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桥头街98号基督教堂,是太原市比较大的基督教堂,可容纳1300人主日崇拜,教堂最初可追溯的历史为1878年,距今已有142年的时间。
闹市区的教堂
1875-1878年,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数年亢旱,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山西省处于灾区中心,灾情异常严峻,之后统计山西省人口从16433000人骤降到10658000人,人口减少达600万。
望海寺遗存碑刻讲到丁戊奇荒人吃人
罕见的旱灾引发了饥荒和疫病,1876年进入山西省传教的中华内地会传教士特纳(Turner)及詹姆斯( lames)在布道过程中染病,2人旋即返回浙江,不久后特纳与浸礼会的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美国长老会的阿尔伯特・瓦尔廷(Albert Whiting)成为最早进入山西省参与赈灾工作的传教士。
救助25万人的李提摩太
1878年,空前的旱灾不仅带来严重的饥荒,还引发了疫病的流行,在缺医少药的当时,外国医疗传教士提供免费的救助就成为人们求医问药的对象,在求医者络绎不绝的情况下,提摩太来在太原桥头街和东夹巷设立教堂、住所,开办孤儿院、学堂。
笔者在教堂的史记碑前留影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山西各地教会受到严重打击,7月9日在省城巡抚衙门西辕门前,毓贤杀死了传教士及家属共46人,包括15男20女和11名儿童,可容350人聚会的桥头街教堂在这次浩劫中也被烧毁。
山西巡抚衙门大门口,屠杀传教士与基督徒的地方
在1901年9月7日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其外交改革使李提摩太和英籍传教士叶守桢等来太原重振教会,办医院、学校,修建礼拜堂,信徒人数迅速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参加礼拜的信徒人数已有近200人。
教堂的老门台
1949年4月24日太原市解放,传教士相继被迫离开中国。1958年桥头街教堂成为基督教各派联合礼拜的场地,“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派出所占用。1992经批准已达危房的教堂拆除重建,1994年建成投入使用,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前厅一至三层为副堂,中部是可容纳1300人的礼拜堂。
教会大堂
—欢迎转发—
(寻访不易、谢谢关注)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 3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