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
诗意栖息地的逝去
——读皮特·布鲁克史密斯《未来的灾难》
作者:以琳 播讲:海边
编者按
阅读的高度决定精神的高度。我刊《夜读拾珍》栏目,力求以神性的光照、人文的关怀,立足于广阔的视野,回望历史、畅想未来、关照当下。推介美好的文字,交流阅读的收获与感悟。与广大读者一起构筑丰盛而具有生命活力的精神高度。
本期为大家介绍一部意外发现的图书:皮特·布鲁克史密斯所著《未来的灾难》。作者以专业的科学态度、广阔的人类命运视角,为我们深度揭秘人类历史上各种病毒瘟疫灾难后面的本质原因,也带我们思考如何面对未来会愈演愈烈的超级灾难。触目惊心的同时透露着一丝转机,然而,人类可以抓住吗?我们可以抓住吗?
以琳
第006期
诗意栖息地的逝去
——读皮特·布鲁克史密斯《未来的灾难》
作者:以 琳
整理旧书,竟然发现还有这本书,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买的了,可见之前并未引起关注。只是此刻,身处大疫之境,单此书名就已吊足胃口。
作者皮特·布鲁克史密斯,本人并非科学家,但他的作品和兴趣却大多与科学有关,而且颇为专业。曾参与《拉鲁斯科技百科全书》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撰。任《读者文摘》“探索未知”栏目的顾问。还编了两套非常成功的系列丛书《未解之谜》和《乡村生活》。
这本书也是一如既往的专业。作者从专业的微生物学角度详细地剖析了人类历史上几种致命的瘟疫病毒,如同把一场又一场微生物对人类的攻击战放大在显微镜下,读来毛骨悚然。但他又不止于微观世界的再现,他同时将视野扩大至整个人类历史,并据此向人类的未来敲响了警钟。其中有两个观点,我觉得对今天身处大疫的我们很有启发。
一,瘟疫病毒其实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尤其是超级病毒。医学的发展一次次地攻克了病毒,但同时也催生了更厉害的病毒。作者详述了人类发现抗生素的过程,以及它在与瘟疫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强大攻势。但同时,病毒产生的耐药性促使医生们使用更大剂量的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副作用也日渐突出,最终,也许在人类和病毒斗争的拉锯战中最后被摧毁的,很可能会是前者。
二,人类不但自己造就了貌似天灾的瘟疫,更在瘟疫之中和之后,将一切人祸暴露无遗。
历史上,霍乱及麻疹病毒在海洋生物中的大面积感染,都缘起于现代工业化产生的大量有机氯化物污染,同时又刺激大量藻类的疯狂蔓延,这些藻类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氧气,而且为霍乱病毒的变异提供了绝佳的温床。全球变暖也在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加快步伐,如今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接近地球生态崩溃的临界值。这会导致古老病毒的复活,也会随着迁徙的人群快速形成全球蔓延。同时,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随着雪线上移,使得疟疾、黄热病、登革热这样的热带传染病已经窥视到温带甚至亚寒带地区。飞机的空气置换与加热装置也成为病毒传播的绝佳环境。水库大坝成为了人类的灾难性工程,河水所蕴含的营养物质到不了下游,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人工肥料、杀虫剂、农药,而这些则正在大面积地毁掉地球土壤,最后不仅危胁人类粮食种植,更产生了许多死水区传染病。
生化武器的威胁则属于更荒谬也更恐怖的人类自我毁灭行为。它们易于生产,且低投入超高攻击性的特点使得这个世界如今几乎遍布人工超级病毒。最早的生物弹道导弹运用于1346年;特制的化学武器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早将化学科学的发明用于屠杀同类的是日本人。然而战后,对生物战发生兴趣的美国,没有对日本科学家的战争罪行提出诉讼,这是美国对他们专业知识来源的回报。1934年,英国也开始了对细菌武器的研究。二战期间扩张到极致的前苏联也在4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生物武器。虽然有118个国家在1972年签订了生物武器协约(BWC),但并没有提供如何检验签约国是否实际遵守了协议的方法,从而导致光荣诺言下的秘密战争。紧接着,皮特·布鲁克史密斯披露了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来揭开生化武器在正面战场、海湾问题、恐怖主义威胁,以及从这些地方被带回家的病毒爆发情况,读来触目惊心。
