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61号的河北医科大学,其办学时间可以追溯至1894年的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是当时中国第一所自主创办的西医医院,距今已有127年的悠久历史。
1879年2月,29岁的医疗传教士马根济(约翰·肯尼思·麦肯齐)被英国基督教伦敦派遣来津担任英国早期创办的基督教伦敦会医院的院长。因医院条件差,马根济曾呈文当时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恳请改善医院条件,创办西医医学馆,培训清廷召回留美归国学生。
马根济医生(1850-1888)
1879年8月,适逢李鸿章莫氏患半身不遂,经中医治疗无效,后经马根济用西医治疗,月余痊愈。李对西医学产生了极大兴趣,先在天津大王庙修建医院,后又迁至紫竹林后海大道,在原基督教伦敦会医院基础上,扩建新医院,共募捐六千两,李自捐四千两,作为建院资金。据出土的《纪念施医养病院》碑文记载:该院于光绪已卯年(1879年)动工兴建,至光绪庚辰年(1880年)新医院落成,称施医养病院,又称总督医院。
存放天津博物馆的施医院纪念碑
1881年12月15日,由马根济主持的北洋医学馆(英文名称为总督医院附属医学堂)在“伦敦会施医院”开学,第一次招收了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林联辉等8名学生,由马根济和英美驻津军医共同担任医学馆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以实用性为主,把当时社会流行且中医较难医治的疾病作为临床教学的重点,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西医高等教育。
伦敦会施医院
1885年第一届6名毕业生中,他们分别是第一批留美生何廷良,第三批留美生曹茂祥和第四批留美生林联辉、金大廷、李汝金与周传谔。2名高才生留校任教,其余4人被分配到陆军和海军任职。
北洋医学堂师生合影
1888年,马根济病逝,伦敦会收买了天津西医医学馆和总督医院,李鸿章便开始筹划创建更大规模的西式医院。1893年,李鸿章又委派法国军医梅尼在原“医学馆”的基础上筹建北洋医学堂,这就是河北医科大学的前身。
北洋医学堂的旧照
1894年6月,李鸿章让天津海关使用本地官商捐的款项创办了当时中国第一所自主创办的西医医院“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天津西医医学馆同时并入该院,成为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附设的西医学堂,马根济的学生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的林联辉担任该学堂的首任华人院长,聘请英国医官欧士敦等著名医师担任学校的教师,并按照当时西方医学院的标准来设置医学课程。
林联辉
1900年因义和团事件学堂暂时关闭。1902年,袁世凯使其恢复办学并更名为“北洋海军医学堂”,又称“北洋海军医院学校”,该医学堂的毕业生多为军医。
袁世凯(1859.9.16-1916.6.6)
1913年,北洋海军医学堂改名为“直隶医学专门学校”,经亨咸任该学校校长。1914年,该校新建楼房及解剖室。1915年9月,中华民国直隶省政府在保定建立了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15年10月,天津原校址收为中华民国海军部管辖,并改名为“海军军医学校”。
1910年的北洋医学馆
1930年,该学校因经费不足停办。1933年,该校附属医院相继停办,该校原址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 de Takou)(今大沽北路),现址为天津市口腔医院。
现天津市口腔医院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被迫停办。1946年1月复校招生。1949年4月更名为河北医学院。1958年学校由保定迁至石家庄。
1958年新建的河北医学院大门
1995年5月,根据河北省政府决定,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为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校徽
2013年4月18日,根据教育部教发函批示,原河北中医学院部分恢复独立建制。河北中医学院分离后,学校仍称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若有奉献可按住
下面本微信专用二维码
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为本寻访传教士足迹平台奉献
–欢迎转发—
(不做传教士、可做传教事)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 3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