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现代医学来华的外国医生中,有耳熟能详的白求恩、柯棣华和马海德等人;其实有很多的医疗传教士,他们在华的时间及影响是不亚于这些“大咖”,譬喻始终没被忘却的格兰丁医生。
1876年11月25日,莉莲·玛丽·格兰丁(Lilian Mary Grandin)出生在英属英吉利海峡群岛中最大的泽西岛圣赫里埃教区的一户虔诚基督徒家庭,共有6个兄弟姊妹,她在就读泽西女子中学时加入了教会。
格兰丁来中国前的照片
1899年,格兰丁的两个哥哥因病相继去世,这样促使她立下了学医的志向。在父母的支持下,她考入爱丁堡金巴拉大学医学部,攻读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等多门科目,1904年获得行医资格,成为泽西第一位女医生。此后,又在牙科、眼科和热带病学上有所深造,分别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格兰丁出生地
1906年1月11日,格兰丁放弃了原本舒适的生活,以医疗传教士的身份搭乘爱丽丝公主号从英国南安普顿港启航,历尽数月后,终于在5月22日抵达上海。
空中俯瞰的南安普顿港
在宁波循道会总部期间,格兰丁得知云贵高原的昭通非常需要医生,她从上海乘船到四川的重庆,改骑马在匪盗出没的崎岖山路颠簸了3个多月,终于到达了昭通,早已衣衫褴褛、浑身泥土、好像乞丐的格兰丁受到了先期到达的福滇医院沙文医生的热情接待。
1976年格兰丁的第1张邮票上,印着格兰丁肖像和标有她从上海到云南昭通行程的中国东南部地图
格兰丁作为昭通唯一受过近代医学教育的高级医生,同沙文博士、韩登医生一道在昭通、威宁、凉山、曲靖和宜宾等地设立了多处民众诊所,收留无家可归的麻风病人,创建了云南第一间麻风病院。
格兰丁与同事在昭通东城门口
格兰丁将英国引进疫苗接种技术,在这座海拔6,000英尺的乌蒙山区古城里免费推广接种牛痘疫苗,有效控制了这个中国最偏远落后地区的天花传播,由于她是当地唯一接受过高等医学教育的临床医生,因此首当其中的传授医术,培训助产、护理人员。
格兰丁在苗族地区为儿童接种疫苗
1912年,在一次假期中,格兰丁和著名记者爱德温•丁乐梅结婚。丁格勒是《徒步穿越中国》和《中国的革命》的作者,他们二人正是在穿越中国的旅程中相识的。婚后,格兰丁曾在杭州、温州和上海等地临时作医生,她还帮助丈夫完成了《中国地图及地理词典》的编纂。
格兰丁丈夫丁乐梅(1881-1972)
1916年,格兰丁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应召回国做战地医生,战后,她又一次远渡重洋,于1920年底辗转回到久别的昭通,继续穿梭在乌蒙山区为人民服务。
1976年格兰丁的第3张邮票上,格兰丁骑马行走在重庆通往昭通的崎岖山路上
1924年乌蒙山区流行斑疹伤寒,11月,她写信告诉妹妹此事,并称她的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英国后裔玛丽安·海克斯夫人(医院护士长)于10月死于此病。面对肆虐的疫情、人手的紧缺格兰丁义无反顾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救治之中,过度的劳累和当地恶劣的环境,又因大量接触传染病患者,不幸自己也被感染,一病不起、经救治无效,于12月5日安息主怀,享年48岁。
昭通福滇医院(今第一人民医院)
格兰丁安葬那天,送殡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长度不止十里,昭通人民几乎是倾城而出,来送别这一位没有留下财产、后代的医疗传教士,凤凰山上的墓碑上镌刻的碑文“人民爱戴的医生(A Physician Bloved)”是对她最好的褒奖。
凤凰山上格兰丁的墓地
1976年11月25日,英属泽西岛邮政为了纪念格兰丁诞生100周年,发行了《格兰丁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将这位伟大的医疗女传教士永远定格在了方寸邮票上。第4枚邮票上,格兰丁身穿白大褂,颈挂听诊器,怀抱婴儿,身后背景是几个乌蒙山区少数民族居民剪影,形象地传达出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医生在昭通救死扶伤的邮票主题。
1976年格兰丁的第4张邮票
1999年发行的《世界医学邮票大观》中,详细地将格兰丁来华传教的这段动人故事记录其间,表达了中英人民对格兰丁医生的怀念,在当年世界邮展上该书荣获金奖。
世界医学邮票大观
2007年,昭通教会的一些基督徒根据昭通市博物馆馆长杨馨女士于1999年9月 在一建筑工地中先后找到的九块零碎墓碑信息,在凤凰山重新将格兰丁医生的墓地修缮一新。
笔者在格兰丁墓前寻访留影
若有奉献可按住
下面本微信专用二维码
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为本寻访传教士足迹平台奉献
—欢迎转发–
(不做传教士、可做传教事)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 3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