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社会资本时,一般指一个人在社会混的怎么样?混得好就有社会资本,混得不好则社会资本偏少。有时候,也和一个人在社会上混的时间有关,早出生社会,社会资本就越富裕,但政治学中研究的社会资本和所谓的“社会资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比如;满月酒或者其它宴席,一般家庭的经济还无法达到宾朋满座的实力,因此宴请者就会提前衡量谁会来?随多少礼?最后用礼的来抵消设宴的花费,既实现了庆贺热闹,又没有花自己的钱,甚至还可能赚钱。
在这里,设宴者的“社会资本”就非常重要,或者说人脉怎么样?如果他平时不结善缘,即便出生社会很早,他的社会资本也很少,结果就会赔钱。而就设宴席这件事情,如果单纯地只考虑收支平衡,而不考虑其它因素,那么就可以使用真正的社会资本来解释,但中国式的宴席绝非仅仅收支平衡这么简单。有时候可能是为了摆谱炫耀,有时候也能是为了追回自己随出去的礼金,有时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打通人脉,有时候可能就是为认清一个人的面目。总之,中国的社会资本多属于关系伦理,而非社会资本所定义的人与人之间有关信任、规范、合作、互惠和参与等方面的社会资源,因此它也就难以解释中国“社会资本”之现象。
通俗地说,西方人定义的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首先要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而中国式的社会资本则取决于个人的人脉怎么样?就是所谓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前者只要诚信做人,社会资本就会越来越多,而后者则需要朋友足够多,社会资本才会越来越多;前者是通过人格魅力博得喝彩,后者则是通过关系抬高自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关系的人遇事没关系,没关系的人则有关系了。”
西方人很少以认识某某名人为荣,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总是绞尽脑记地和自己没关系的名人扯上关系,所以巴结拍马屁这种文化,只有在中国才有广阔的市场。而且一旦攀上关系,就会认为“私交”如何?殊不知社会资本首先是获得公共资源,因此它和“私交”属于水火不容。
正是因为中国式的社会资本属于人情社会关系,所以人情关系就成了人们的投资项目,而西方的资本则更多地投入到社会中,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