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林世钰 | 鸡娃鸡到最后,平凡是唯一的答案

林世钰 | 鸡娃鸡到最后,平凡是唯一的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



前几天,一篇关于北京鸡娃鸡到最后,成了一个平凡人的文章风靡朋友圈。我看完后无比庆幸:幸好我早就发现闺女是个普通孩子,故而没有鸡娃,否则多年后看到她“泯然众人焉”的样子,老母亲该多失望!


国内鸡娃成风,中年老母亲们焦虑到什么程度?2月份,我写了一篇《说说俺家的佛系闺女》,居然被4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号转载。从留言中可以看出,中年老母亲的焦虑症已经成了社会通病,需要一篇温软的文章抚慰一下疲累的心灵。


回头想想,如果8年前我还留在国内,是否现在也裹挟其中,成了一枚焦虑的高中生的妈?答案多半是:yes!


当社会成为一个泥潭的时候,深陷其中的人们大多无力自拔。只有少数价值观非常恒定、内心足够强大的父母,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


但是这类父母,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有个朋友,曾经让在北京上公立小学的女儿退学,上了北京海淀一所私塾性质的学校,学习国学,自己也去那里当老师。一年后,在丈夫和婆婆的竭力反对下,又把女儿送回公立学校。这位特立独行的母亲,在强大的现行教育体制的压迫下,也不得不妥协,重回旧轨道。


我女儿从小就不是适合被鸡的娃。来美国之前,她在北京朝阳区一所普通的小学读书。成绩中上,性格安静,在班里的表现一点都不突出。除了阅读如饥似渴、字写得方正漂亮外,几乎没给老师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她的班级家长会,数学老师演示教课方式,出了几道题让小朋友回答。别的小朋友踊跃举手,抢着回答问题。而闺女从头到尾都安静地坐在那里,始终没有举过手,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我看了,心里非常难受——在一个竞争激烈、推崇狼性的国度,这样一个绵羊性格的孩子如何生存啊。我甚至想象将来她一个人在社会丛林里进退维艰的样子,不禁忧心忡忡。


2013年,读二年级的她到美国后,我决定让她撒欢地活。七年级之前,她只上文体方面的课外班,古筝、网球、骑马、画画,从来没有上过任何与学习有关的辅导班。直到七年级,我觉得她的英文写作需要加强一下,才把她送进一个英文阅读写作辅导班。


上了一年后,女儿死活不肯去,说很无聊。当我告知补习中心负责人女儿的决定时,家有两藤娃的她委婉地说,孩子是否会坚持和家长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我默默回家,鼓励了女儿半天,但看着她一张倔强到底的脸,终于妥协了。八年级时,我看她数学成绩忽高忽低,极不稳定,给她报了一个数学网课。她上了一学期后,故态重萌,又不想继续了。


从此,我知道她是一个永远都会对补习班说“no”的孩子,干脆放下了。收成好坏,全靠天吃饭了。几年下来,发现她的成绩虽然不是全A,但还过得去,于是基本不管了。


我本来就是一个性情散淡的人,很少自鸡,对鸡娃也无感。在我看来,那些被鸡的娃犹如清朝人龚自珍笔下的“病梅”。好好的一株梅花,本来可以顺应自己的天性自由生长,摇曳多姿,但是当整个社会认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花匠不得不“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结果呢,梅花千花一面,而且“皆病者,无一完者”。


龚自珍怜悯病梅,买了三百盆,“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想以五年为期,让它们恢复自然的本性。病梅五年后也许可以复原,但是人一旦幼年时心灵和性格被扭曲,恐怕会成为一生的牢笼。


美东很难见到梅花,但是垂樱处处可见,煞是美丽。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美国人喜欢把某个品种的樱花修剪成伞状,规规矩矩地肃立在门前或窗下。樱花的枝条本来很柔软,风起时枝条翩然起舞,洒脱又风流。可是被修剪过的樱花呢,呆若木鸡,毫无风姿。


