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论文名称 |
来源 |
发表年份 |
被引 |
下载 |
数据库 |
序号 |
东人达 |
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 |
中央民族大学 |
2003年 |
11 |
2503 |
博士 |
1 |
杨曦 |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内源发展研究——以贵州石门民族学校为例 |
西南大学 |
2007年 |
20 |
2068 |
博士 |
2 |
张霜 |
中央民族大学 |
2008年 |
22 |
3367 |
博士 |
3 |
|
苑青松 |
柏格理先前教育中课程经验研究 |
贵州师范大学 |
2008年 |
4 |
234 |
硕士 |
4 |
苑青松 |
唤醒与契合:言语生命的赋形——贵州石门坎言语教育的叙事研究 |
湖南师范大学 |
2011年 |
3 |
973 |
博士 |
5 |
郭宸利 |
多元族际信仰文化互动研究——以黔西北石门坎地区为个案 |
贵州民族大学 |
2012年 |
3 |
621 |
硕士 |
6 |
洪云 |
西方传教士与近代贵州(1861-1949) |
浙江大学 |
2013年 |
14 |
2614 |
博士 |
7 |
杜晓华 |
教会在石门坎的办学经验及现代启示——以课程设置及语文教材教法为中心 |
贵州师范大学 |
2014年 |
7 |
163 |
硕士 |
8 |
罗银新 |
多元视野中的石门坎教育——基于四本教育研究专著的反思性研究 |
中央民族大学 |
2015年 |
1 |
387 |
硕士 |
9 |
孙青 |
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柏格理多维形象研究 |
贵州大学 |
2015年 |
271 |
硕士 |
10 |
|
周蕾 |
近代贵州石门坎教育研究(1905-1949) |
福建师范大学 |
2016年 |
148 |
硕士 |
11 |
|
刘义恩 |
吉林大学 |
2016年 |
1 |
304 |
硕士 |
12 |
|
田静 |
《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的选编研究 |
贵州师范大学 |
2019年 |
31 |
硕士 |
13 |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2020年4月25日统计。
这是我在中国知网查找的有关于贵州石门坎研究的硕博论文13篇,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8篇。其中有一些论文涉及到石门坎的篇数少,这里没有例举出来。表中论文,是二十一世纪20年以来有关于石门坎研究的比较重要的论文,由表中可知,主要研究可分为对石门坎教育研究和对于石门坎历史、民族的研究。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关于石门坎的硕博研究论文才开始出现,最早的一篇石门坎研究于2003年发表,作者东人达,是研究石门坎最早的学者之一。最近研究石门坎的论文是2019年的贵州师范大学田静的硕士论文,该文研究的是朱焕章先生编写的平民千字课。
“石门坎研究”内容包括很多,囊括了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学科。只要有关于石门坎的基督教研究、传教士研究、教育研究、石门坎苗族研究等,都可以算是石门坎研究里的一部分。石门坎这一地区,吸引了无数基督徒对他的“朝圣”,吸引了无数的社会人士对他的研究和关注。这里是一个思想碰撞的地方,是一个文化相遇、文化相融的地方,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地方。以往有人把清末民国时期的石门坎当成是大花苗的民族复兴阶段,我认为不恰当。所谓复兴,他们强调的是大花苗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清末民国时期的石门坎,所谓的“复兴”传统文化不是正解,在这段时期里,苗族是改变自己,融入世界文明之中,去除自己的愚昧。自二十世纪开始,川滇黔边苗族迎来的是长久文化的一个改变,尤其是石门坎,迎来的是一个开放的、文明的转型。尽管这个转型在1949年后失败,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值得我们去深思。
此外,在这里还要提及两篇石门坎研究中的重要博士论文,由于他们完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故而在表中没有列出。第一篇是1997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作者是游建西(已故),苗族人,师从大陆有名的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此论文第四章“苗族巫文化对新教文化的接触、吸纳及变化”专门论及石门坎,对于石门坎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和参考价值。游建西一书1997年已出版,可以找来看看。
第二篇博士论文是香港中文大学张慧真的《教育与族群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的个案研究(1900-1949)》一文,此文是1999年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作者写作时是用英文写成。该文2009年在大陆出版了简体版。
对于石门坎研究有兴趣的朋友们,建议大学可以多搜集一下港台地区的期刊、硕博论文及专著,这样有待于了解更全面的石门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