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6 10 月, 2024
spot_img

跟朱莉学思考 |《教出会思考的孩子》共读计划 WEEK-2

接上一周的分享,按照阅读进度,今晚进行4-6章的梳理,也就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下半段主要内容,然后预留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和群友们有一些交流和互动,总体下来,觉得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第四章的主题叫做敏锐观察:透过观看的眼镜‍‍‍

批判性思维不是静态的,是要不断在头脑中移动思想的“家具”。不断调整我们那容易陷入认知偏差、偏见、偏误、偏信(总之就是不正!)的大脑。这个过程前面已经讲了三个步骤,大家还记得吗?分别是“留意谁说的?”、“总是保持谦逊”、“用提问激发好奇心”,那么接下来作者说的敏锐观察是什么意思?它对养成批判性思维有什么关联?

作者先从自己前后三十年,两次在东欧旅游的经历讲起,她现在才比较清楚,为什么当初年纪轻轻时踏入东德的土地,会对耀眼的日光感到不可思议。什么?在这样的地方不应该是暗无天日吗?就像我的学生去美国参加夏校,来自宝岛的同学第一个问题竟然是“你喝过啵啵奶茶吗?”三十年后,朱莉第二次踏入那片变天后的土地,惊诧于当地民众,在短短两代人之间竟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于历史和当下的信念与判断。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饱受摧残的人民记住的不是历史的真相,而是曾经的那一碗红豆汤?为什么“我”会对这些人不够批判自己的经历感到不快?‍‍‍‍‍‍‍‍‍‍‍‍‍‍‍‍‍‍‍‍‍‍‍‍‍

这些认知背后,其实都隐含着我们大脑运作的原理。也许我们可能会觉得作者给出的解释过于浅薄了,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幽暗,但先不要急着判断,不妨先来看看脑科学到底说了些什么。根据这些前沿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竟然和我们的神学以及常识不谋而合。原来,我们的大脑就是偏爱视觉快照,对于复杂多面的思想,也就是经历艰难的思考,很多人都望而却步,或者活在无知与黑暗当中,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耐心和深入的反省‍‍‍‍‍‍‍‍‍‍‍‍‍‍‍‍‍‍‍‍‍‍‍‍

作者也谈到了“敏锐觉察”在实际的教养过程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我们往往忙于为孩子寻找课程,设计活动,最终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拥有丰富的体验。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我们在寻找资源和设计活动时我们一切思维的无意识印象,为什么我们选择这种活动而不是别种活动?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个地方必须要去而另一个地方可去可不去?我们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念的?借此,我们才能真正拓展视野,并且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你经常会因为什么事情而发火?脸红、浑身僵硬?你评估过自己的身体反应吗?‍‍‍‍‍‍‍‍‍‍‍‍‍‍‍‍‍‍‍

就像我们日常场生活中要处理的孩子各种行为和内心的问题。如不留心觉察我们自己到底在乎什么,到底因为什么而发脾气,不原谅,那么我们就还没有学会真正的思考。只有当我们肯谦卑下来,当然这并不容易(甚至根本做不到,求主帮助!),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爱,我们知道这一刻的我们特别脆弱,也只有当我们的心贴近真相,我们才会走出那个心胸狭窄的天地,怀着爱走进生活。‍‍‍‍‍‍‍‍‍‍‍‍‍‍‍‍‍‍‍‍‍‍‍‍‍‍‍‍‍‍‍‍‍‍‍‍‍‍‍

说到底,你自己才是那个讲故事的人,是你自己,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在给自己的心述说一个又一个看似是事实的真理。而那些观点,无论是针对自己的——我怎么那么笨?我怎么那么自私?对别人的——他怎么那么无赖?他怎么会那么下作?对神的——他不公平,他不爱我,他早把我抛弃了,这些断言到底有多少是事实呢?

可我们就是这么傲慢,就是这么执着地相信自己的心里翻滚的这些东西,就像是路易斯笔下,趴在人肩膀上的那只花蜥蜴,一开始,她只是悄悄私语,慢慢地,变成了吞噬你生命的大龙,企图毁灭一切,包括你自己。

对此,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放慢脚步,不要那么忙碌。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越是忙碌,越是感到孤单,感到没有人关心,其实不是的,是我们丧失了觉察的能力,把宝贵的生命给出卖了。‍‍‍‍‍‍‍‍‍‍‍‍‍‍‍‍‍‍‍‍‍‍‍‍‍‍‍‍‍‍‍‍‍‍‍‍‍‍‍‍‍‍‍‍‍‍‍‍‍‍‍‍‍‍

第五章的主题叫做“批判性思维始于关心”。‍‍‍

在这一章里,“关心”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相比于第二章作者提供的十个批判性思维的十大名词,作者似乎更加偏爱“关心”这个词,以及后面会反复提到的“相遇”这个概念。这或许就是女性思考者的优势,她们能够发现情感作用、伦理审视、亲密性在理性思考中的重要性,而不是把思维当成是纯理性的东西,用推荐序顾远老师的话来说,作者主张的那是一种“柔软”的批判性思维。我觉得这个评价非常好。‍‍

比较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太多的针对“关心”的诠释,这方面,我们倒是可以从犹太裔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从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获得更多的启发。‍‍‍‍‍‍‍‍‍‍‍‍‍‍‍‍‍‍‍‍‍‍‍‍‍‍‍‍‍‍‍‍‍‍‍‍‍‍‍‍‍‍‍‍‍‍‍‍‍‍‍‍‍‍‍‍‍‍‍‍


