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民国期间新文化对基督教的看法(十一)

1896年,李提摩太第一次和孙中山见面,孙感谢李在山西赈灾方面所作的贡献.不过就满人的统治二者产生了分歧,孙认为满人一无是处,但李认为满人也有杰出的人才,而汉人中也有败类。因此他劝孙不要进行太激进的革命,中国需要的是改革。后来,孙的恩师何启也劝他不要太激进,但依然没有成功

1900年,李提摩太再次见到孙中山,当时孙正忙于制定推翻清政府的计划,两人因意见不一分道扬镳。李提摩太认为关于中国的变革;一种是革命,另一种是改良。他不赞成革命是因为暴力容易带来可怕的后果,拔剑者必死于剑下。

1908年,慈禧和光绪去世,溥仪不过是一个三岁小孩,满人贵胄罢免汉人重臣袁世凯,结果革命迅速蔓延而无法被制止,很多无辜的百姓在战争中死去。最后,满清只好请袁世凯重新处理残局。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迅速从英国回来,他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三个月后,袁世凯答应孙促成清帝退位,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光荣革命”,袁世凯因此成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李提摩太认为,这是孙一生中走得最聪明的一步,他自己没有从政经验,而袁世凯当时是中国最具有经验的政治家。孙被任命为交通总长,在这个职位上他也毫无建树。

袁世凯上台后通过军事很快将一盘散沙聚到一起,为此袁世凯向外国借款,而这也成了孙抨击袁的借口,认为他违反了《宪法》。李提摩太劝告孙不要发表这样的言论,但孙坚持己见,最后孙再次踏上流放之路。

袁世凯称帝失败在于满足了自己的虚荣皇位,而非淹死在民众的唾骂声中。当时,大多数人都十分感谢袁世凯,辛亥革命不久后他就邀请改良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回来,他俩都十分支持君主立宪,而非共和。虽然康有为拒绝任何职务,但梁启超担任了司法总长。

1913年,李提摩太在北京会见了梁启超。李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很失望,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混乱的局面在于人的野心和贪婪,但不是满人的野心和贪婪,而是汉人。这种局面阻碍了在中国建立一种合理的教育制度,甚至有人开始宣称,宗教是人类最不需要的东西,这种思想对后来的新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

新文化一方面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另一方面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他们对基督教的看法大致有四种;

第一否定论,认为基督教反科学,反理性,靠着基督教无法认识世界,从进化论的观点看是倒退的迷信。

第二取代论,这是蔡元培的观点,他于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文章“美育代宗教”,人懂得美学或者说如何欣赏美,就可以取代宗教;另一代表人物胡适,提出人生三不朽来取代灵魂不朽,“立德(道德)、立功(功名)、立言(著书立说)”。

第三选取论,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在文中他肯定了基督教的一些价值观,比如;博爱、牺牲精神、宽恕,这都是中国人及其需要的,但是他却放弃了圣经中记载的超自然的神迹奇事,他选取的是基督教精神。

第四二元论,这个影响最大,尤其在知识分子中,他们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各有各的范围,彼此都不应该也不能越权,代表人梁溯溟,他认为宗教探讨的是伦理范围,而科学是追求客观真理,这是今天所谓的唯心与唯物的开始。这种观点比较“温和”,大家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知识分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尊重你的信仰,而且人也应该有信仰,但我相信科学”。换句说,虽然他们好像是有神论,但是实际只是停留在“论”上,对于神他们并不相信。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非常巨大,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界的分界线,从此基督教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小,因为他们的口号是只要德(民主)先生与赛(科学)先生,所以福音在中国知识分子面前几乎寸步难行。新文化运动对基督教的攻击也非常彻底,他们的动机非常明确,头脑却异常的冷静,言语温和但非常坚定,尤其二元论的看法迅速占领了中国最前沿的阵地,即知识分子。

基督徒需要立场坚定,一定要阐明圣经的权威性,基督教的客观性,破除知识分子理性上的障碍,不一定使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信仰,但要表明信仰的合理性。理性总是无法得到满足,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马上形成,同时我们也要尊重理性,否则信仰容易陷入迷信和异端,个人的见证与理性要平衡。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