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7 10 月, 2024
spot_img

《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之第十二讲:时间如何使唤中国人?

这是要开近一年的二十讲课程,任何想听的人,可随时可以加入进来听,会提供过往的录音与整理的文稿。要知如何参与和收听,请点击“阅读原文”便知。本讲今晚(921日)八点开始。



从常态来看,人人都能感知到时间的流逝。但它在我们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就不是一般人能说得清楚的了。纵使你高人一筹,可以对此说出个七七八八,但当有人问你,时间到底是什么?当如何定义它的时候,恐怕就让 人止步而生畏了。这一点睿智如奥古斯丁,虽然在《忏悔录》、《上帝之城》里将时间分析得比较有理,但他让人记忆深刻的话却是:关于时间,你不问我,我还知道;一旦你问我,我便不明所以了。



前面说过世人按常态都能感知时间的流逝,但每个族群于此所用的表达语汇,却并不一样。这说明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会因自己所在的文化场域而有所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溯其源流,均出自佛教语汇,在传统文化的中国并不流行。譬如“经数时间,便觉有娠”(《起世因本经》),其意在日语里也使用,表示时间区隔和时长,有时类同“小时”。但后来日本人翻译Time时就直接用日本所使用的汉字“时间”来对应,而当时中国学者却并不认可,认为Time当对应“宙”。但后来“时间”作为日语回归词,成为最终对应Time的译词(见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及其黄兴涛所写序言),而获得人们的认可。



由于中国的环境及地理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性,历史上,中国是个以农业为生活主体之资的族群。这样的特点导致了中国人对天气的依赖程度甚高,或者说对天气在实用性上的了解程度,高过了其他族群。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运转,所导致的各种变化,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系统中,被国人特别深细地感知出来。从一开始的昼夜、一日、一月、一年,再到将一年分成春秋两季,最终分成春夏秋冬四季,特别能让人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对农时的高度重视,以及层累叠加的认知果效。



知道四季后,再切分成四至八时——四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而八时则在前者基础上加以四立(春夏秋冬)。如此一来,再把十二个月分成包含上半月节、下半月气的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或者每一气的半月,再分出三候,这样一来,就形成一年有七十二候的格局。每五天一候,这候就是指物候或者气候,每个节或者气上面的物候,都有不同——当然每个地区该物候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一般说来,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物候基点应是黄河流域——以示因如此细微的时间变化,都能用相应的气候和物候(开花、鸟迁等)从外在将其表征出来,让人感到有妙不可言的神奇效果。



正是由于这种顺应天时——有人说印度人研究自然乃为逃避,西人研究自然乃是为征服,中国人研究自然乃为顺应——使得国人对这个非人格的天(当然有时也将其人格化)及自然,产生了敬畏而崇拜。而这敬畏及敬拜的对象,却依时间而有所不同。春祈秋报,四季及各时不同的祭祀对象及祭祀仪式均因此而产生。再者,这样的崇拜,与祖先(血缘、生殖)崇拜等方面,混合在一起,就又使得整个因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敬拜,更加纷繁复杂。但为了不违农时,也不影响一系列祭祀性节日的运行,而前者用阳历,对应二十四节气;而后者则用阴历,而成就一系列的宗教、民俗等节日。



中国历史上所用的记历,大多数时候应用的都是夏历,也就是阴阳合历——商、周(含春秋战国)、秦时各自岁首与夏历不同,甚至套上了五行的“间相克”而各朝“自念拳经”——在公元前104年的太初历后,至民国之前,未曾更换过。至于说公元纪年的传入,当然是时间记录的一次大变革,从此天干地支的记年体系,就成为辅助性的工具,时代的“现代化”由此而来。公元纪年后的记时体系,民族国家政府权力强力介入民众的时间分配,于是此前少有甚或说没有的全国性纪念日,于焉诞生。



如民国时,孙中山去世后逐渐形成的每星期一的“总理纪念周”,再到如今的国庆、建军节等,无不是政治时间——中国古代的“月令”已在一定程度具有政治时间的强力性,如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一书专研及此——对民众时间的强力楔入与切割,使权力在时间上显示出它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关于纪念日作为“政治时间”之研究,学者的郭辉两部著作——《国家纪念日与现代中国(19121949)》、《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政治文化研究》,在国内算是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但四九年后的纪念日,似尚未看到有人研究,大约要做真实的研究,很容易踩雷,所以学界的人就避之则吉。当然,无论是对改公历后兴起的纪念日,还是在岁时系统中的传统节日研究,似乎都还没有出现过如莫娜.奥祖夫《革命节日》,这样堪称经典的研究著述。



而更加令人遗憾的是,就我眼目及阅读所及,无论是研究岁时节日系统,还是信仰系统,或是民俗系统的学者,似乎都还没有看到过专门有人研究时间与敬拜、时间与宗教的关系之著述。国人信仰上的混合主义及敬拜上围绕岁时节日运转,一代代流传了千百年,却还缺少真实的研究和认知。自然更没有人认识到如此人的遗传,对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所有的崇拜不管是真还是假,都事关生死祸福,传福音者应当据此呼天抢地陈明到偶像崇拜者面前,使他们迷途知返。但有些学者如郭用讲等善体上意,认为可以通过传统节日“重塑信仰”,而使族群增加认同,更加凝聚成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见郭讲用《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一书)。有这样想法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的遗传,各种混合主义的信仰,其实只会将人带进不能自拔、万劫不复的境地。



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之第十二讲: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一:宇宙、四季与四方:时空的中国表达

二:时间与阴阳:昼夜——日之出入与今夕

三:古代“一天”时间词举隅:旦暮早昏

四:古代“年月”时间词举隅:日月、四时、年岁

五:天文历法与时间观念

1)天文之天象与气象

2)历法之原理与方法

六: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七:天干地支记时系统与循环时间观

八:中国岁时系统及二十四节气

九:节气与节日分合之意义

十:时间与敬拜:岁时系统里的信仰与民俗

十一:时间的现代化:纪年之争与公元纪年的传播



十二:本讲文献晋阶

1:必读书籍: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2:参考书籍:郭讲用《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



十三:本讲之思考

1:为何独有中国发展出一套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志体系?这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2:研究岁时、节日以及中国民俗的学者,大多说历史上的中国节日几乎都有祭祀活动,这意味着什么?



2024921日急就于成都


所属主题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