在作品最后,皮特·布鲁克史密斯提出一个问题:面对充满恐怖的未来,作为个体和集体的我们能做些什么,从而避免陷入这一系列的灾难之中。
在这里,皮特·布鲁克史密斯历数了政府间的相互指责、艾滋病与种族灭绝计划、行业中的替罪羊、如同新瘟疫般的种族冲突……
读到这里,就如同看到今天的场景,它们正在一幕幕地上演,方惊叹,其实这个充满恐怖的未来已然来临。所有这些,似乎都不能让我们在集体作为方面寄予厚望。唯一的出路只有转向我们自身。
然而个体生命要为了仅仅只是活着而付上的代价,也许就已经超出很多人的承受力,不仅是经济的,也是精神的。越来越高昂的医疗费支出成为必然,而瘟疫带来的经济倒退和停滞又堵上了很多人的经济来源。更令人忧虑的是,未知的不可控的疾病可能会在政府责任和公民个人责任之间的道德与立法的中间地带存在,这一点已现端倪。
这一切都为今天的我们提出一个严肃而紧迫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自己的生命负责。然而,这个责任需要极大的代价,停止对自然界的破坏、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劫后余生者回归没有空调,只能在蚊帐下睡觉的日子……无论如何,我们都将受苦。这种受苦的日子,也许会如《圣经·马太福音》24章所言,都只是一个开始。
所幸,耶稣在这一章重要的末后信息中,给人们看到一点亮光:“若不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人得救的;只是为选民,那日子必减少了。”这句话在一系列灾难性场景的描述中并不起眼,但它却是人类末后的出路所在,即,悔改归向真理!
天灾的背后往往都有人祸的影子。陷在大灾难里的人类各种曾经被掩藏的罪恶都一一曝光,这些罪恶让我们恨恶,让我们痛心,让我们绝望。但若细思,此时此境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纵然我们不曾是主犯,但也免不了做过从犯,纵然不是从犯,也曾以冷漠看客的身份放纵罪恶。即便是备受欺压的一族,若能拿起鞭子,残暴程度并不会比曾经的施暴者更逊色。人的罪性是在人类始祖犯罪离开上帝的一刻就深入骨髓的原罪,所以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但我们却有为世界、为国家、为城市、为有需要的每一个人,以及我们自己和家人祷告的责任。
历史上,亚伯拉罕为保罪恶之城所多玛与上帝讨价还价,直到自己都觉得不能再有更多要求了为止,虽然所多玛仍然被上帝的怒火所灭,但亚伯拉罕的祷告却蒙上帝悦纳。如果当时所多玛城内果然能有十个义人,上帝一定会收回祂的怒气。生于亡国之乱中的流泪先知耶利米,一生为国为城为民痛哭流泪祷告上帝,并劝诫被掳的百姓为自己居住的外邦城市祷告。上帝终究在异域使以色列民发展壮大,并历经两千多年顽强地保留自己的信仰和文化而得以最终复国,与这位早期流泪先知的祷告与劝诫不无关系。还有但以理、拔摩岛上的流放使徒约翰……他们都是在及其困难艰险的环境中为国为城为民守望祷告的人。
循着他们的心路历程,让今天深陷大灾难初始之时的我们,为这个依然顽梗悖逆的世界、为这罪恶滔天的国家与城市、为每一个尚不认识真理,使自己疲惫奔跑在一切虚无中的人们祷告。因为我们的祷告不是对着空气,而是向着唯一可以拯救我们脱离罪泽,并有能力使人类扭转命运的那位。
愿灾难成为转机,使浪子可以回家!我们诗意的栖息地不致逝去!
END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原创申明
本刊所有文字、音频、书法、印鉴、配图、logo设计、版面设计均为原创,受维权骑士维权保护,转载请加微信:wangzhan9277
征稿启事
我刊【夜读拾珍】栏目长期征集各类优质读后感、书评及听书稿。欢迎同喜读书的你分享精彩,交流思想。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义工团队
22 July 2020
主 编: |
以 琳 |
华山论剑 |
审评组: |
海 上 云 |
华山论剑 |
|
以 琳 |
|
音乐组: |
Josee-寜 |
Amber |
|
瑞 恩 |
李 子 虹 |
|
小 朱 |
偶 然 |
朗诵组: |
海 边 |
泰 華 |
|
朱 谦 宇 |
|
制作组: |
小 朱 |
偶 然 |
|
匆匆那年 |
以 琳 |
无论您漂泊到何处
这里都是您的灵魂栖息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