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二舅”的视频经过网友们的交叉检验,发现很多地方存在虚假。比如并非打针致残,残疾证早就办下来了。
网友质疑最多的是为何没看到“二舅”自己出来现身说法。只是画外音在叙述,作为一名曾经的纪录片导演,我想说,这就是典型的“伪纪录片”,画面的镜头全是真实拍摄的,但却随意让人解读。这样的伪纪录片是最能煽情的,也是最能起到宣传目的的,但却是最虚假的。
在二战的时候,德国纳粹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为了宣传纳粹发动的战争。里面全是用煽情的解说,就像“二舅”的解说一样。后来这部纪录片的胶片被苏联拿到了,苏联当时也想拍一部反纳粹的纪录片。当时的胶片是不能循环利用的,而当时的苏联穷得连胶片都生产不出来。怎么办呢?有人灵机一动,原来的纪录片一个镜头都没动(也无法动),只是把背景音换了,换成煽情的反战配音,结果就成了一部反战纪录片,毫无违和感。
这就是伪纪录片的诡计,它的每个镜头都是真实的,但影片全是假的。《舌尖上的中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国际上真正能拿纪录片大奖的一般是不会有配音,除了《美国国家地理》那样的非情节性纪录片例外。
近年来,李子柒等视频的走红也是另一个“二舅”,那么,我们为何会被“二舅”们的记录者欺骗呢?它们击中我们的正好是我们的焦虑。因为焦虑,所以只能寻求一种煽情式的鸡汤。就像炎热时来一瓶可乐一样,不过这样的清爽只是瞬间,喝了还是会渴,如同麻醉一样,它能让我们暂时逃避焦虑和人生真正的问题。有位哲人说:“人类用尽了所有努力,来回避真正的问题。”我们无法直面自己,因为从外表到内心都不堪入目。所以,我们总是被外界的信息牵引,大家对真正的问题的关注,对永恒问题的思考远不如千里之外一位80多岁老太太,要不要去一个岛,这真是一场黑色幽默。
今天小区解封了,但很多区域正在静态管理,出小区不能超过2小时,我看到街上人烟稀少,很多外卖小哥小妹在奔波,很多行业焦虑的情绪正在蔓延,餐馆小老板们焦虑,投资几十万的小餐馆是否还能开下去;打工族焦虑,明天会不会失业;失业者焦虑房贷断了怎么办?幸好我们有“二舅”。生活还要继续。
当然,焦虑的情绪并非始于疫情,这几年,能明显感到焦虑情绪在此起彼伏。
前段时间,听一个美容医生朋友说,很多90后,甚至00后都来进行医疗美容。他们基本上是用放大镜在看自己,肯定每个人都有点毛孔粗大,红斑黄斑,眼睛小了,鼻子大了,腿歪了腰粗了等等,然后,就一门心思做各种修复维养。那位医生朋友告诉我,真正五六十岁以上的,真正需要抗衰的人,反而很少。她说,如果在社交距离看起来没有问题,那就不需要进行医美,平时做好护肤,多运动,早睡觉,健康饮食就是最好的保养。
其实,她不知道,那些人消费的并不是医美,而是焦虑。因为在一个美图秀秀的时代,真实的自己简直不堪入目。以前人们总认为那些倾国倾城只属于奥黛丽赫本,林青霞那样的明星,现在美图,化妆,医美,时尚服装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有张明星脸,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成为杂志封面的人,事实上,确实可以轻松把自己P进时尚杂志的封面。而且毫不逊色那些明星,这相当于一个童话世界可以来到现实了,多么大的诱惑。但也是多么大的焦虑。
将来的元宇宙,带给人们的就不仅是外表的童话了,而是整个人生都生活在量身定制的童话里,心动不心动?焦虑不焦虑?
因此,焦虑的本质是什么?一种掌控感的缺失。
我不能掌控我们的外表,生活,理想等一切时,就会出现无力感,这就是焦虑的本源。
不仅是个人,对社会,国家来说,也一样。
以前跟一些咨询行业合作,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公司聘请咨询公司,广告公司,让他们出策略,其实购买的是一份安全感。美国麦肯锡公司在给甲方提供服务时,经常好几年不出新的定位,新的战略,新的形象设计。有人就问麦肯锡,那人家花这么多钱请你们的价值在哪里呢?麦肯锡说,我们的价值就是让甲方不断确信,原有战略一定要坚持。他说公司或社会有一种原始冲动,就是我一定要做点什么,不管对错,我都要做点什么,其实他们是在对抗焦虑,尽管毫无效果。
国的层面也是,面对疫情,一定要做点什么。这就是之前很多地方被批评过度抗疫的原因。其实根源还是焦虑。就像奥地利经济学派指出的那样,很多政府总觉得自己比市场更高明,所以他们总想做点什么。这是一种“致命的自负”。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对于外表,只需要按照造物主的规律去生活,其余的就交给时间。
对于企业,沿着战略去实施,不断反馈不断调整,不用拍脑袋推翻,其余的就交给时间。
对于国…………(此处省略一万字)
智慧往往很简单,关键是我们是否真的相信,如同弗兰西斯祷告时所说: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