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以琳 画:爱护的手)
某些人不婚不育,觉得自己已经活得很可怜,不想再养一代更可怜的后裔。尤其是疫情三年,收入凋敝,被自愿去打疫苗的人。
现在同样的一群人,兴奋地看《哪吒2》,以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岂不讽刺?人就喜欢这么阿Q,而电影满足人的这种潜意识需要。
1
这个世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分类的标准,就是消费水平,即社会地位,然后,追求自己今生的骄傲。
他们以为自己钱多,孩子就会更幸福,在熟人中就有优越感,看人比自己穷,觉得人家的孩子好可怜。
我建议您:不要和他们立约(入他们的局,即深交),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培育敬虔的后裔,就像信心伟人离开本族、本地、本家的人。
那些在穷人面前有优越感的人,等他们看见比自己更有钱、更有地位的人就自卑了,感叹自己不能为孩子谋求更精英的生活,更精英的学习方式……他们永远没有平安,只有大小不同的焦虑。
2
一个人信心满满,不是那种心理学上的自信!
一定来自学道,真理的应许和信心的调和产生崭新的生命。
当人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一定开心,常常喜乐,就应该充满幸福感。
真正的幸福感,不是来自世界的追捧,而是来自他(她)的被爱,或者说他(她)活在爱中。
当然,这种爱是一种大能的爱,主权所有者的爱,不是软弱的爱,不是乞丐的爱。
怎么活在这种爱中?
反律主义时代,充满了吹嘘和浮夸。
遇到艰难,遇到困境,软弱、小信或不信的本性就暴露了。
只有老John书信讲得最清楚,就是活在夫子的话语中,遵循他的旨意。
智慧人将发现:人世间比金子更宝贵,比极多的精金更宝贵的是降临人间的话语。
如此明白的话语越多,生命越富有。
因为“美名”胜过大财,“智慧”强如精金。
所以,我们明白翁美玲之类的明星,海明威式的作家,为何自杀,人家有钱有貌,有名望啊!
所以,我们明白丘吉尔之类的名人,出生敬虔家庭的某名牧,为何陷入抑郁症?人家不缺世界的智慧,世界的地位和宗教声望啊。
3
去年和一些父母聊天,他们谈到自己孩子的明天:
他们在纯英语学校读了多少年,发现无法升学,孩子和父母都泄气了;
他们又报了一些英文的课程,但是面临海外巨大的大学开支,父母难以胜任;
如果润到海外,父母的工作从头开始,即靠打黑工才能维持生活,在国内所学的专业报废,怎办?
可是,国内教育很内卷,一般人不想让孩子读职业学校,而是想升入高中,并且是重点高中,觉得这才体面;
一般人不想让孩子读二本,没有什么用,要读一本,985或211大学,结交社会精英,以便谋求美好前程……进入上流社会啊!
看着:子女连续补课产生的苍白的脸,疲倦的眼神;
看着:需要给学校老师送礼送钱的无奈……
许多父母会反思自己的艰难人生,希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平台,想想生活的困顿,感到很无力,又觉得自己的儿女可怜。
一些还没有结婚的年轻人,想到自己无力给孩子一个美好前程,干脆不结婚,或者不生育孩子了,觉得这也是积德为善了。
4
归根结底,人没有活在被爱之中!
自己活得可怜,又把可怜的情绪传递给儿女。
如果倒退二十年,我也和这帮人一样,我比常人更可怜,因为我是农村长大的,并且是农村中最贫困的家庭长大,父母都是文盲,自己也没有受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
但我的生命翻转了!不是我自己的本事,我命由祂不由谁!
夫子的爱浇灌给我了,我和我儿女一生的年日都写在他的册子上了,其奇妙的大能一定会成全关于我们家的事情。
我们大女儿,小学一年级回家自学:操练敬虔,操练身体,提升知识才干,提升爱心服务。
现在十八岁,开始专业画稿接单,源源不断地有客户需求,这不是我这个父母有什么本事,乃是全能者的爱成全了我们。
一般大学本科或美院硕士毕业,能自己开工作室,能独立接单吗?不一定吧,我这么说,不是炫耀自己的孩子,乃是说:
活在全能者的爱里面,他会为我们成全他所喜悦的事情!
不要把自己搞得很可怜,又把可怜的情绪传递给儿女!
活在世界上,像孤儿、浪子一样。
郑重声明:我们也不是什么优秀的父母,只不过蒙恩蒙爱,仅此而已,希望你们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