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像不像另一种“祭祀”,每个人都在这场祭祀,寻找自我的巅峰体验。
黑格尔说音乐是艺术的最高阶段,古希腊和文艺复兴的雕塑是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有人问黑格尔:那舞蹈属于哪个阶段。黑格尔没有回答。
我想,黑格尔可能没有想好,也可能是舞蹈兼具多种艺术的特点,他一时难以表述。
舞蹈和音乐一样,具有一种神秘的气质。舞蹈音乐都源于远古人类的巫术,那时,发出一些有节奏的音乐,人们会联想到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我看过新石器时期的骨笛,就是用动物骨头磨制,并在上面钻孔,吹奏音乐。我想那时的人通过这样的吹奏来感受神灵的存在,也可能是驱赶野兽。如果遇到打雷或者自然界的打击声,那更能让人联想到神的震怒,让人不寒而栗。
舞蹈大概是起源于巫师祭祀,人们在某些时候,总能感受到自己的灵性,甚至是可以通神的,这是一种高峰体验。为了追求这种体验,有时还要借助于外物,比如喝酒,嚼食咖啡豆等,让人们更容易达到癫狂的状态。我想这就是商代的青铜器里有很多酒器的原因,我之前还看过玛雅文化出土的文物里,人们吸食迷幻烟草(据说是雪茄的前身),并舞动起来,来辅助自己达到那种通灵状态。人们癫狂后,就开始“舞之蹈之”,呈现通灵状态,所以祭祀的时候往往就会跳这种舞。现在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保留着这样的印记,像藏族的邹舞、八佾(yi)舞、畲族族的《铃刀舞》等。在远古壁画里也有很多舞蹈祭祀场景。
后来,人们发现跳舞不仅可以荣神,还可以娱人。因为跳舞时身心舒坦,就像经过洗礼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广场舞火遍神州的原因。只是,广场舞虽然让跳舞者舒坦,但从舞姿到音乐都令旁观者难受。不过,现在全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大多数都属于“娱人”的,包括我国的藏族锅庄,羌族瓦尔俄足、侗族的竹笙舞等,还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的。
所以,舞蹈既有灵性的一面,也有人性的一面。欣赏舞蹈就是通过舞蹈里人性,去看出灵性的一面。
舞剧则是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产物。由于戏剧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已经不满足只看剧情,对话等传统要素了。更希望通过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一种情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现人的感情世界是戏剧的重要使命。这就是为什么咏叹调经久不衰的原因。舞蹈和音乐在这里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魅力,人类深层的情感就是从人性到灵性的挣扎和舒展。
舞剧和歌剧一样,走进了高雅艺术殿堂。而且舞剧更为综合,它几乎囊括了:戏剧、雕塑、音乐等各种门类。我想这才是黑格尔避开舞蹈艺术不谈的原因。这与中国传统戏曲里面“无动不舞”的气质是不是有点暗合。
比如,俄罗斯的芭蕾舞剧就是其代表之一。芭蕾舞诞生于法国,却兴盛于俄罗斯,就在于俄罗斯构建起了芭蕾舞剧。
舞蹈和舞剧的区别是,后者将舞蹈的情感理性化,并贯穿到了故事情节里。如《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人们欣赏的不仅是舞蹈动作,而且欣赏到的是在具体的戏剧场景下,演员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情感和灵魂。
舞剧一般情节简单,比如《天鹅湖》的情节就极其简单,非常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堕落——拯救——胜利。重要的是看舞姿背后的情感,而舞蹈大师,比如乌拉诺娃, 你能从她的舞蹈中看出灵魂的蜕变。
后来,其他舞蹈也做成了舞剧,比如弗拉明戈舞剧《卡门》、《莎乐美》,我记得第一次看西班牙国家舞蹈团的《卡门》时,着实被弗拉门戈的节奏震撼到了。败坏与破碎,在那种几乎要震裂地面的力度中,在我的心里屏住呼吸,喘气,叹息。
在商业化之后,传统的舞蹈也喜欢包装成有主题的舞剧,比如爱尔兰的踢踏舞《大河之舞》,杨丽萍的原生态民族舞《云南印象》等等。
后现代的舞剧则颠覆了舞剧的概念,也不知道用颠覆更好还是回归更好,它回归到了舞蹈“祭祀”的神秘特质。
比如舞剧《朱鹮》,它讲的是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你可以多重解读,我看到的是关于堕落与拯救,我还看到伊甸园里的咿呀学步,和未来新天地里的场景。可能有的人看到的是现代社会对环境的污染,可能有的人看到的是科学的拯救,等等。不确定主题,你可按自己的理解来看舞剧。
再往前就是实验舞剧了,就是演员靠着灵感,对身体语言,对情感的神秘理解,自由挥洒着自己的身体,我曾看过金星等现代舞者的排练,他们的技巧极其娴熟,就像喝醉酒后写诗作画一样来舞蹈,让舞蹈再次走向,或者回归到神秘的气质。观众则根据自己的审美和经验,与舞蹈碰撞出属于自己的感动。
这像不像另一种“祭祀”,每个人都在这场祭祀,寻找自我的巅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