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过不了的红海,立不了的约
1. 蒙古草原只是个传说:很多人夏季想去蒙古是为了看草原,但蒙古草原从风景上来说,并不算一流的风光,你期待的“风吹草地见牛羊”很难见到。这句北朝民歌“骗”了人们一千多年,把蒙古草原的文化意境注入了中国的文化基因里。但论风光,蒙古草原的美不及湿地草原,比如四川若尔盖草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都是世界一流风光。但因为没有进入诗人的文化意境,所以没多少知名度。这就好像西湖是被诗人歌咏最多的湖,那里沉淀了上千年的文化密码,但西湖之美跟中国西部的很多湖相比,实在差强人意。有时,你认为的美只不过是文化话语权而已。
蒙古草原最好的当属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从呼和浩特到鄂尔多斯等中部草原实在难见风吹草低,也没什么牛羊。但蒙古草原反而冬天很美,从呼伦贝尔到俄罗斯贝加尔湖沿线,在冬季美得很梦幻。大雪一覆盖就显出诗意来。
2. 内蒙沿线是中国文明的肚脐:内蒙南侧分界线的其中很长一段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内蒙草原的风光如果让你失望,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却怎么评价都是不为过的,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重要的节点,开启内蒙古的游学之旅:
A.呼和浩特:一座北方的南方城市,一个游牧的农耕文明
a 内蒙古博物院:游牧与农耕,没有立约的战争
内蒙古博物院有两个展厅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旧石器展厅,在全国博物馆里,专门用一个展厅来展陈旧石器时期历史的不多,没想到会出现在内蒙古。我看了旧石器遗址的分别图,内蒙古的旧石器遗址数量盖过了很多农耕区域,当时我很蒙圈,游牧地区怎么会有这么多文明遗存呢?因为文明遗存的前提是定居,只有先定居,才会有文明稳定的延续,而游牧部落整天游走迁徙,怎么会有那么多定居呢?定居又怎么游牧呢?后来查了很多书我才知道,游牧文明晚于农耕文明,因为驯服动物是远古文明发展到很晚时期才出现的。那些旧石器遗址主要是狩猎为主的部落聚集。
另一个值得一看的展厅是宋辽金三代展厅,北宋和辽,以及后来的南宋和金,几乎是同时期并存的政权。从这个馆里,既有游牧民族特色很浓郁的装饰品,更多的是辽、金等游牧民族开始逐渐被汉族文化影响的痕迹。他们的丧葬习俗,生活习俗愈发汉化,辽金的很多字画书法以及诗词,其艺术和文学造诣不输汉族地区。我甚至在安徽的一个博物馆里,看到辽金的平民百姓都开始看戏剧,就跟今天的人追剧一样。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战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从南北朝开始,就有这样一个规律:游牧地区的人都向往农耕定居文明,毕竟舒服躺在自家院子优哉游哉,怎么也比整天帐篷放牧,风里雨里的来得舒坦。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迁到洛阳的北魏贵族,再也不想回去过游牧生活了,就像今天的农村人一旦在城里买了房,谁还想回乡下呢?但是问题就来了,过上优雅生活的人们也开始瞧不起以前的穷亲戚了,第一代沾亲带故还没那么明显,几代人以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谁还瞧得起蛮荒之地的人呢?但蛮荒之地的人手上有刀啊。这跟今天的仇富心理,以及城里人鄙视乡下人的心理基础是一样的,人性几千年就没变过。北魏后来的动乱和分裂由此而生,北方游牧的穷亲戚与南方城市定居者干起来了。
这一幕反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北魏鲜卑入住农耕世界以后,游牧世界的柔然部落兴起,又开始新一轮战争。在内蒙古博物院也能清晰看到:辽过上农耕生活后,金在草原上崛起了,金把辽打趴下后,过上了农耕生活,蒙古族又崛起把金灭了。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文明形态,除了类似檀渊之盟的短暂和平,长期没实现真正的和解,草原可以踏过,但两种文明的鸿沟如同红海一样无法跨越。因为没有超乎其上的立约者,短暂的和平后,最终遵循的都是丛林法则,枪杆子里出政权。
b 塞上老街:归化与绥远
昨天提到了一位重要人物:俺答汗,他算是成吉思汗之后蒙古族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藏传佛教作为蒙古族的民族信仰,同时和西藏格鲁派达成同盟,确定了西藏的政教合一的体系。这样,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这两个游牧文明区逐渐实现了融合,也实现了精神的统一,之后,这两大文明区域的内部战争少了很多,为清帝国建立一个跨区域的超稳定结构打下了基础。
在呼和浩特的塞上老街入口处,就是俺答汗的雕像,和他建立的藏传佛教大召寺。在内蒙古你会看到很多“召”,其实就是寺庙的意思。俺答汗的很多事迹就是在呼和浩特成就的。呼和浩特原名归化和绥远,就有回归中原文明的意思。
