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是农民,而非读书人,但并不影响我喜不喜欢读书,所以即便很多父母不是读书人,甚至他们也不喜欢读书,而且也不能强求他们喜欢,但依然不会影响他们的孩子喜不喜欢读书。
环境固然重要,像我现在是老师,平时也喜欢读书,女儿明显受到我的影响,但一定要说她因我而读书,那就有问题,因此我们先要消除一些看似普遍但存在偏见的观念,否则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只能如此。实际上,很多时候不一定需要父母们帮忙,只要不捣乱就可以。
阅读可以改变教育,这一点芬兰教育已经给了很好的证明。很多家长最大的担心可能就是高考,因为一切学习如果不是以高考为中心,那么都属于不务正业。所以一切事情都需要等高考结束后再说,殊不知阅读的习惯只有在小时候才能被建立起来,而等到高考结束,也基本宣布阅读的习惯基本没戏了。
人只有对阅读有着极大的兴趣时期,才会培养出喜欢读书的习惯,而这个时期基本上都在高中之前,包括高中。至于上大学以后,就不要指望学生喜欢上阅读,能不堕落就感恩戴德吧!而一旦参加工作,结婚生孩后,就更不要指望了。
阅读习惯的建立千万不要科班式的训练,我们又不是培养奥运会冠军,不需要军事化管理,就按照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书,就让他暂时读什么样的书,所以多带孩子到图书馆,别有事没事去肯德基。
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都很专注,并且愿意花时间,而打击一个人最容易的方式就是迫使他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者不擅长的事情。正因为喜欢,所以才会越来越擅长。
很多家长认为不要顺从孩子的感受,他们没有长性,但如果你不先顺从他们的感受,结果要不是孩子一顿大哭,要不就是他屁股挨揍。孩子只能先跟着自己的感受来,他还不具备人生思考的能力。我们只是培养习惯,而不是职能培训。我之所以喜欢读书,就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可以随心所欲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当孩子慢慢长大,在阅读方面我们就可以给予建议,但不要干涉。如果我们无法给予建议,就多请身边有阅读习惯的人帮助推荐书籍,不知道不可怕,就怕假装知道,或若无其事。如果实在没办法,记住一些有关文学的书籍,多读就可以了。另外父母要做的就是舍得花钱买书,别看书籍不贵,但很多家长却舍不得,相反在其它方面都挺舍得。
市面上有关世界名著的推荐多如牛毛,有人这样说:“所谓名著就是希望自己读过,但又不愿意读的一种书籍。”大多数世界名著100万字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很多家长有误区,以为读这样的书籍浪费时间,但却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手机上。
文学名著一般不会太难,而且故事性还特别强,它的难度在于复杂的人名和长度。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很多家长以为多读书就会写作,其实不一定,写作的难度不是只藉助阅读就可以改变的。阅读是为了熏陶,应该和音乐一样,让孩子先在书籍的海洋中找到乐趣,而不是让他们在海洋中直接提炼珍珠。
如果没有人生的阅历,再华丽的词语排列组合在一起都不算是一篇好文章。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为了建立孩子的阅读习惯,而不是为了写作,尽管它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成为作家很难,而成为一个阅读者很轻松的原因。
虽然时下首先成为一个阅读者也很难,但我们的好处在于不用考虑应试,所以也不要将阅读先变成应试阅读。如果是为了评估,那么评估的方式特别多,让孩子分享自己阅读的故事,远比一张试卷效果要好,文字呈现永远属于难度最高级,而且我们的试卷呈现的又不是思维方式,而是粘贴和复制。
人又不是机器,小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他们能用自己的母语描述故事就可以了。培养兴趣建立习惯,很多时候确实很难量化,量化意味着标准化,车间才标准化,但培养人绝对不能车间化。
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这也是我之所以建议推迟开设数学学科的理由,因为这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特别容易打击人,开设的越早打击越早,而自卑感一旦被这个学科建立起来,往后再做多大的努力也白扯。
我一直比较自信,或者说骄傲更准确,尽管普通话讲的很烂,就是因为数学一直很好,但我哥哥不同,数学一塌糊涂。另外,我一直喜欢读书,给人一种“博学”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使我自己感到有着极大的虚荣,虽然不好,但不自卑。
阅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在现实中我们就会提醒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有了人生的阅历就不敢自大了,小时候心里想着成为雷锋,现实中可能是阿Q,结果都不合乎人性,原来做真实的自己最好。但在没有人生阅历之前,书一定要多读,迟早有一天会豁然开朗。
为人父母和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父母再爱儿女也不能陪孩子一辈子,但好的习惯却可以使父母放心,而喜欢上阅读则是所有习惯中最有价值的习惯。如果父母看到的是儿女整天喝酒赌钱,其内心的煎熬不亚于地狱的烈火,但愿孩子们能成为父母的安慰,那么为人父母就鼓励自己的孩子多读书吧!
作为父母的帮助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孩子,你是在帮助父母培育一个人,而不是帮助父母训练一台机器,所以就放手让孩子去读吧!你不可能教会某些孩子学好数学,但不要成为他们阅读路上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