为什么要把自然生长的樱花修成悦己的盆景呢?我看了心生怜惜——人有人权,花亦有花权。因此,对自家窗下的那株樱花从来不予修剪,任无拘无束地疯长,直至枝头与屋顶齐高。春风过处,樱花摇曳多姿,飘落如雪,逍遥自在。


林世钰 | 鸡娃鸡到最后,平凡是唯一的答案

恣意生长的樱花树。(摄影:林世钰)


养儿育女亦当如此。


每个孩子来到世间的时候,都携带着独特的性情,且自带光芒。父母所要做的,不是改变孩子独特的质地,而是帮助他发现那个美好又独特的小小的“我”,拂拭上面的尘土,让光芒自现。


可是我发现,现实中,很多父母不是这样。他们利用作为父母的天然权威,把孩子身上的光芒掐灭,把孩子小小的“我”摁住,然后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子,往孩子身上套。孩子被迫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套中人”。在这类父母眼中,孩子不是独立的个人,只是实现父母人生愿望的一个工具。


孩子也许被鸡得上了名校,有了好工作,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内心未必快乐。因为他从未舒展、真实地生活过。等他进入婚姻家庭后,与伴侣、孩子的关系也容易出现问题。


还有一些父母,以“为你好”为名,干脆野蛮剥夺孩子探索世界和生活的能力,自己先踩出一条路,让孩子跟着走。他们觉得这样可以让孩子少走些弯路,少受点苦。


我曾经认识一个国内的男孩,他本人非常喜欢动漫,可是其父在当地法律界混得风生水起,希望可以利用自己广泛的人脉,为孩子辟出一条捷径,于是强迫他学了法律专业。男孩毕业后,在父亲的帮助下,果真去了一家法院工作,但是很不快乐,不久还是辞职了,学了自己喜欢的动漫专业。


人到中年,回头看,检验教育是否成功,其实不是看孩子的职业发展、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而是看他长大后是否有幸福生活和继续成长的能力,特别是,在高处时是否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谦卑的姿态,陷入低谷时是否有站起来重新开始的勇气。


大多数中国父母,虽然自己是普通人,但都不甘心孩子成为普通人,总希望他们出人头地。可现实是,鸡娃鸡到最后,对于90%以上的孩子来说,平凡是唯一的答案。站在金字塔塔尖的,永远只有极少数。


走到街上,你看满街行走的普通男女,公务员,小企业主,程序员,警察,司机,外卖小哥……他们或许都曾是父母眼中的天才孩子,被寄予厚望。但是,他们最后都活成了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掌握一项技能,或者叠加没有技术含量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及家人,就像他们的父母和祖辈一样。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林世钰 | 鸡娃鸡到最后,平凡是唯一的答案

我们不过是普通人。(图片来自网络)


以前在北京上班时,我特别喜欢坐在报社附近一家咖啡馆临街的座位,看着过往行人,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悲欢离合。某天,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此刻我和他们换位,在他们看来,我一样是茫茫人海中的一滴小水珠,怀抱着小小的梦想,穿行在大大的世界里。我的存在与否,于自己的亲友有巨大意义,但对这个世界和其他陌生人来说,均是可有可无的。


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有多普通和渺小。


一旦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就会谦卑许多,对生活少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再看女儿,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善良,单纯,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世界没有咄咄野心。那么,自然而然,顺应她的天性就好了。


曾经,我也按照普通中国妈妈的思维和套路,试图“诱导”女儿学法律和金融,但均以失败告终。她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妈妈,我不喜欢法律、医学、金融、IT,将来一定不会读这四个专业的!好吧,美国人眼中最能挣钱的四个行业你都无感,那干脆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吧。


