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小语
当人们致力于探索如何挣脱通往精神自由的束缚,并为之付出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时,一个悲弱的声音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连肉体的束缚都还没有解除……这一幕发生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发生在现代化摩天大厦的一隅,发生在华丽光鲜表层几厘米之下的非虚构……
电影剧照
《盲山》之“盲”与“茫”
盲山
作者:以琳
因徐州被拴狗链的八孩母亲事件,跟风看了电影《盲山》,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老片。
回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发生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身上的悲剧,在当时就引发过社会的广泛关注,或许还有对大学教育某些方面缺失的思考和弥补。很不幸的是,过去了三十多年,今天这些悲剧依然在不断上演,而且并非个案。前两天刚看到赫兹的公号文章:《被拴狗链的八孩母亲》与《徐州人口拐卖史》|7000字调查手记。在阅读了相关资料共计近40万字,看到了无数触目惊心的案例后,赫兹在文章最后引用曾在苏北为官的清朝思想家魏源的话:“土地荒芜,民惰而好斗,习于抢劫,故该地素称难治。”,就苏北地区人口拐卖案例高发的原因指向了黄泛区只顾眼前,不思久长,无法建立恒常稳定的价值观所致。
《盲山》这部影片反映的是同样的问题,我想《盲山》这个片名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它的主旨。
《盲山》之“盲”并不仅仅指文盲、法盲,它更深层次的所指乃是对生命本体价值之“盲”,而这种“盲”未必是教育所能扫除的。譬如片中那个文盲村里唯一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村学教师黄德成,他利用知识的伪装骗取受害大学生白春梅的信任,假意答应帮助她逃跑,但却玩弄她的感情,事情败露后以钱赔罪,并借此脱身离开了他自己也视为野蛮之地的家乡……教育只是扫了他的文之“盲”,却并没有能够扫除他的生之“盲”。
就法盲的层面来说,也未必仅仅只是不懂法。片中的执法警察面对全村法盲百姓的围堵攻击时,依旧不能如愿解救受害人白春梅。而厮打中愤怒的大学生白春梅也在一怒之下抡起了菜刀,影片在此戛然而止,可谓意味深长。懂法的输给了法盲,执法的照样输给了法盲!
更有一个细节颇值得我们深思。白春梅拿着用自己的身体借来的四十块钱终于逃到镇上,已经搭上了去县城的班车,却被追来的村民拦截,当街殴打带了回去,期间停下车来的班车司机,以及循声赶来的执勤民警,都被一句话搪塞了过去,那就是:她是我老婆!
在中国的文化中,夫妻矛盾那是家务事,而“清官难断家务事”则是法律疏漏的正当理由。说到这里就不由得想起国外的法律和民众的法律意识,家里的孩子不敢任其久哭,家里的老人不敢任其在屋外久坐,因为邻居看到听到,都有可能被误以为发生了虐待老人儿童的事件,警察会很快找上门来,这种法律意识建基于对生命本体独立性的维护。一个人,无论他/她的年龄有多小,无论他/她和施暴人之间有着怎样亲密的关系,他/她都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一个独立的自然人所应拥有的基本生存权,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体权利,而基于基督教价值观的法律体系给予了这种权利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而我们的文化,更看重家国的整体权利,在这种家国至上的价值观体系下,蹂躏个体的权利与价值便可以堂而皇之。这也许是更深层次上的“盲”,而这种“盲”所导向的必然是“茫”,一种对生命本体价值与意义的迷茫,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迷茫。
苏北黄泛区的人们迷茫于不可知的未来,更迷茫于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知,因此他们专注于当下的放肆,把它凌驾于一切价值之上,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跌落于尘埃深处。也许,人生悲剧莫大于此了!
一首七律感而记之!
读赫兹《被拴狗链的八孩母亲》与《徐州人口拐卖史》|7000字调查手记
有感
零落非因花褪色,文明史载几荒唐。
若容罪恶欺枝老,便有妖魔掘地猖。
昔日玫瑰瑰宝折,今时盛世世心凉。
黄河到此无良泛,谁可替民公义张?
END
图片来自网络
以琳,原名王湛,字文渊。1970年4月生人。居湖南岳阳洞庭湖畔,捉花间几个音符,翻湖上半页闲书。
华山论剑,原名孙超雄。1959年生人。乃旅居维也纳一介布衣。顶,在似谢非谢之际,诗,夹半文半白之间。
声明
本栏目所发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已委托维权骑士全网维权。如未经授权用作它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精彩回顾
无风波自拍,有雨伞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