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7 10 月, 2024
spot_img

今又重阳:我身之终,寿数几何?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对此了解多少呢?对中国节日的了解与研究,被一般人视为小道而不加重视。但事实上,人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空间中展开与时间中接续的。既是如此,时间的接续,岂能小看?因为人的动作存留、心怀意念、思想观念在空间里的展现与时间中的接续,就是研究人的信仰及其相关思想不能否认的场所与节点。



但可惜的是,由于现代学科分工及教育过于专门化,特别是中国教育缺乏整合性的通识教育,使得许多节日研究者大多停留在无谓的重复,以及炒冷饭的节日掌故、民俗故事的撮编之中。哪怕有点质量的研究,也只停留在节俗起源、流变的琐屑考证中,只见树木,很少有通达的见林之作。



好在这样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比如对中日岁时的比较,下了较深功夫的刘晓峰教授的研究就如此,如他所著的《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东亚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就是这方面研究的出色之作。不特如此,他还在许多单篇论文中展示了他较为出色的问题意识,如《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论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在节奏特征》等,就算是岁时节日研究中的有一定创见的论文。其原因在于他将岁时研究,放在中国古代思想和思维体系中来观察——当然这方面他也有明显的弱点,即缺少思想史的视角及相应深度,而像葛兆光一样有思想史视野的学者,他对岁时于中国人动作存留、思想观念的形成重视不够,就像他《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和《中国思想史》专著,对中国人的时空观念都缺乏相应的关注——如阴阳五行、中庸思想等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形塑,以及在文化时间的切分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甚至可以说,刘晓峰对岁时的研究,对中国岁时节日切割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实在是解开中国岁时节日里面的思想、习俗等方面的一把钥匙。不过,依我的浅见,依旧应该有从哲学、思想史的高度,加上天文历法的研究,写出一本《中国古代时间文化史》之类的书,来进一步使中国人明白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人的信仰为何以中国人的岁时节日的敬拜为中心,以及其它的短处何在。但很多研究者习惯于炒冷饭,完全不想也没有办法研究真问题。



换言之,在刘晓峰看来,中国的岁时节日,虽然与四季的自然节律有关,但绝不是一个以此为主体的物理时间切分体系。中国的节日主要是按与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来将流动的时间切割成“节”,最终甚至固定为“日”,而形成“节日”的。如《论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在节奏特征》一文,延续他在《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一文中用广泛影响中国人的“阴阳五行”思想,复以社会学的方法做节日统计,来对中国岁时节日加以观察。其结论的可靠度与新颖性就不言而喻:他以年、季、月、月内四个时间段来讨论中国岁时节日的内在节奏特征,其得出的结论是:“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月之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间,前半月为重。这是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排列存在的一个重要规则”(中国民俗学会等编《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P134,学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这样的研究,应该珍视并赢得我们的尊重,但对中国岁时节日的研究,作为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应该重视的地盘,可以说,现在的研究还相当粗浅。如节日岁时对信仰、饮食、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深耕。如中国的岁时节日对中国人的信仰产生了何等影响,中国人信仰的时间实践是如何安排的,中国人的每个节日为何非常看重饮食以及娱乐,中国人节日的内涵为何不停变动,甚至到了前后矛盾的地步?为何各个民间信仰乃至儒释道,都乐意在开始与自己无关的岁时节日中来竞争,插足进来,想来挤占其岁时节日的意义呢?中国节日的文化民俗,与中国文化一样为何出现一个混杂、混淆、混沌乃至混乱,一锅烩的现象,混合主义是如何统治中国人的?这些都是极可研究的重要题目。



拿重阳节来说,其名之来历当然与阴阳五行观念,以及“双阳之极”亦即重九观念有关。由重阳节节名的变化,就可以看到,有哪个时段,是什么思想在影响节日变化及当时人群?重阳节名称的正式确立,应该是东汉至六朝时期。但战国时期以降的零星记载中,多是与春祈秋报、祭祀祖先有关,但到了东汉道教兴起后,对重阳节的观念,登高避邪、飞升得道、求寿成仙等占了主流, 直到明清两朝重阳节逐渐的“儒家化”(维舟《重阳节为何从“祈寿节”变成“敬老节”》),今天的“敬老节”亦深受孝道的影响,更是让你猛交税,却不帮助你养老的政府——说政府帮你,其实也是你先交了养老保险——乐意采取金蝉脱壳之计的双重剥夺。我们应该爱父母,帮助父母,但不能不看到官方设立这样的节日,其内在所深藏的用心。



今年我按每个节日前的主日(比如重阳节就是于10月6日所讲)在自己教会的成人主日学里,讲“时间与敬拜”系列,是为了让会众更明白我们中国人是如何围绕自己的岁时节日进行敬拜的,我们历世历代的信仰在何种程度上受此影响,也便于大家在实际的信仰生活中加以运用。一方面,每讲都由引子、节名、节日起因、与各宗教的关系、其敬拜祭祀何神、以及如何用圣道来观察这些信仰(如本讲之第七部分),同时罗列出每个节日在中国学界最为详实的研究,来组成。因为这样的文献罗列能够帮助大家尽快入门,希望这样的服侍,使信者与不信者都能从中得益,帮助大家认识什么才是独一的真信仰。



“时间与敬拜”之七重阳节:我身之终,寿数几何?



一:引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重阳节的别名:重九节、茱萸节、菊花会、登高节、女儿节、体育节、老年节等



三:重阳节四大起因说:避邪说、求寿说、尝新说、大火星祭仪说



四:重阳节与道教:成仙得道、斗姆元(星)君、玄武真君等



五:重阳节与孝道:皇帝九月九日讲孝经、各地方志里的孝亲民俗、祭祖到敬老



六:祭祀与敬拜:祭三皇、先帝、祖先、玄武真君、斗姆星君、天地、城隍、缸神、狐仙、妈祖、财神等



七:你是我坚固的避难所

1:要远避诸恶

2: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

3:白发是荣耀的冠冕



八:关于重阳节比较重要的文献

1:个人专著:杨琳《重阳》

2:专书专章:(1)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生活时间》、2何乐益、裴丽珠等《中国的风俗与岁时》、(3)林永匡、王熹《中国节令史》、(4)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5)张君《神秘的节俗》

3:专论专文:(1)郭佳《九月九日重阳节探源》(《文化遗产》2017年第四期)、(2)维舟《重阳节为何从“祈寿节”变成“敬老节”》(源自“澎湃新闻”)




2024年10月11日重阳节上午草于成都


所属主题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