我尊重了她对画画的爱好。给她找了一个中国老师,教素描和国画,还找了一个美国老师,教版画、油画等。虽然每周画画时间很长,但她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每次,看着她披散着一头乌发,蜷在椅子上画画的样子,我知道她的内心一定是舒展的,充盈的,喜悦的,因为她遵从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至于将来的择业,再说吧。学艺术可能挣钱不如上述四个专业,但这是她的天赋所在,兴趣所在,值得投入。


林世钰 | 鸡娃鸡到最后,平凡是唯一的答案

版画:老人。(by 春晓)


人活在地上的日子并不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活出自己的特质,这比所谓的“成功重要得多。说白了,很多成功其实是为了活给别人看,自己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内心未必真快乐。


我有一个朋友,四十出头就做到了正厅级,看起来仕途无比宽广。可是,他竟然羡慕我这个“无业游民,说没有体制的牵绊,可以到处行走,尽行胸臆


疫情之前,我几乎每年暑假都回国,听到一些鸡娃的故事,惊得一愣一愣的。那些鸡娃的妈妈多半都是自鸡型的,自身就很优秀,名校毕业,高薪职位,有的还是海归,所以根本无法容忍孩子的平凡。她们的孩子从小就被规制在一条标准的轨道上前行,成绩优秀,英语流利,才艺出众,但是我担心他们缺少一种自然的生机和野生的趣味。后者是生命本身活泼泼的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拥有它,不管处在何种环境,对未知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心,对生活永远都有不枯竭的激情。


在我看来,最高级的鸡娃,是了解自己孩子的“原形”,看到他身上的光芒,然后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复制别人的优秀。


鸡娃不分东西。前几天和一个在美国教育机构工作的朋友聊天,她说自己接触的大多数华人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孩子申请大学只冲着美国排名前三十的学校,哪怕自己的孩子并不具备相关条件。“其实美国好大学很多,为什么一定要盯着这几所学校呢?”到最后,她只能提供建议,由家长和学生自己定夺。


前天晚上,女儿所在的学校组织了一场college fair活动,家长和学生可以和很多大学的招生官聊天,咨询信息。我直奔一所小众的、让我心仪许久的文理学院。进去一看,天哪,只有我一个家长,好不尴尬。招生官是个可爱的女孩,每问必答,简直成了我的个人专场。我猜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涌到哥大、芝加哥大学等名校的聊天室了。


这些年,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爬藤成功的孩子,多半是自鸡型的。他们根本不需要父母鸡,自己一直很明白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尽力。我认识的一个华裔女孩就属于这种类型,不用扬鞭自奋蹄,光是AP(大学提前课程)课就上了12门,最后上了藤校之一的宾州大学。


因为知道女儿不是这类孩子,所以我从来不鸡她爬藤。美国除了那几根藤,还有很多别的好学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对女儿的期待是,上一所自己喜欢的大学,活得舒展开心。学一技之长,将来自食其力。若有余力,再帮助别人。


对于女儿的未来,我当然也有中年老母亲共有的焦虑,但程度较轻,因为我经常用下面这几句话安慰和说服自己——


每个孩子来到世间的时候,就像一只只可爱的黄口雏鸟躺在鸟窝里。当他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上帝早已为他准备了栖息的树枝,或高或低,只要顺应自己的天性,每只鸟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树枝。


仔细想想,天地盈虚,造物乘除。功名半纸,风雪千山。谁强又谁弱?谁高又谁低?到头来不过是半江明月,一枕清风,昨日少年今日老。


做父母的把人生看到底,想通透了,心里就会澄澈辽阔,不再把孩子送进内卷的“绞肉机”了。


林世钰 | 鸡娃鸡到最后,平凡是唯一的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


——End——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虚构类)”。喜欢旅行、摄影、收集民间手工艺品。目前旅居美国新泽西州。



所属主题
一苇杭之渡彼岸
一苇杭之渡彼岸
用媒体人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用妈妈的心肠分享教育心得,用旅行者的心情体验旅途趣味。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一粒落在地里的麦子

未曾屈膝和亲嘴的七千人

电影《逃出奥斯维辛》

人比狐狸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