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我们有太多情感上排泄的理由,但缺少理性上的认识。更多的时候,我们理所当然地表现出来的是不屑一顾,小日本或者日本鬼子,有什么值得我们了解呢?非也。
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了解,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层出不穷,但我们对日本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感性层面之上。
至于国内研究日本的著作,这和日本研究中国的汗牛充栋相比,真可谓是屈指可数。就目前而言,比较好的《菊与刀》,还是美国人对日本的研究成果。
实际上近代以来,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在西方列强的坚炮之下,被迫走上改革之路。但“明治维新”,不仅让日本摆脱了欧洲列强瓜分的危险,而且还让他们迅速跨入瓜分中国的行列当中。一方面,他们比中国更早愿意学习西方;另一方面也和他们自身独特的武士道文化密不可分。
日本作为世界上自杀人口最多的国家,除了消极这一点和其它民族没有分别之外。它还有自己独特的主动方式,就是武士们会选择切腹这种方式。
西方人第一次领略到日本切腹的案例是泷善三郎之死。在日本,随意横穿武士的队伍,会被认为是对武士最大的侮辱。如果“供割者”在武士警告后仍无动于衷,那么将会被当街砍死,而武士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供割”简单地可以理解为“随意横穿马路”。
法国人担当起近代日本武士队伍的“供割者”,在泷善三郎严重警告下,最后十几个法国人,多一半被交待在大街之上。
法国当然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怎么办?惩罚凶手,法国人要求泷善三郎必须死,日本答应了这样的要求,但日本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而且还希望各国公使一起见证,法国也没多想,反正达到目的就行。
当行刑的日子到来,泷善三郎没有任何表情,只留下一句话“愚昧的我在警告之下,向外国人开枪,见他们仍不住手,我再次下达命令攻击,如今我愿以切腹谢罪,有劳大家做个见证。”谁能看到泷善三郎有任何一点歉意吗?我是看不到。
当行刑结束后,日本天皇代表诚挚邀请各国公使验明正身,并且还特别强调“这就是我们的处理方式。”这场面别说公使们验身,我估计一周之内,各国公使能不能缓过神都够呛。
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处理的第一件外交事件。不过,这方式恐怕除了日本人,没有一个外国人不打怵。
我们先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不怕死,他们之所以特意选择切开腹部,这应该和古代大多数民族,认为腹部是灵魂和感情的居所有关。
武士有点像“我将打开灵魂的居所,让你看看里面的模样是清是浊,还请自己判断”的味道。想一想我们虽然也有“掏心窝子”的俗语,但我们决不敢真动刀子。
日本武士相信“并非信仰拯救人,而是人证明信仰。”他们也极为看重对刀的正当使用,同时也极度憎恶对刀的滥用。为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切腹》,初次看到题目,或许你也会有惶恐眩晕的感觉。但看过以后,不得不说能把这种题材的电影拍的这么好,真是服了日本人。
黑格尔曾批评说“封建家臣的忠诚 仅针对个人而非针对国家,因而称其为一种建立在不合理的原则上的约束。”但是黑格尔的同胞俾斯麦,却对这种个人忠诚赞不绝口,说它是德国人的美德。
日本武士将“忠”放在生命的首位,因此在日本武士阶层中,谈论“忠”以外的事情,都会被认为是低级趣味。而不了解其它任何思想,反而是接受良好教育的标志。从这一点上看,俾斯麦认同的观念,正是日本武士教育的终极价值观。
尽管如此,第二次世界结束之后,德国从上到下都普遍认为,希特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日本却对天皇的忠诚度依然不变。这一点,德国人无法理解。或者说,日本军国主义和效忠天皇是两码事儿。日本的失败虽不可避免,但没有天皇的日本,那还叫日本吗?
佛教说:“杀人者尚有成佛之因,但自杀者决无成佛之果。”但丁在《神曲》中将所有自杀者,都放在地狱第七层,但日本却将武士切腹与“忠君思想”牢牢地拴在一起。所以,在二战中日本被俘虏的人实在少得可怜,而大多数被俘虏的日本兵,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伤势太重或者失去意识。
同时,他们也无法理解投降者,像美国投降后的嘻哈风格,他们认为是对自己极大的侮辱。这样看来“巴丹死亡行军”,在日本看来倒不像是虐待俘虏。而老蒋决不投降,这倒挺合日本的口味。至于汪精卫,明显属于被利用了。
我们当然不鼓励这种武士道精神,但不可否认它作为日本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可轻视它的影响力。正如《切腹》里面的津云半四郎,尽管他的死亡没有任何仪式感,但却赢得了对手给予他最高的荣耀。
我们常常会拿自己最善的部分和邻人最恶的部分相比,甚至拿最存粹的理想和东方的腐败相比,这不是寻求公义。而是满足于对自身文化的赞扬,和对其它一切文化情感地贬低。切腹也不例外,仅仅停留在感性上的厌恶,而不深入其根,我们就难以理解这个让我们心痛的民族。
日本有这样一首民谣“樱花乃是花之后,武士乃是人中王。”他们信奉的神道,一种不同于任何宗教对信徒的硬性规定,但却又给它的信徒提供了最直接的行为标准,“不成功便成仁”。
“死亡崇拜”并不是日本特有的专利,但切腹却是武士最炫耀的资本。被人顶礼膜拜,所以仪式感远大于实体内容。一个切腹后的武士若倒向后方,会被视为不祥之兆。观摩者看重的绝不是血腥的场景,而是死亡之后武士的肢体依然岿然不动。这一点,和古罗马的斗兽场完全不同。
曾有西方人将日本的武士类比为骑士,说实话这只是便于西方认识日本。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而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好像我们一谈到英国,就会想到“绅士”;一谈到法国,就会想到“浪漫”;而一谈到日本,就会想到“武士道”。除非我们将“武士道”放在日本这个自身的文化当中,我们才能理解何为“武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