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谈一谈屈原和他作品

一谈到屈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离骚》,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确实可以媲美《经》,后世很多文人墨客都能从《离骚》中汲取营养,但如果仅仅了解《离骚》还不足以窥探楚国的文化。

屈原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象征和真实的屈原有很大的差距,前者代表着后世人们逐渐形成的审美观念,今天人们的清高是一种虚伪,但屈原的清高则是高风亮节;后者代表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屈原则是一个精神极度洁癖之人,或者说他不会随大流。

审美和生活有着极大的区别,林妹妹只能用来审美但生活一团糟,薛宝钗正好相反,而且即便在审美上也不比林妹妹差多少,因为她更符合大众审美,但大众审美不符合美学的定义,美并不是说大家说美就是美,而是有一套理论来阐明美是什么,大众一般不会。

比如一场音乐会,大众只能凭借感觉好听不好听做出判断,但音乐理论家则不是,究竟好不好不能凭借感觉,否则就没有资格发言。当然,这也并不代表大众没资格听音乐会,甚至点评音乐会。大众一般只能听出旋律之美,但很难说出为什么这样的旋律才美?正如《离骚》大多数人都知道他的文学魅力,但很难说为什么这样的文学才有魅力呢?

屈原最出名的作品肯定的是《离骚》,单看内容非常简单,如果要总结中心思想,或许也会让人失望,以今天我们常用的评价文学评价的方法,我们很难领略到《离骚》的意义。

《离骚》可以这样翻译:我很美,我很高贵,我洁身自好,我想改变这个糟糕的社会,但别人都特别坏,鼠目寸光,还特别嫉妒我,挑拨我和上面的关系,最后领导信不过把我赶跑了。我很寂寞,但我依然要保持高贵的姿态,不管别人怎么劝我,我都不听。幸亏世界这么大,我可以出去看一看。我到天上看了一番,结果天上比地上还黑暗,不如找一个漂亮的女孩谈谈恋爱,但发现现在漂亮的女孩要不太轻佻,要不我找不到合适的媒人。有人劝我离开这个鬼地方,我一想也有道理,但还是舍不得家乡,大家都不能理解我,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不如死了算了。全诗结束,结果屈原真的自杀了。

从《离骚》中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极度偏激的人,但对文学却是一件幸事,将自己的个人小悲哀无限放大,甚至整个宇宙都容不下。或者说,人生可以输,但姿态不能输,最高境界的是屈原,次一点的是林妹妹,最次的是孔乙己。生活中没有人喜欢“一根筋”,但在艺术上却极其推崇这样的人,尤其是从始至终都是一根筋的人。

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屈原的性格当然有其基因的一部分,但环境也起着某种催化作用。我们还是从他自己的作品来看楚国的文化。楚国人不仅迷信,而且相信迷信。请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迷信的人不一定相信,儒家的文化也有迷信,但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更多是统治者的需要,但楚国人讲迷信那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招魂》有人说是宋玉所作,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屈原的作品,但具体给谁招魂,作品没有交代,作者更关心的是如何招魂?关于死亡,现代医学认为脑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先秦时期的人们也有类似的看法,当一个人心脏骤然停止,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招魂,除非魂没有被召回,才可以宣布人的死亡。如果魂被召回,儒家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即“死而复生”。

招魂属于技术活,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干,在楚国负责招魂的叫“巫”,他们招魂的一套程序称之为“术”,“巫”男女都有。这里非常有意思的是招魂人要喊死者的名字,但天子的名字没有人能直接喊,所以从巫术的角度看天子是唯一没有复生机会的人。

在《招魂》中,我们看到巫有自己的一套专业的说辞,这就是《招魂》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某某人的魂,别瞎跑,赶紧回来,东西南北中哪也不能去,因为这些地方都有一些獠牙的怪物等着吃你的魂了。

巫手里都拿着一个竹笼,里面放着死者的衣服,衣服的作用是当魂回来后压住他,否则他就会身不由己地跑掉。笼子非常高级,可以说是当时国际贸易的结果,框架是秦国制造,线是齐国制造,罩是郑国制等等。巫师会不停地喊着“魂兮归来”,整个过程楚国人都信以为真。儒家虽然也有类似的做法,但主要是作为葬礼的一部分,关键在于“礼”,很少有人会相信魂真的会回来。

其实,巫师的做法和现代医学对心脏骤停的人实施电击的原理差不多,就是激发濒死之人的求生意志,只是方法不同。从这个角度看,迷信对信的人真不是迷信。我们虽也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却抱着的是侥幸心态。

《招魂》的结尾特别吊诡,可能和我们的文化思维习惯有关,前面巫师折腾了很久,铺垫的规格极为高档,但最后却是一段十分伤感的抒情。前面弄得特别高大上,我们以为招魂的目的就是无论如何最好将魂招回来,但结果前面的期待有多大,后面的失落就有多大。与其最后哀叹魂可能真的回不来了,前面瞎折腾什么呢?而且雇佣巫师的价格也不会太低吧!但楚国人就是信以为真,这不就是一根筋吗?

《招魂》尽管属于巫术的内容,但文采却十分美,并且使用的是诗歌体裁,更是为作品增色不少,诗本来就具有形式美,这也是《离骚》的魅力所在,尽管它非楚国文化的主旋律。

楚国的文化主旋律在屈原的《九歌》当中,它可以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巫师们为楚国九个不同的神鬼唱歌的总集。严格意义上说,它是歌而不是诗。诗是用来吟诵,歌是用来唱的,后来的词严格意义叫“填词”,在原有的曲上填词,并且唱出来,词属于听觉艺术,但诗不是。

在《九歌》中,我们会看到和周礼之下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人的生死和自己生前行善作恶没有关系,和自己如何巴结神鬼也没有关系,这种文化更像商朝的文化。商朝的国君不在乎德,他的合法性和他自身的能力与道德没有任何关系,所以现在看到商朝君主的排序是甲乙丙丁之类,而非周朝德文武之类的谥号。

周礼之下的人才看重道德,准确地说是“礼”,并且认为君主的合法性也在乎德,与之相关德高望重之人往往也是长寿之人。思维习惯有时候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就会一直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离骚》的伟大意义在于作者使用祭祀鬼神的修辞技巧和表达手法为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不仅在楚国的历史上,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算是少有的佳作。如果就其内容而言,屈原只是发泄个人的牢骚,但就其文学成就而言,或者说美德角度,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离骚,那就属于另外一回事。

文学原本就是形式之美,而所谓的纯文学就是强调大家再次关注它的形式之美,而《离骚》就属于形式之美的极品,这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在古人看来却在情理之中。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