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

小引:旧址位于北京东城区朝阳门附近的华文学校,其创建到结束有39年的历史由英国教会所创办,学校出色的中文教育,吸引了大量来华的外交官、传教士、军人、其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有费正清、史迪威、包瑞德、韦慕庭、拉铁摩尔、恒石安等人员。

 

1910年,英国伦敦会倡议,在北京开办一所供来华传教士进行汉语培训的专门学校。筹办当年入学学生有26人,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瑞思义博士(W·Hopkyn Rees)担任临时校长,但不久瑞思义归国,筹办任务转交给了北京基督教青年会。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东单北大街青年会大楼

 

1913年,华北协和语言学校(The North China Union Language School)租用灯市口大街路南85号正式成立,学校由在京的美国公理会、长老会、青年会等12个基督教组织共同管理,运转经费多来自学生的学费、差会及合作组织的捐赠,以及各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等资助。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灯市口公理会旧址

 

1916年夏,学校董事会邀请北京青年会干事裴德士(William·B·Pettus)执掌校务,专职负责该校的教务工作,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教育事业,5年间在北京的外国人有1000人左右,来校的学生达857人,674人为美籍、129人为英籍、其他54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裴德士(1880-1959)


1925年夏,华北协和语言学校与燕京大学合作,更名为“燕京华文学校”(Yenching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作为燕大下属的独立学院而存在,办学重心也从单纯面向传教士汉语教育,向中国学研究中心转变;课程中除汉语教学外,增添了所谓“高级课程”,讲授中国哲学、文学、历史、美术、宗教等科目。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主楼


1925年秋,在裴德士等人多方筹备,由洛克菲勒中心基金会等组织出资30万美元,在朝阳门内九爷府以西东四头条五号购地26亩,兴建的美式校园落成,校舍及教员别墅在内有15幢钢筋水泥建筑,硬件设施在当时堪称一流。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华文学校规划图

 

1926年,华文学校出版的校刊《The New Mandarin》中写道:“校园建在清代宜公主的前花园遗址上,但是,现代化的学院展现了一派新的气息。校舍是砖瓦结构的现代建筑,具有先进的防火设施,中央供暖、三层高的教学主楼,两翼是与厨房相连的宿舍,三栋别墅是该校外籍教师的住所,主楼里有演讲报告厅、自习室、教室、图书馆和办公室。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华文学校主楼今貌


1928年4月,受北伐战争和资金管理方面争议的影响,华文学校与燕京大学的合作办学结束。1928年底,裴德士回到美国经过多方游走,在美国成立了“华文学校北美协会”与“加州华文学校基金会”,对办学提供资金支持。这一阶段中,华文学校与加州各大学的合作,使其成为加州各大学派遣师生来华考察、学习、了解、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基地。数年间,学校的英文名称多有变动,但中文校名基本沿用“华文学校”的名称。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礼堂(二楼视角)


1931年6月5日,加州大学在中国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华文学校可以授予“文科硕士学位”的资质。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大门


1940年出版的《图书学大辞典》中的记录,截至1933年5月,图书馆内藏书数量已达24933册,其内容横跨中西,堪称当时涉及中国研究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门类涵盖史地、政治、文学、风俗、美术考古等多方面,形式除中西书籍、期刊杂志外,更有经卷书画、照片影像等。同时,该图书馆还向校外人士开放,根据借阅记录,校外学者所占比例可达十分之三。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图书馆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裴德士刚好在美国,在北京行使代理校长职权的是海斯(John Hayes)和其他董事,日军派青年基督教会接管学校后,校园内的主楼为日本文教省主办、由日本驻华大使馆领导的“中央日本语学院”使用,宿舍及别墅则被冈村宁次司令部军官占用。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别墅


1942年1月,华文学校正式落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裴德士通过美国驻华大使馆、领事馆、美国国务院等官方机构,将一批中国教师辗转请到美国任教。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19318月,拍摄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的合影,左起梅兰芳、马尔智、齐如山、傅芸子、傅惜华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因战争对校园环境及藏书的影响不大,学校得以继续办学,1946年10月,复校后的第一个学期芳亨利被任命为校长,顶替裴德士的校长工作,直至1948年12月14日离京返美,11月,在册学生125名,只有剩下25人继续坚持在校学习。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学生宿舍内景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原文化部的前身“华北人民政府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与当时实际管理校园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签订租约,租用校舍办公。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教室之一

 

2012年7月1日,徐书墨编著的《华文学院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华文学院研究》


若有奉献可按住

下面本微信专用二维码

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为本寻访传教士足迹平台奉献

北京华文学校|中国学家的摇篮

 

–欢迎转发–

 

不做传教士、可做传教事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 32737


所属主题
寻访传教士的足迹
寻访传教士的足迹
寻找过去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造的教堂、创办的医院、开设的学校以及安葬在中国的坟墓。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