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4 12 月, 2024
spot_img

西方哲学史(三十二):康德的先验哲学

们可以说近代哲学以笛卡尔及其追随者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及其追随者的经验主义在休谟那里就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裂痕,莱布尼茨试图调和二者之间对峙造成的怀疑主义危机,康德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只是比莱布尼茨的范围更宏大。甚至有人称康德解决的问题丝毫不亚于柏拉图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所作的综合。康德所作的这场哲学革命不亚于科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也不亚于政治上美国的独立战争。
启蒙运动有像狄德罗和霍尔巴赫这些人断言,再也没有任何的必要使用“上帝的假设”来说明宇宙万物和人生了,霍尔巴赫甚至公开宣称自己就是上帝的敌人。康德接受过敬虔主义的思想,故他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摧毁上帝的信仰,他几乎预言到了后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上帝不存在,人们就可以为所欲为”。
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他坚信即使纯粹理性或科学也无法证明关于上帝的知识。曾经摧毁传统和权威并使其自己登上批判精神的理性,如今也要面临被审判的境遇,卢梭已经从人的心灵中给予理性沉重的打击。最深层的实在不可能被理性把握,而只能被心灵感受。
康德的哲学任务非常艰巨,他要限制休谟的怀疑论,他还要限制旧有的独断论,同时他还要摧毁唯物主义、宿命论和无神论,他还要防范迷信和感情主义。康德同意知识起源于经验,但并不完全,他认为先验知识也是存在的。康德将真正的知识定义为普遍和必然的知识。他还要解决知识如何成为可能?人类理性的界限是什么?
康德认为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源头不在感觉和知觉中,而是在理性中。三角形的的内角和等于两个直角,这无需经验人人就可以知道,这是先天的知识。康德根本不去追问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而是问它们如何可能?或者说,纯粹的数学和纯粹的物理学如何成为可能呢?
康德在哲学上的贡献在于找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研究哲学的方法论,培根、笛卡尔、霍布斯和莱布尼茨都是热心的方法论者,他们满足于采取具体科学已经实现的哲学方法,培根把自然科学中的归纳法引入到哲学上,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都倡导数学的方法研究哲学,但康德提出的一种新的独特的哲学研究方法,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模范,比如费希特的反提法、谢林的直觉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康德澄清说先验哲学是“特殊”的方法,绝非是对流行的科学方法的补充。
康德在其著作《纯理性批判》中讲到:“毫无以为,知识从经验开始。”故康德批判研究的起点是经验,若要认知,我们必须拥有感觉,但单纯的感觉不能成为知识。它仅仅是发生在意识里面的变化,仅仅是我们自身中其它事物所产生的一种主体状态。或者说感觉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要想认知还必需拥有感觉。
每一个感觉都与时间和空间相关联,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属于先验观念。我们无法想象脱离空间的事物,尽管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事物的空间。但时空仅仅是感觉的条件,它是我们知觉事物的方式,时空只有被应用到我们被知觉的事物之时才具有效应,我们不能超出经验的世界运用时空。
实际上,被知觉的事物并不是物自体,尽管我们总是认为如此,而我们知觉的关系也非物自体的关系。如果我们撤销了主体和主体的感觉能力,事物所有的时空关系,甚至时空都会消失。也就是常说的玫瑰之美如果没有主体和主体的感觉能力,玫瑰之美就无法存在。
如果仅仅是单纯的知觉,不论是对事物还是时空,或者对知觉的对象只是停留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中,那么知识就不会成为可能。知觉到太阳,也知觉到温暖,这与太阳给予人们温暖是两码事,除非将两种知觉或者经验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起来,我们才有可能产生知识。客体必须被关联,负责这种关联的只能是思维的心灵,或者说没有理智的判断,知识是不可能的,但没有感觉的接受性,知识也不可能被理性主动关联。
康德认为感性为我们提供了构成知觉对象的感性性质,而这些知觉对象也必须被知性所理解。即没有感性和知性的合作,以及另一思维和知性的合作,知识就是不可能的。这两个知识前提具有根本性的差异,但却相互补充。知性本身无法知觉或直觉到任何事物,感觉自身也无法思想任何事物,只有在两者的联合之中才可能出现知识。关于感觉规律的科学,康德称之为“先验感性论”,关于知性规律的科学,康德称之为“先验分析”。康德称“知性为自然立法”,这就是康德在哲学史上引发的“哥白尼式革命”。
人们对认知的错觉往往就是分不清楚是感觉还是理智的判断,康德不仅将二者各自归位并友好的合作,而且他还为理性立下了界限,以防止理性倒向唯物论,因为诸如上帝和灵魂,这是人类经验无法感受,而理性还要妄加论断,这就是明显的越界。
事实上,还有一些问题既没有从经验中得到证实,但也不害怕来自经验的反驳,它们摆脱了矛盾在于理性之必然性中,但不幸的是它们的反对者也能够为自己找到令人信服和必然的根据,康德称之为“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依然可以看成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辩,经验主义虽然在摧毁理性的僭妄贡献非凡,但自己也因此陷入到了独断论的危险当中。康德解决了“二律背反”的困境,他指出正题适用于本体界,反题则适用于现象界。
我们的感官知觉的时空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在空间上没有终极界限;我们也永远无法经验到绝对的界限;我们永远无法在时间的回溯中或空间的延展中停留在任何地方。但也许还会存在一个非空间的世界,即一个精神实体的世界。在此世界中界限不可能,但并不意味着在另外的世界中界限也不可能。或许真实的世界就是神创造的,不仅有开端也有界限。
在康德哲学中,理性并没有去证明形而上和神学,而是成为道德原则的前提。关于上帝的存在、自由和个人的不朽,康德认为即便证明了,也无助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任何发现,这些问题的真正价值在于实践和伦理。道德法则是绝对命令,遵守它未必幸福,但这是人的义务。这一法则是普遍必然和先验的,而这个绝对命令也隐含着一个完满的社会。因此,每个友理性的人都应当遵守,理性既是这个王国的国王,同时也是这个王国的臣民。
被道德法则而非冲动和欲望所掌控的人式自由的,禽兽则是自身欲望和本能的玩偶。通过人自身中的道德法则知识,人们就可以抵制感性的欲望,所有的感性欲望的目的是自私的快乐。
康德并没有是同传统的方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和自由,但他的结论却必须如此。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不仅对有理性的人有效,同时也要求必须有一个绝对良善,具有美德和神圣意志的上帝存在。尽管有美德的人理应幸福,但现实世界中并非如此,所以上帝的存在必然会带来惩恶扬善,而这在经验中几乎无法达到,因此人的灵魂必然不朽直至面对终极审判,否则人就会在现实的世界中选择恶而违反道德原则,而这理性也不会同意。道德原则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即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别人偷他的东西,哪怕小偷也是如此。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