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下你的石头,
相信宽恕的力量!
2021.10.02
作者/如斯
柴静说:“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
卢安克答:“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这段话记录在柴静的《看见》中,特别能够体现柴静采访的成功之处:不装腔作势,常以真实面对。书中随处可见她的率性表达和真诚反思,这是最打动采访对象和读者的,正像她说的,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在人眼中,那些强大的人,优秀的人,往往不容易被看到弱点。注意,是不容易被看到弱点,不是没有弱点。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这话人们都知道。但是,实际上越是优秀的人,身边的人往往越不能接受这种人的弱点。
是一个人,就有弱点,这是常识。然而,以求全责备的态度对待人的现象,还是挺多的。
上海有个会背诗的小神童叫冯子一,在他的成长环境中,高要求高标准,硬策略硬方法,使他不但能背上千首古诗,还是语数英等学科全面发展的3A选手,拥有学校电台台长等其他孩子梦寐以求的荣誉。但不允许犯错的惩罚式教育,让他不快乐。十岁时,他在一场题为《我不想做神童》的演讲中坦言:“我们也有做错事想被原谅的时候,也有考试考不好想被家长摸摸头的时候……”道出了多少优秀孩子的心声。
原谅和安慰,有拼接破碎的力量。
我因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而伤了人,当知道时,那一刻我的脑袋里会“轰”地一声,碎得脑浆四溅,恨自己那么没脑没心……
倘若对方的表现是天高云淡的一笑而过,我那五花大绑的心,渐渐松了,慢慢恢复了血色,再然后活了过来;进而心里更觉得亏欠,更加钦佩,升腾起对他(她)强大的敬意,心中暗暗发愿今后好好对他(她)。
倘若对方是一付得理不饶人的架势,我起先会因为理亏而噤声,渐渐地,随着他(她)的追讨,那浓得伸手不见五指的歉意就淡了,再散了。等歉意退场,愤怒揭竿而起,上台回击,弄得两败俱伤,撕裂得很大。
再倘若,对方不做任何回击,默默转身,留下我原地难堪懊悔、气恼不已:“几十岁的人了,还这样,还这样!我怎么这么蠢!”如果对方一直闷头黑脸、冷若冰霜,我心里就此横了一座山,自己没有勇气翻过去道歉。
如果事后一段时间,对方旧事重提,小话不暴怒却像小刀,左一下右一下拉我,给人凌迟却不取命。我那个难堪和羞耻、压抑和愤怒,真是此起彼伏。逐渐的,起初的悔意因为被羞辱而变了性质,成了怨怼,对对方的不痛快不磊落爱记仇产生七七八八的指控:有话当面说嘛,当时你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呀,你这过后找帐是因为当时脑子没反应过来吗……
人生的重点不是问责和出气,而是解决问题,建立关系,塑造人。看看,哪种表现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关系的恢复和重建、人心的塑造呢?
说人无完人,真的,不要忘了这个常识。把它也放在咱身边的标杆式人物、权威型人物、长辈、领导等等身上,他们也会犯错,也需要被原谅被接纳。
回到两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某天,耶稣正在会堂里分享信息,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抓的女人来,试探耶稣:“夫子,这妇人是正在行淫之时被拿的。……。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耶稣不说话,在地上划字。于是他们一再问,非要耶稣表态。耶稣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说完又弯腰划字去了。亢奋的人群渐渐无声,从老到小一个个走出去了。喧嚣散尽,殿里只有耶稣和这个惊魂未定的女人,“只剩下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同情”。下面的谈话,成为一场关乎宽恕的对话:
“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
“主啊,没有。”
“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耶稣是这里唯一真正有权力举起石头的,有定罪的权柄却不定罪。他未容忍她的罪,是赦免她的罪,并呼唤悔改:“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宽恕,有突破黑暗的无边力量。
我们常用有限的经验、知识、理论,和一些看似正确的说法、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评价他人的是非对错,指点别人的语言行为。殊不知,没有一个义人,还是放下手里的石头,多一些体恤,多一些等待,相信宽恕的力量!
君着一抹凝视
还您一份宁静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