诺丁斯借用海德格尔的定义,称“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他认为,关心不仅是人对待其他生命时所表现的同情态度,关心同样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的严肃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瞬间而至的怜悯,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负担、忧患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都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的最真实的存在(《学会关心》,第49页)‍‍‍

说得通俗一点,关心就是当我们直接或间接地问一个人:“你现在怎么样?”。当我们这样问,我们就是在表达我们的关心,就是在注意那个人,把那个人留在我们视线里。

当我们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生而为人,渴望被关心是普遍的人类特征。诺丁斯接着说,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被拥抱或者是被过分关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所接受。(同上,第51页)‍‍‍‍‍‍‍‍

回到教育的场景,目前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太多的时间放在了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解二次方程、如何写出漂亮的文章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也是常常困扰青少年内心的问题:我是谁?我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会爱我?别人如何看待我?我死了会有人在乎为我流泪吗?是否有一位神在默默保护我?到底哪里才是我的归宿?‍‍‍‍‍‍‍‍

一旦打开了“关心”或者说,情感在思考中的位置,我们就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作者说,我们在教孩子学习思考时,应该关心大问题,也就是有关教育目的的问题。一个只谈论方法和技术,只追问效率和出路的教育者,不配称为“道”的传授者,更无法真正的授业,更别提如何解答上面我们说的那些大困惑了。‍‍‍‍‍‍‍‍‍

当然,每个人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差异。一旦我们开始追问教育的目的,这就不是个人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群体,甚至是整个国家层面所要回答的问题,对于普通的家长而言,我们要的,不是别人塞给我们的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祷告,我们的学习,不断形成的对于教育的基本信念,并且保持一种开放对话的心态,同意自己仅仅是道的追寻者,是不完美的天路客。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但也不可骄傲自大,不顾事实地否定一切跟我们持不同意见的人。‍‍‍‍‍‍‍‍‍‍‍‍‍‍‍‍‍‍‍‍‍‍‍‍‍‍‍‍‍‍‍‍‍‍‍‍‍‍‍‍‍‍‍

除了关心教育目的,作者还指出我们要关心“think well”这回事。她特别举了孩子玩游戏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认真看完之后不说颠覆你的认知,起码也会让你那对电子游戏百分百厌恶的心松动一点,柔软一点,看看到底游戏是怎么回事。这不是在鼓励你立刻给孩子买游戏充值,而是交给你好好思考的方法。让你我可以对陌生的事物不掉以轻心,同时关心思考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在这两方面,作者有很丰富的课堂经验,足可以看出西方作文课在干的事情和我们的课堂差距有多大。认识到差距所在,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改变。‍‍‍‍‍‍‍‍‍‍‍‍‍‍‍‍‍‍‍‍‍‍‍‍‍‍‍‍‍‍‍‍‍‍‍‍‍‍‍‍‍‍

第六章的主题是“识别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人的世界观”。

朱莉上来就说:“我们住在哪里,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这些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我们根据背景和经验制作了看不见、听不到的”电影“,每当我们接收新信息时,这些电影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自动放映。为了迎合我们的希望、预期和习惯,我们常常会调整、修正、扭曲自己的反应,对此我们很少察觉。这些无声电影的拍摄很大程度上会受我们身份的影响,因此,在培养自我觉察的批判性思维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那些让我成为“我”的关键特征。

身份,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并视作理所当然的一种观点。(p119)那么,身份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呢?作者的理解是,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分别是——我是谁,别人说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以及我想成为谁(谁是真正的我)。‍‍‍

“我是谁”是内在的自我意识,是我知道关于我的事实。包括了我来自哪里,有哪些与他人不同的好恶,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性格有什么怪癖,有哪些个人需求。“别人说我是谁”的主体是我从属的社群,以及对我产生影响的其他社群。“我想成为谁”对我们最终成为怎样的人有极大的影响。‍‍‍‍‍‍‍‍

作者问道,如果一个孩子从属的社群总是作为一种“规范”或“常态”出现,那么他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误的信念,认为只有自己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家长们不妨想想,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无形中培养了孩子身上这种错误的认知呢?‍‍‍‍‍‍‍‍‍‍‍‍‍‍‍‍‍‍‍‍‍‍‍‍‍‍‍‍‍‍‍‍‍‍‍‍‍‍‍‍‍‍‍‍‍‍‍‍‍

对每个人来说,意识到自己视线之外的事物是很困难的事情,只有离开自己的家,走进别人的家门,我们才会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而且它们也都有自己的意义。

在交流互动环节,几乎每一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结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进行回应。换句话说,我们都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真的是帮助我们自我觉察的工具。我们不要被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给吓住了,以为是和量子力学有关的高阶概念,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照样也可以活出思考的可贵。甚至,我们要说,也正是这个世界由千千万万的普通的靠着神所赐的理性、常识、经验和环境而生活的人,世界才得以恰到好处地运转我们才可以拥有闲暇来让我们的头脑得到锻炼。

群友小李在结束时分享:批判性思维真的没有那么玄奥,不需要你花几千几万上什么专门的课程!(小李的家庭见证在家养育 |信心妈妈的教育告白:众声喧哗的时代,平常人家为何偏选HS?个人以为,这篇文章就是最佳的批判性思维写作,值得每个家庭打印出来,认真读三遍以上。一个人,真的想透了那么几个最关键最贴近你们家实际的问题,她就会带着信心上路,会处处遇见惊喜。)

如果你爱你的神,真正关心你所爱的人,并且活在一个彼此相爱,而不是彼此对付的群体里,那么你就是有福的,你可以用天赋的好奇心,用成熟的心智来养育你的儿女。让我们继续进行下去吧!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