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阶段及其主要任务和特征
个体的心理发展总是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共同的阶段,但就个人而言,每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则是千差万别。成熟一般是指个体随着自然年龄增长而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比如;孩子学会行走、青少年性成熟等。一般而言,个体生理如果还没有成熟到一定地步,学习效果就会受到限制,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可能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先天性在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学习往往会受到限制,大多数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需要的是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相匹配。个体心理的发展除了受先天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比如;民族和文化,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的价值,因此西方教育普遍重视儿童的独立性的发展。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大家族主义,因此中国人的个性就不明显。
社会因素还包括经济、社会风气和大众传媒,尤其大众传媒的影响,电视和网络的被动接受性和感官新奇刺激性的特点,严重地干扰了儿童持续注意的时间,导致孩子们从小做什么事情都缺乏耐心,并且还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长时间面对网络虚拟机空间,特别容易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孤僻甚至厌世。
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微观环境,它不仅对人早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一生发展也会产生持续的作用。一般来说,和谐的家庭又利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而家庭不和睦、离异、留守儿童大多数心理发展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父母的价值观、期待和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影响不可忽视,父子关系冷漠的孩子容易对社会产生不信任的情结,而过度依赖父母的孩子往往容易变得胆小、拘谨和自私等不良人格。
学校不仅是儿童的学习场所,而且还是和伙伴交往的重要场所。低年级学生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心理特点,无意识注意相当成熟,虽然他们会随着生理年龄增长,无意识注意会向有意识注意过度,但仍然需要要专业的训练。
一般来说 ,7—10岁的儿童可以持续注意20分钟;10—12岁的儿童25分钟;12岁以上30分钟。
儿童感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不同时期提出明确的任务,尽可能发挥儿童多感官感知事物,尽可能要求他们运用语言来描述所感知的事物。
在记忆方面,儿童八岁左右开始自发运用记忆策略,十岁以上的儿童基本可以自发运用记忆策略,所以千万不能让儿童学会钻空偷懒。
儿童思维从具体到抽象有一个明显的过渡期,甚至被称之为“关键期”,即十到十一岁之间,因此不要过早攫取孩子的抽象思维,但也不要过晚,一定要抓住关键期。
言语方面,学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一种独白式语言,目的性较少。因此启蒙教育时期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晰易懂,多为孩子提供“演讲”的舞台,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图画。
相比儿童早期口头式言语,书面言语更加复杂,它需要经过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阶段来训练,掌握书面言语的重点在于会读会写,并学会善于使用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除了口头和书面言语外,还有一种言语,它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动相联系,一般称之为“内部言语”。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和无声思维阶段,其中无声思维阶段标志着儿童内部言语的基本形成。
内部言语和儿童的思维水平有关,所以发展内部言语也在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简单地说,内部语言就是要求儿童先思考后再作答,并且还需要思考如何作答等。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其中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儿童自我评价发展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获得,包括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和行为表现,自我评价不高的儿童更容易产生悲伤消极的情绪。
儿童对社会的认识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社会性认知包括:对人的认识、对权威的认知和对友谊的认知。学前儿童很难区分自己和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他们以为所有人对世界的看法和他们一样,受到自我中心的限制,但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渐渐改变,这样才能理解他人的行动。
对权威的认知。五六岁的儿童将权威堪称“必须服从的内在权力”;八岁的儿童认为“应该服从权威”;十一二岁的孩子认为权威是合作性的。
对友谊的认知,每个孩子具体不同。三到七岁的儿童认为一起玩就是友谊;四到九岁的儿童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友谊;六到十二岁双向帮助但功利性明显的就是友谊;九到十二岁友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十二岁之后择友严密且能保持长久的友谊。
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发生变化、同伴交往形成和师生关系的改变。
人脑的发育第一次集中在五六岁左右,第二次在十三岁左右,即小学毕业进入初中时,也是我们常说的少年期,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总的特点是短、快、多、大。“短”指的是时间短,三年左右;“快”是变化快;“多”是身心矛盾多;“大”指的是对人生的影响大。
少年时期脑神经细胞生长基本和成人无异,第二性特征也基本发展成熟,注意的稳定性发展迅速,能很好地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能主动避免外来的干扰,因此特别适合学习。
十五岁左右的孩子的感知,尤其视觉和听觉超过成人,抽象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逻辑思维也开始向理论化转变,大约在高中二年级左右可以完成转型。并且对成人和教科书的观点不再人云亦云,好争论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因此也容易导致固执和偏激。
少年情绪两极性十分明显,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内隐时而外露,时而紧张时而放松等。并且他们的情感还极具情境性,对弱小同学富有同情,但也容易跟人瞎起哄。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这一时期的学生令教育工作者十分头疼。
在意志方面,果断和草率并存,毅力与左右摇摆共存,难以区分鲁莽与勇敢,固执与顽强,以为不守纪律乃是勇敢行为,顶撞老师具有冒险精神。学好快,学坏也快。
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四个特点:“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增强、评价能力提高和性意识的觉醒。
少年学生有一种极其强烈的自我“成人”意识,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所以特别愿意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
独立性在于要有自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对父母的批评不屑一顾,甚至故意“唱反调”。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力图与“过去幼稚的自己”划清界限,常被成为“心理上的断乳期”。
少年时期是自我评价和评价别人迅速发展的时期,尤其第一型特征出现后,开始对异性具有羞涩和倾慕交织的心理。尤其男孩子更愿意表现自己引起异性的关注,但由于此时他们的心智非常不成熟,自控能力极差,所以我们才要防范“早恋”,帮助他们渡过这一时期。
少年时期常见的心理矛盾有成人感和幼稚感的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封闭性和寻求理解的矛盾、精力旺盛和能力发展的矛盾等。针对上述情况,教育工作者需极大的耐性和原则来帮助他们。
经历了少年时期的动荡之后,个体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即青年期。青年初期的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成熟,女孩一般在十六七岁,男孩在十七八岁。
青年初期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几乎接近成人,基本形成了自己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摆脱少年时期还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理解,高二的学生完全可以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符号的推导,并且他们的形式逻辑已经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比较迅速。
青年初期的学生和人辩论,一般不会先信口开河,而是经过一番思考,具有一定的论据后才有感而发。他们的情感更加成熟稳重,甚至有人说青年是天然的诗人,有人统计青年初期的学生八成左右爱唱歌,四成多爱吟诗。
青年初期学生的情绪具有文饰性,比如明明很痛苦但却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这属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不能难过就哭。明明对异性有爱慕之情,但却常以庄重的姿态来回避,因此了解青年初期学生的情感就不能仅凭表情。
青年初期是意志形成的重要时期,生理的成熟意味着他们首先能胜任,其次他们也愿意接受挑战。在困难面前,他们才是真正的初生牛犊,少年心智各方面还不成熟,老年有心无力,所以青年初期一定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并非属于成人的自我意识,但青年不一样。他们的自我评价日渐成熟和自尊心日益强烈,所以他们相对能更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