在塞上老街附近有两种小吃最能代表呼和浩特融合草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特色,一种是“稀果羹”,用杏干、柿子干、黑枣、山楂等干果,浸泡搅制成糊,做法是汉族的,吃法是游牧民族的。还有一种是“稍麦”,这是呼和浩特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可以做到用一两面粉做出十张很大的稍麦皮,你可以想象它有多薄,关键是包上满满的羊肉,显得韧性十足。我推荐德順源稍麦总店,不仅是味道好,关键是这里有一种早茶文化。一说到早茶,你可能想到了广东,一般南方人才有这份闲情。没想到在呼和浩特我看到了最奇特的北方早茶。虽然没有广东早茶如此繁复的花样和早点。
与早茶同样奇特的是呼和浩特的夜宵,我曾在夜里十一二点还看得羊肉串烧烤铺在排队,似乎这种场景只有川渝广东一带才有。因此,呼和浩特像是一座北方的南方城市。
c 公主府:在呼和浩特海拉尔大街,有一座公主府,这是康熙的四公主嫁给蒙古贵族后所建的府邸。当年满蒙通婚是常态,也是满清入关后用姻亲统一各族的一贯政策。满清通过这种糅合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内涵和外延都进一步扩大,中国不再是汉民族和农耕文明,它包括了草原游牧文明,高原游牧文明,使得经济、文化和信仰得到进一步升维,强化了皇帝作为普天之下最高的“神”。
在《清高宗实录》记载:“喀尔喀敬安固伦公主奏请耕种……所种清水河田,四万八千三百七十五亩。”这短短一句话里透露出两个重量级的信息,首先仅凭父亲对女儿的亏欠是不足以让政治家康熙批这么大一块地给自己女儿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四公主大概是用满蒙关系间的政治逻辑说服了康熙找他要到了清水河这四万八千亩地;另一方面,这条奏章也告诉我们四公主成功让一支蒙古部落完成了从放牧到耕种这一巨大的生活方式转变,那四公主在当地极强的领导能力和话语权就可见一斑了。因此,公主府算是这个历史进程的见证。
在呼和浩特还有昭君纪念馆,虽然是旅游开发的牵强附会之作,但同样见证了,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尝试弥合的努力。只是在没有更高“立约者”的时空里,这样的努力伴随着更多的是血腥。
d 格日勒阿妈·蒙餐馆:在呼和浩特要浓重推荐一家蒙餐馆—格日勒阿妈。最好是去它的总店,其餐馆装饰很有蒙古族韵味。味道是正宗的蒙餐。我是去了他们家吃过后,才把蒙餐列为中国最美味的少数民族餐饮之一的,蒙餐的种类和味道可以和傣族菜,苗族菜,彝族菜、维吾尔-哈萨克菜等媲美,为中国少数民族餐饮第一序列。
他们家的手把肉沾上蒜蓉酱,堪称一绝,还有果茶,是把黄油、油果子、炒米等放在锅里边煮边吃,就像当年在蒙古包里的那样;另外,大饼夹的是骆驼肉,鲜香无比;除了大口吃肉,大碗喝茶;还有做得极为精致的蒙古冰糕,其实用的是当地的黄米;炒米酸奶、烤奶皮子等小吃在其他地方也难得一见。
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游牧民族平时以肉食为主,其实不是,牛马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不能轻易宰杀,蒙古族的主要食物其实是奶和奶制品,因此蒙古的奶酪是可以和欧洲比肩的。只有过年过节或者富贵人家才能吃上肉。这家店厉害之处是继承了蒙古族的美食做法,但经过了提炼升华。让你把蒙古味道一网打尽。
B.鄂尔多斯:鬼城后面的历史
鄂尔多斯在二十年前很火,因为其煤矿产业发达,导致房地产过热,但当资源红利不再,房地产衰败,鄂尔多斯出现了房价下跌一半以上,仍无人问津的场面,所以很多房屋建好后却没人居住,被人称为鬼城。但我去的时候,地产业已经好了很多,虽然仍然人烟稀少,新城区的玻璃反射出来的阳光,让这里格外刺眼。
为了发展产业,鄂尔多斯开始向旅游转型,开发了成吉思汗墓,虽然现在已是5A级景区,但我是不信成吉思汗真的会葬在这里,完全不合历史常识,但可见他的IP在草原地区的影响力。鄂尔多斯的草原更是平淡,不过,值得一说的是鄂尔多斯的历史。
a 鄂尔多斯青铜博物馆:那双看见我们的“永恒之眼”
在学术界有一个专用名词叫“鄂尔多斯青铜器”,其青铜器上的动物图案极为生动,不逊色于滇文化的动物青铜像。鄂尔多斯的青铜博物馆,和宝鸡青铜博物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并成为中国三大青铜博物馆,在我看来,实至名归。
你可看到博物馆里,把每个青铜器的动物造型与真实自然中的动物场景进行了图片对应,可见古人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与好奇是多么充满生命力。
更可贵的是博物馆里有个展厅,展览了眼睛崇拜,这是从西亚开始一直向东传播的古老信仰,在三星堆、良渚等文明中也能看到。或者说,从伊甸园到现在,人们始终在寻找一双眼睛,从永恒中看到我们的眼睛,它证明着我们的存在。
b 戴着耳机游蒙古:在鄂尔多斯,我听到过最纯正的蒙古音乐:马头琴、蒙古长调、呼麦。这是弥漫在整个蒙古草原上的音乐,因此,我推荐戴着耳机游蒙古,蒙古长调一响,会给你一双眼睛,你看到草原在燃烧。
C.额济纳:金秋十月可以去额济纳看胡杨林,那里还有些边塞遗址,我在额济纳看到了理想中的长河落日圆。
D.呼伦贝尔:呼伦贝尔草原是蒙古最大的,也是最美的,但更美的是冬天的呼伦贝尔,如梦如幻。
看了此文后,在游学中不要依照文中介绍去寻找,旅行最佳的方式是: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把自己扔到旅途中,和世界来一场不期而遇。如同遇到心上人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