那会,也是好言相劝。毕竟从长远角度看,无论是现实中需要的面子,还是精神上需要的契合,都很难让双方得到满足。
但我们还是秉承着只考虑爱的唯一原则,义无反顾的走了下去。
直到现在,他依然强调我比他聪明,比他有灵气,比他有智慧。也依然在讨论话题出现矛盾的时候,选择让步,有时甚至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来兼容我。
这绝不是被爱情冲昏了大脑,在丈夫身上有许多柔软的部分,正平衡着他被架在高处的标签。
/
有次在上海街头,我们看到一位妈妈抱着婴儿打车,身旁还放了好多行李。丈夫观察了一会自言自语的说,“看样子应该已经打到了,走吧。” 直到一两个礼拜过去,他突然提到那次没有帮忙,其实心里很愧疚。我惊讶的不得了,没想到他还惦记着,同时我也提醒自己要多鼓励他帮助陌生人。
还有一次,在人挤人的车站,有一对老夫妻脚步蹒跚的跟着大部队往前走。我提议帮忙,丈夫坚定的说要相信别人的能力,不过他在排队的过程中,一直关注着老夫妻。
上电梯之前,他随口问了句老夫妻准备去哪,结果爷爷竟然说去坐地铁,这代表必须要冲出人群,去相反的方向。看着好不容易排过的长队,他还是决定拉着他们挤出去,最后我们在地铁站入口,等到老夫妻进站才重新去排队。
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忙碌、压力、高学位、璀璨的前途,并没有成为丈夫膨胀的借口。
他仍然要分出很多精力给所爱的人,给弱势群体,给陌生人。
自我的成功,如果只能带来更多自我的肯定,是很可惜的。
让别人感觉到被鼓励、被温暖、被肯定,才是大本事。
略略略,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