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站在原地去问意义
昨天下了很大的雨,无法在小区散步,在家看到有个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火了。
片中的“二舅”之所以如此吸引目光,我想有三个原因:
第一,“二舅”活得很真实,外面的世界对他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带给他虚无缥缈的情绪,比如很多人都会有的抱怨,愤恨等,甚至遇见“毁他一生”的仇人,他也没有仇恨,谅解等情绪,好像是上天安排的。他只做当下该做的,过去的无法改变,将来的没有人知道,唯有当下是真实的。
第二,“二舅”的眼光是向外看的。他关注的是怎么把这个家具做好,怎么帮到亲人和邻里,他没有看他自己,如果看自己,他就无法活在当下了,因为一看自己,就发现自己是个残疾人,在农村孤苦伶仃,天赋极高的他被造化弄人,所有自怜自顾自盼就出来了。哲学家罗素说,智慧的人应该向外看,偶尔向内反省吾身。“二舅”是这句话的完满注脚。
第三,这个视频“故事化”的呈现方式满足了现代人的胃口。我想如果把“二舅”的生活完全原本的呈现,是没有多少人感动的。现代人喜欢意义感的即时满足。这就跟李子柒的视频走红时一个道理,没几个人喜欢原滋原味的乡村生活,但他们喜欢包装过的的乡村,在惬意中,干了这杯名叫“田园牧歌”的鸡汤。所以,现代人想要的“真实”就像榴莲千层饼,用香甜包装着榴莲味,但却失去了品尝真实榴莲的能力。
当被封控在家时,这种感觉尤其明显,好像生活在一个盒子里,世界是电视屏幕的世界,电脑屏幕的世界,手机屏幕的世界,每个屏幕都有它讲述故事的方式,电视媒体时代,互联网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媒体时代,都在用不同的方法刺激着我们的泪点,槽点,兴奋点,不同的频率,多巴胺,荷尔蒙,肾上腺等就有不同的配比。我们的反应好像是一场生物化学反应,我们的爱情都成了一次内分泌失调。这让我们活得愈发虚幻,也愈发虚无。“真实”这个词变得从未有过的陌生。
因此,我们习惯于向内看,既然生命是不能承受之轻,那么关注自我的感觉,就成了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只要沉浸在自我感觉中,所有问题就都来了。听人说现在不开美颜就无法看自己,我们的自我实在不堪,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所以,整容医美行业在目前低迷的经济形势下逆势上涨,心灵鸡汤和心理咨询则方兴未艾,尽管抑郁症和心理疾病逐年攀升。这上升的背后是焦虑不安的社会集体意识。
在这个美颜照片的时代,爱情、婚姻、家庭都少了烟火味和尘土气,多了塑料感和人造奶油的刺激,里面却充满了反式脂肪的轻浮。这让生活漂浮,也飘忽在表面。
真实愈发遥远,过度关注的自我感觉成了我们被“二舅”感动的时代基础。也让我们和“二舅”互为镜像,勾勒出这个年代的荒诞感。
陕西有句俗话“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板凳低板凳都是木头”如果用亚里斯多德的理论,这句话把“形式因”(板凳)降低成了“材质因”(木头),但在这个“形式”五花八门,“动机”更是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时代,“材质”似乎是最实在的。所以,“二舅”才那么打动我们,他实在。
因此,今天早上,我特意做了包谷粑,用包谷粉加两个鸡蛋,揉成团状,那种质感是真实的,再在锅里蒸熟,热气腾腾的揭开锅呈上来。在疫情里,在外卖风行的时候,这是久违的真实。
疫情里,被封控不仅带来了跟真实世界的隔离感,但也带来了另一种真实,真实的面对身边的人,家庭和自己。去年我看了一出话剧《隔离》,话剧讲的是突如其来的隔离通知,让一对离异多年的怨偶被迫共处一室。封闭的空间中,往事纷至杳来,敲打着两人的心门。他们能否解开心结,重新认识彼此,重新认识疏离与亲密,孤单和陪伴?隔离终有结束的一天,而人与人内心世界的隔膜或联结,却是每个人必须持续面对的课题。
这个话剧由夫妻两的对话和行为构成,浓缩了两个人结婚和离婚几十年的埋怨纠结,鸡毛蒜皮,油盐酱醋,最后,两个人似乎懂了一点,又似乎还是没懂彼此,似乎有复合的可能,又似乎相距遥远。我很喜欢这部话剧,因为它全是真实的情感,里面没有从分开的复合的戏剧性情节,也没有对婚姻家庭意义的抽象追问,话剧里流淌着的全是具体的夫妻琐事和情绪波动,连最后也没有一个结局。因为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流淌的,除了死亡,都是过程,没有结局。
今天听到一句话“不要站在原地去问意义”,生活是流淌的,就像罗素说的,向外看,偶尔反省。让一切流动起来。哪怕在疫情里,也不要站在原地追问意义,更不要软绵绵的躺在沙发上思考意义。让一切流动起来。上帝和意义就隐藏在里面。
楼下又在通知做核酸,人们也不怕相隔太近会传染了,毕竟快三年了,听了太多,自己会不会传染反而麻木了,只想完成一项又一项规定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