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号,是湘雅医学院建校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湘雅医学院、湘雅医院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创校校长爱德华·胡美和颜福庆后人一同到场剪彩并发表讲话。随着这次隆重仪式,很多老照片、旧故事再次走入了大家的视野。
近几年,因为出现了刘翔峰等有悖医德的个别医生,湘雅的名声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十年的纪念契机就成为了一个重拾湘雅精神的不可多得的良机。如果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么重拾历史,或许就找到了未来的道路。因此,我们可以藉着回顾湘雅的历史,重新挖掘湘雅的精神,重新认识湘雅。
要认识湘雅,首先要了解“湘雅”二字的由来。胡美在其回忆录《道一风同》里提到:1913年夏季,在长沙的雅礼会和新成立的中国医学教育促进会(即湖南育群会)各10人组成了一个联合董事会,预备开办一所医学校···我们筹划的是湖南人和雅礼会合作的事业。我们湖南的简称是“湘”,而雅礼会译音的第一个字是“雅”。我们可以就将这个联合体称为湘雅医学教育协会。这样,每个人一听到这个名称就知道它代表的是湖南和雅礼。
从此,“湘雅”就诞生了,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中外合作创办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
了解了“湘雅”一名的由来后,我们就得了解雅礼会的由来。雅礼会成立于1902年6月,其正式名称为“耶鲁国外布道协会”(Yale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简称为雅礼差会(Yale Mission)。
雅礼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19世纪末美国的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耶鲁大学是这场运动的中心,出现了赫赫有名的“耶鲁三杰”,即彼得金(Horace Tracy Pitkin)、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艾迪(Sherwood Eddy)。路思义是齐鲁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副校长,燕大里的思义亭、台湾东海大学里的路思义教堂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艾迪则是北美青年会东亚巡回干事,曾9次来华布道。
和雅礼会有着直接关系的是彼得金。彼得金组织了耶鲁第一个“学生海外传教志愿队”,他自己于1896年来到保定宣教。1900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保定是重灾区。1900年7月1号,彼得金为抢救两位女宣教士而被义和团抓捕并砍头(年仅31岁),他的头颅被祭于义和团所拜的神祇桌前。被害前,彼得金托一位中国同工传达遗言:告诉彼得金太太,当小贺瑞斯25岁时,差派他来中国,代替我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
彼得金是第一位殉道的耶鲁校友,因着他的殉道,耶鲁大学海外宣教的热情高涨。当时在积极筹备雅礼会的耶鲁学子亚瑟·威廉斯说:“这时我决定,我们耶鲁人必须要以行动去弥补彼得金所作的牺牲。”
1901年2月10日,雅礼会正式诞生。
雅礼会虽然明确将中国作为其工作点,但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明确以长沙作为落脚点。是戴存义(戴德生次子,1905年陪戴德生来长沙)建议他们把宣教地点放在湖南。以葛荫华为代表的湖南传教士大会也热情地邀请耶鲁大学差会在长沙建立一个教育中心。华中宣教之父杨格非也支持雅礼会落地长沙。
1904年3月盖葆耐夫妻来到长沙,随后毕海澜夫妻也到达长沙,路思义和席比义、胡美也先后到达长沙。就这样,雅礼会开始扎根长沙了。值得一提的是,雅礼会是凭着信心出发的,他们是在极其缺乏资金的状况下来到长沙。然而,奇妙的事情发生了。1904年夏天,中国政府因为辰洲(沅陵)教案而给英国政府赔偿了一笔钱,英国政府最后决定把这笔钱转赠给雅礼会。这样,雅礼会就有了较为充足的启动资金了。
了解了湘雅的精神源头之一的雅礼会之后,我们再来看湘雅的另一个精神源头——湖南育群会。准确来讲,湘雅医学院是成立于1913年。1912年,雅礼会的哈克尼斯捐了一笔巨款,指定用于建造一所新的雅礼医院。这个计划,引起了湖南省有识之士的浓厚兴趣。在80多位湖南士绅的主动倡议下,由一位省级官员领衔,给谭延闿递交了请愿书,要求以湖南省政府的名义与雅礼会进行合作,成立一所医学校。由于颜福庆之前治愈了谭延闿的肺炎,雅礼会已经赢得了谭延闿的信任,当地开明士绅又主动提议合作办学,谭延闿欣然同意。就这样,1913年秋,湘雅医学预科班、男女护士学校正式开学了。
然而,好景不长。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失败了,谭延闿也逃亡,湘雅的靠山倒下了。北京政府国务院遂下令湖南省政府取消与雅礼会的合作,湘雅陷入了困境。这时,颜福庆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得湘雅可以继续办学。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颜福庆的三哥颜惠庆出任外交次长。(颜惠庆的父亲是颜永京,圣公会早期的华人牧师,文化书院和圣约翰大学的创办者之一)颜福庆藉着颜惠庆的关系得到了总统顾问章继诗的支持,湖南籍官吏见此也就继续支持湘雅办学。
1914年春,在京任职的35位湘籍要员和社会名流发起成立民间团体“湖南育群会”,章继诗为会长,颜福庆为副会长。
1914年7月21日,湖南育群会与雅礼会正式签定《湖南育群会——美国雅礼会合办湘雅第一次合约》,合约经国务院教育、财政、外交等部门批准后生效。
1914年12月,招生考试同时在广州、上海、汉口、北京进行。录取的12人被编为预科一年级。
1914年12月8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用颜福庆自己的话来说,中国“按照西方标准建立的唯一真正中外合作”的医学教育组织,开学了。
就这样,湘雅重生了。湘雅的基督教气氛相当浓厚,经常举行礼拜、早祷会、团契等各种宗教活动,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其师生中的基督徒也为数不少,一直到抗日战争的40年代,学生中都有一半以上为基督徒。先后担任湘雅校长的中国人颜福庆、王光宇、张孝骞等人也都是基督徒,董事会成员中的中国人也有很多基督徒。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的湘雅眼科医生主任俞成华,据说他在上班前会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一起灵修,他于1933年在长沙建立了教会。1936年回到上海带领教会,是聚会处最重要的长老之一。
回顾湘雅的这两支精神源流,我们会发现其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在基督教精神的感召下,为了人类的益处而献上自己的学识、才干、青春、关系。湘雅的精神是舍己的精神,不管是彼得金,还是胡美,还是颜福庆,他们都献上了自己的所有,为华人的身体健康和灵魂益处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