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 10 月, 2024
spot_img

寻找《通问报》

《通问报》这份清末民国报刊,在那个年代发行量和销量都挺可观的。中华大地的东南西北中,乃至南洋、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亚洲国家的教务事工也会报道,甚至还对外发行英文版,可见其影响力。


令我十分在意这份报刊的起点,就是笔者搜集到大量的李司提文和李约翰两人的文章的时候。他们二人的写的报道文字,基本发在这份报刊中。很长一段时间内,《通问报》都是一周出版一次,算是一份妥妥的周刊了。


后来在查韩杰的资料时,发现他说他在未加入安息日会前,曾是《通问报》的一名专门记录当地事工情形,并撰文介绍的人。像韩杰这样的专门供稿的人,想必非常的多,该报编辑也常在报刊首页记述了稿件拥挤的情况。


韩杰加入安息日会后,也是《末世牧声》的地方供稿人之一,算是文字服侍员。


笔者在《通问报》里,也看到许多西南地区的传道者的文章。他们记录的每一个小的故事,分享的每一个感动,都有助于我们更加的了解他们和他们生活的地区。


李司提文和李约翰就更是如此了。两人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是昭通一带循道公会的得力同工之一,自然也撰写了许多的文章描述该地的事工情形。而这些文章,就是我们今日了解西南地区事工的有力资料。


近日在查阅收藏有《通问报》的数据库时,发现不同的网络资源数据库收录的程度都有所不同。有的文章可能在那个数据库里没有,但是在另外的数据库里就可以看到。所以,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来回的阅读,才能搜集到更多的资料。比如之前笔者看到了约80篇有关李司提文写的文章,现在在另外一个数据库里,又找到了其他的文章,补充了之前搜集的不足。


只能说,在资料的搜集方面,如果足够认真,那么总会有不断的新材料能得以发现的。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内容可能早已经被销毁了,再也找不到了。但是,作用一切的手段,尽量占有个人能找到看到的资料,是非常必要的。记得某位历史学者曾远赴某国复制了一大批历史档案资料,后来这批档案又被封存起来了,难以得见。而获得这批丰富档案的那位历史学家,凭借着这批档案,成为了某一个历史研究领域里的世界知名学者。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顶级,但拥有越多的资料,则对自己越有利,对于过去的历史,自己也能了解的更多一些。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