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可以是所有人的节日。为什么呢?儿童自然名正言顺,可哪个大人不曾是儿童呢!那么,儿童们顺理成章过节,咱大人也搭着孩子的顺风车,一起在追忆中打开“童年卡”吧。
真的很是怀念小时候的“六一儿童节”,那是贫瘠土地上的大丽花,是偏僻乡村的大日子,是农村学生娃的校园大年。
儿童节的风,从五月份就刮着了,在娃娃们的心上挠痒痒。可日子倒不紧不慢,慢条斯理踱到这一天。孩子们穿着干净的衣裳,早早到了学校,在班级里等着老师。
天气一定是晴空万里(记忆中就是的),上半场一定是集合,给新入队的同学戴红领巾,要唱“接班人”的歌,会发奖状,还有广播操比赛……下半场的活动是游戏和竞赛:猜谜语、查字典、钓鱼(瓶子)……获胜都有奖品呢!
然而,这个洋溢着快乐的国际儿童节的诞生,却是与二战期间一次悲惨的屠杀有关。
1938年,曾任纳粹德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的海德里希走马上任,负责掌管捷克摩拉维亚地区。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曾经策划屠杀了数以十万计的犹太人。到任后,他就开启了残酷镇压捷克爱国人士的模式,枪杀了四百多人。
1942年5月,流亡在英国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组织和安排了针对海德里希的暗杀计划,派伞兵从英国降落。在当地战友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得到了海德里希的活动计划,在海德里希从郊区别墅驶往市中心的途中将其暗杀。
消息传到纳粹德国,引起强烈反响。希特勒指示要对捷克人展开疯狂的报复行动。他们利用一封来历不明的信件,咬定布拉格郊区利迪策村的村民支持了暗杀活动。
1942年6月4日,盖世太保包围了村子,并开始大肆搜捕。1942年6月9日,他们把173个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集中到村长霍拉克的院子中,并于次日全部杀害。村里的母亲和孩子们被强行拆散,分别送往集中营。
随后纳粹放火烧毁整座村庄,将其夷为平地,连教堂、学校,甚至坟墓也不放过。他们要让利迪策从地图上和实地上都彻底消失掉。既为了报复,也为了掩盖他们滥杀无辜者的罪迹。
只有少数在襁褓中的婴儿幸免于难,但他们被送到了德国人的家庭,由德国人收养和接受日尔曼化教育。战后,当利迪策的妇女们从不同的集中营回到村子,才发现他们的孩子不是被纳粹残害,就是已经失踪而无法找回。最后,只有17名当年襁褓中被送走的儿童被找回,这些孩子大多已经只会讲德语而不会捷克语了。
1942年6月12日,利迪策惨案的消息刚一传开,美国依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就宣布改名叫利迪策。一个月后,墨西哥首都附近的圣何罗尼莫也改名为利迪策(2006年,这里已经发展成为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巴西、委内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庄,以及其他地方的广场、街道,甚至女孩的名字,都开始叫利迪策。为了让这些获得自由的利迪策妇女和孩子们重返家园,自1948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国的志愿者,在这片废墟旁边建设起崭新的利迪策村。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执委会会议。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利迪策村屠杀时的6月的第一天,即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或七天。
呵护孩童,是人对生命的起码尊重。当发生灾难时,人们总会自发地保护孩子,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共识。反之,对于伤害孩子的事件,总会激起民众的义愤。
最近网上看到一则视频,5月23日,四川绵阳一条街道上,几个小孩在一家茶楼门口玩耍。茶楼玻璃门突然从外倒下,站在旁边的蒋艳女士看到后,来不及考虑,就用手去挡,由于门太重,她瞬间被砸倒在地,随后送医。
正是她的伸手支撑,给了门下孩子逃生的机会。事后她回忆当时情景,尽管她的两个小孩都不在门下,但作为母亲的本能,不假思索出手相救,只希望“我应该可以撑住一点,不能砸倒孩子”。
然而,现实中仍然有不少对孩子造成或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家庭中的二手烟、负面情绪、家庭矛盾、不当教育等,学校的过重课业、过度妥协、校园霸凌等,社会的物质至上、拐卖儿童、吸毒贩毒等。孩子身处于一个充斥着诱惑和危险的时代,物质上越来越丰富,而精神世界越来越狭小,太需要成人正确和勇敢的爱,为他们护航。
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圣经箴言书里有:“教养儿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孩子,愿你被善待,而不是被溺爱;愿你得到帮助,而不是遭遇禁锢;愿你得到爱,也学会爱;愿你走遍天下,也心怀天下。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