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里讲的主要是做人的功夫。学业可以有毕业,但做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没有结束,人须至死才完。现在的教育虽也讲读书,但更偏向做事,即将来有一理想职业。其实,职业不应该仅为谋生,职业也要讲做人的道理。
做人理当有职业,人生也不能没有职业,但职业并非做人全部。即便在学校,除了课堂之外,还有诸如课外活动,这些活动中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如何做人?
做人应当有理想,藏在各人心中,没有理想就无大志,无志之人常常难养以成良好的习惯。当他们被投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就会悔之晚矣,因此我们才注重学校的教育。
不过,在学校里的学习多硬性规定,要做笔记、考试等等,学生们会担心不及格、不能升学、不能顺利毕业等,好像有点给别人学习的感觉,要不满足老师追求的升学率,要不满足父母的期望。所以,这个阶段学生们读的书大多数都集中在所谓的教科书之类中,而非自己所喜欢的书籍。
在学校为了升学或将来有一个理想职业而读的书,从某种意义上不算真正的读书,或者说在做人的功夫上十分欠缺,甚至还会破坏做人的学问,即我们常说的读书的功利和实用性太强。
理想之所以为理想,就是因为它不能太实用和太功利,否则就不是理想,今天很多人认为“做人要现实”。其实,并非理想本身有问题,可能是树立的理想根本就不是理想,而是幻想。真正的理想一定有境界,好的人生境界,即便陋室茅舍也无所谓,而住高楼大厦之人未必有好的人生境界。
有了人生高的境界,做人就会有趣,不会觉得人生乏味,心生厌倦,甚至倍感痛苦。比如教师,如果仅仅是为了谋生,若没有人生更高的境界,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每天过着闷罐子的生活,这样的人生会有趣吗?所有职业都是如此。
人生有趣的功夫重在读书,在书中可以遇到很多人生境界非常高的人,他们做人都有独到之处,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被保存下来。世间很少有人因为中了大奖会名流千古,甚至很多所谓的帝王将相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没有任何境界,毫无趣味可言。因此,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将来入社会,一定要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尽可读有趣之书,必需且自由,不要受应试所束缚。
我们常讲一个人的修养,顾名思义就是修剪和培养,花若三五天不修养,就会渐渐枯萎,做人更是如此。中国人关于修养的书主要有《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每日不求多读,千万不要过于纠结于有无用处,主要是为了培养志趣,这些书不论职业如何?生活如何忙?都可以读。
其次,要多读文学之类的书籍,在这样的书籍中,我们要学会欣赏人生,文学的魅力在于“润物细无声”,或者说是潜移默化。如今读中国文学类的人比较少,西方文学名著固然要读,但中国文学如果实在不愿意读,背一背传统经典的诗词也能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志趣,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现代的都市人来说,无疑就是一种超凡的向往。
再次,可以多读一点博文类书籍,史传、科普、游记等等,没有硬性规定,就是为了博览而已,时间久了就会不同寻常。除此之外,我们毕竟生活在时代中,所以也要关注新闻,若不能与时俱进,就有可能变成食古不化。
最后,就是读一点消遣类书籍,或者说业余书籍,即便这类作品也不能低俗。不论哪类书籍,都不能低俗,低俗的书籍不仅不能培养一个人的志趣,而且还会让一个人的心灵被玷污,还不如不读为好。
总之,读书是为了做人,所以需要持之以恒,尽管它不是叫你去吃苦做学问,但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无疑乃是人生一大乐趣,其境界非八珍玉食可比,非豪华别墅可攀,甚至非语言可以形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